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階段如何進行調適?心理專家給出建議

“後疫情”階段如何進行調適?心理專家給出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人都在承受一場嚴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驗。現在進入了“後疫情”階段,心理的考驗會顯得相對更加突出。在現階段和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怎樣進行心理調適,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給出了3點建議。

1.洞察心理需求,科學調控情緒

既要洞察和關注自己的心理需求,又要洞察和關注周圍親人及朋友的心理需求。只有需求被滿足以後,人們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比如,面對孩子上網課不認真,寫作業拖拉馬虎,好不容易完成的作業錯誤百出的時候,很多父母“氣不打一處來”,抱怨、批評和訓斥的話常常脫口而出,孩子滿臉沮喪,下次“依然故我”。面對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我們或許沒有這樣想過:孩子“不爭氣”的背後有多少成分是父母沒有被滿足的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孩子“錯誤百出”的作業裡面又包含了孩子多少“想優秀卻又無能為力”的努力,又包含了多少“努力不被認可、不被尊重的無奈和憂愁”。孩子也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當孩子的努力始終得不到理解和認可的時候,就會越來越不願寫作業,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和對抗。

在洞悉心理需求的同時,其他常用的情緒管理方法仍然有效:接納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情緒;多運動、多交流;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等。

2.繼續做好防控,理性應對迴歸

正如有關部門和專家反覆強調的,接二連三的好消息只是說明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面對新冠病毒,人類仍然存在很多認知和把控上的盲點,比如病毒來源仍不明確,潛伏期和感染規律仍未掌握,疫苗和特效藥仍未研發出來,而且全球範圍內病毒仍在肆虐。

所以消除過分恐懼焦慮之後,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基本防護措施還是需要繼續,另外我們還需要避免為了“補償”之前的隔離封閉,出現“報復性”的過多社交和聚集活動。

此外,積極做好復工復學的準備和心理適應,儘可能讓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逐步迴歸到正常軌道,我們的心理才會逐步迴歸到正常運行的軌道。

3.提升心理資本,激發心理潛能

心理資本(Psyholoical Capital)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Fred Luthans 2003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的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種核心心理特質,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能夠幫助個體激發內在潛能,獲得競爭優勢。

心理資本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韌性、樂觀四種引導正向的力量:

第一:希望(Hope)。

指的是面對工作和生活時的意志,對目標鍥而不捨,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比如我們現在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乘勝追擊,取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全面復工復學,讓生活和社會發展儘快走向正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一定要堅持科學防護不放鬆,工作有效率,學習有勁頭。

第二:自我效能(Efficacy)。

我們要有自信,並且投入足夠的精力完成挑戰性的工作和學習目標。我們有信心戰勝疾病,更要有信心戰勝自己。

第三:堅韌(Resiliency)。

困難和挫折是人們生活的常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有迅速復原的能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從痛苦或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這是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擁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我們不斷經歷和戰勝挫折和困難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疫情給我們帶來了生命的考驗,也給了我們錘鍊心理堅韌的機會。

第四:樂觀(Optimism)。

我們需要展示對眼前和未來的積極心態。即使在疫情依然焦灼的狀態下,我們依然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這裡的“樂觀”,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者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而是一種基於現實的靈活的樂觀,是一種從自律、剖析過去、權變與未雨綢繆中獲得經驗的現實能力。我們應該戰略上樂觀對待病毒,戰術上謹慎地進行防疫。

心理資本可以鍛鍊我們的“心理肌肉”,讓我們的心更加強大,心態更加平和而積極,是此特殊時期幫助人們心理修復的長期策略。

“後疫情”階段如何進行調適?心理專家給出建議

崔永華,知名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目前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