項羽的八百江東子弟籍貫是現在哪裡的?有何依據?

揚眉劍出鞘84975832


烏程兵

烏程兵,是秦朝末年跟隨項羽起義的八千吳中子弟。

本名

烏程兵

別稱

八千吳中子弟

民族族群

漢族吳人

出生地

烏程(今浙江湖州)

主要成就

跟隨項羽推翻秦朝統治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起兵前後的許多活動都是在烏程(湖州)進行的,《史記》記載,項羽與叔叔項梁“避仇於吳中”,唐顏真卿在《項王廟碑陰述》中說得很清楚:“吳中,蓋今之湖州也。”

避仇期間,恰逢秦始皇東巡經過湖州,項羽就是在湖州城邊西北8公里的弁山掩浦偷看秦皇輿並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

第二年9月,項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舉之兵都是他在烏程的賓客及弟子和附近各縣收得的,即所謂八千“江東子弟”,主要是湖州人,謂之烏程兵。

部隊號“烏程兵”,烏程就是湖州。

起兵後在下菰城北建城,這就是項王城,兵屯於今湖州弁山。方誌記載,湖州出西北之門又叫霸王門,弁山則有項王走馬埒、飲馬池、繫馬木、磨劍石等古蹟。過去,在湖州城內和弁山等處都有項王廟,後被毀。


somebody方


唐朝大詩人杜牧,站在烏江邊上,但見天雲滾滾,浪花濤濤,又見晚亭秋涼,蘆葦蕩晃,不禁感嘆萬分。思項羽,英雄一生,常勝將軍,卻垓下一戰,楚歌四面,八千江東子弟英勇獻身,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何等悲情悲壯。杜牧仰望長天,不勝悲惜,遂世間有膾炙人口之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此詩總體是悲惜項羽,亦含批評之意。

霸王和虞姬夫妻圖

自古兵敗將勝乃是兵家常事,何故為一事一戰一時之敗而感到無有顏面?而感到丟了面子?而感到灰心喪氣呢?再說,戰鬥的勝負,誰能有可以準確的有百分之百預測?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敗而塗地,一敗而不振,似不為男兒也。應當勇於勝利,不懼失敗。雖兵敗而信心不敗,即是屢敗,亦應當學對手劉邦,屢敗屢戰。大丈夫,能伸能屈,能站起,又能蹲下,應方為大英雄。要能忍差含恥,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似有惋惜,又似有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氣度不夠寬宏,勝得起,似是有些敗不起。

唐朝大詩人杜牧

大詩人杜牧漫步烏江邊上,思項羽,以八千子弟出江東,過烏江,樹大旗,揮青鋒,馳駿馬。戰章邯,破釜沉舟,何等英雄氣概;分天下,諸侯聽封,如此帝王豪雄。卻於楚漢相爭裡,於百戰百勝中,九里山垓下一戰,虞姬相別,將士雲散。但江東自古多才俊,多豪傑,多壯士。僅三國時,江東猛虎孫堅,以八百壯士起家,將不過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尚使天下刮目相待。子孫策,承父志,以玉璽為押,借兵袁術,征戰江東,馳騁疆場,何等勇武?又思孫權,承父兄業,抗強曹,鬥劉備,竟成三足鼎立之勢,竟使曹丞相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嘆。而孫權麾下,名將如雲,十二虎臣出類拔萃;“張顧陸朱,”江東四大家族俊彥輩出。又思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皆一時豪傑,何等英氣。江東,自古以來是才俊豪傑輩出之地。身為江東子弟之項羽應是熟知,為何自刎而不入江東?

三國周瑜之赤壁之戰

杜牧遙望烏江對岸,遙想當年,如果曾叱吒風雲的項羽聽從烏江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渡烏江,再樹大旗,以楚霸王之雄風之號召力,以江東子弟多才俊、多雄士之優勢,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仍是極有可能之事。勝負之數,或一時難成定論。“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烏江邊,只能遙想當年,只能嘆息聲聲。但“江東子弟多才俊,”應是真實寫照



水墨鄂州


項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是司馬遷筆下塑造最為成功的悲劇英雄。對此人,後人有欽佩和惋惜之情,李清照的絕句和杜牧的詩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毛主席認為項羽此人沽名、婦人之仁、不能從諫,是從一個政治家的高度概括出項羽失敗的原因。毛主席認為“粗人出人物”,劉邦雖然出身下層,但從諫如流,項羽出身高貴,卻剛愎自用,這種概括指出了善於聽從意見是成就事業的法寶。

項羽家原籍江蘇,歷代是楚國的將領,其祖父項燕就是楚國名將,項羽跟隨叔父項梁來到吳地,《項羽本紀》對於他們的起兵有生動具體的描敘: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瞬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江東,也叫江左。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我國古代習慣,郡府所在縣,即為一郡之首縣。吳縣就是會稽郡的首縣。項梁、項羽起事,殺了會稽郡守以後,“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項梁自任會稽守,然後“徇下縣”。因為吳縣是會稽郡的首縣,所以會稽郡內吳縣以下的縣,稱為下縣。

項梁、項羽“避仇於吳中”,對於“吳中”,一般認為“吳縣古稱吳中,今蘇州。”    除舊《辭海》把“吳中”解釋為會稽郡的另一名稱之外,其他都把“吳中”解釋為吳縣的古稱或別稱。秦代的郡縣建置有會稽郡及所屬的吳縣,會稽郡治在吳縣縣城(今江蘇蘇州)。因此,江東弟子來源具體指秦時會稽郡即今江蘇東部及浙江西部之地。

 

 

 





談史說魯


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史記.項羽本紀》

這就是江東八千子弟的來歷——來自吳中。

吳中既是原來春秋時期吳國的都城,秦時為會稽郡郡治,故城在現在江蘇省蘇州市。

江東稱謂的來歷:

長江在安徽省蕪湖到江蘇省南京這一段基本上呈南北走向,(秦時會稽郡包括現在江蘇東南部、浙江中部以北和安徽東南部,正是長江該流域範圍)所以古代在這裡有江東、江西的稱呼。


走呀pp蝦


金陵少年,不請自來。

江東弟子,古之亦多才俊也,所謂籍貫,吾以為如下。


據云此中謂之江東為吾國曆史上之一理也。江總雲自西而東布。今者自安徽蕪湖,安慶至江蘇南京一段,為西南東北趨。

其與今之皖南,江蘇南部,浙江行省,江西東北,上海市。

江東名之為江東。古東為左,故又稱江左。

古以中國為中,江南為外,員外即表。謂江南為江表。江在江東,故號江東。

三國時江東,吳政之屬,亦有以吳王之地稱為江東。


項羽為中國歷史上一代霸,其傳汗牛充棟,此又以之自刎烏江最為悲,於民間亦為博。其死有兩種異者也:一以南宋詞人李易安為主,其在《烏江》雲:“生為人傑,死為鬼雄。至今思羽,不過江東。

子弟之所由: 項梁、項應涉,殺會稽守,徵吳士義,使人收下縣之丁,得精兵八千人。“遂舉吳中兵。。使人受縣,得精兵八千人。”。”——《史.項羽本紀》)


此江東八千子弟之來歷——自吳中。 吳中既本春秋時吳之國,秦時為會稽郡郡治,故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江東謂之歷: 江在安徽省蕪湖至江蘇省南京這一段略上南北,(秦時會稽郡在今江蘇南部、浙中以北、皖南部,正是江當之域域)故古於此有江東、江西之名。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江蘇省宿遷市。


華陰山


估計就是赫赫有名的丹揚兵吧


超越文體社


只聽說項羽八千吳中子弟,沒聽說八百子弟


碰到個赤佬


項羽有沒有可能在義烏死的 義烏有條河好像叫烏江江邊有叫江東的地方


1398406411


史書不是說的很清楚嗎,是會稽郡下面各縣的精兵,當時的郡相當於現在的省,當時會稽郡管理的區域就是八千兵的來源地。這片區域很大,基本就是吳越國舊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