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查三代有違公平嗎?

甘文飛


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在招聘時表現為本科非985,211不予考慮。在高校招聘老師時表現為“三個985”,即本碩博都就讀於985高校,根正苗紅的博士,不管你承不承認今天學歷歧視的思想在我們社會中仍根深蒂固。

這種方法肯定會漏掉一些非名校的優秀學生,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種高效簡潔的選人方法,5個名額1000人報考,HR不可能一個一個看簡歷,另外簡歷還有造假的呢,識別又成了一個難題,而高考的認可度比較高,查本科出身是否985,211就能篩掉80%的人,在查研究生學歷是否為985又能篩掉10%的人,查完博士學歷後,就剩三五十人了,從這裡面選5個人,效率一下就上去了,而且出身又好都是名校畢業。

另外這也沒有什麼不公平的,要是不看重本科出身,二本學生花四年時間準備考研,最後考進了名校研究生,讀完博士後進高校當老師,這才是對學生的不公平。看重本科出身沒什麼不公平的,不看重本科出身才是對那些高考努力考進去985,211學生的不公平。


考研小秘書


從現在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高學歷並不代表一定就有高素質,低學歷並不說明素質也低,這都要看具體的人呢。針對學歷查三代這種做法,教育部是明令禁止的!

再說這學歷查三代幹什麼用?就連提前錄取報考軍校的政審和麵試那麼嚴格,也沒有說查報考學生的三代學歷一說呢。因為題主並沒有明確說明到底要幹什麼,在這裡也只能初步揣測為求職應聘時所用。

再回歸到學歷查三代是否有違公平這件事上來說,遠且不說,就拿很多農村大學生來講,幾代人才出一個大學生,很多學生的父母還沒有文化呢。但照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學生了,你說去查學歷三代,這公平嗎?顯然是不公平的。

如果從大學生就業來講,高學歷確實能決定著一個人就業的方向,或者進什麼樣的單位。但即便這樣,也沒有哪個單位會去查一個大學生三代學歷。而完全取決於專業是否對口,個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最後,再說這品質道德的問題,學歷和有德沒德真沒必要的因果關係。現在有很多家長確實是高學歷,但是你看看他們成為父母后,是如何面對學校老師的?恨不得老師成了他們的提純木偶,不能批評孩子,更不要說打罵了,連管理嚴格了,家長都不幹。在溺愛與縱容之下,你說這樣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好的品行嗎?

而很多低學歷的家長,他們老實本份,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去生存,反而是成了最樸素的社會階層。現在最不知足的反而是中產階層,這一層階的人一般學歷都不算太低,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一心向錢看,做人有失公德,愛慕虛榮,經常攀比,物慾極高。

總之,學歷查三代,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想法,如果誰有哪個用人單位去這樣做,保證會招來罵聲一片。


寒石冷月


我是升學與考試,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倒查“三代學歷”主要是為了區分“第一學歷”。

題主說的學歷查三代,應該指的是在招聘時,有些用人單位會設置第一學歷門檻,用人單位不僅會看應聘者的最高學歷,而且會看應聘者的第一學歷。

在網上搜了一下,關於什麼是第一學歷,好像並沒有敢明確的定論。教育管理部門也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從用人單位的意圖上來看,第一學歷指的是高中畢業之後,獲得的第一個高等學歷。

用人單位倒查三代學歷,主要就是想查應聘者的第一學歷。

比如之前就有媒體報道,西安、武漢等地都曾出現985院校的博士畢業生,因為第一學歷是專科,而被用人單位拒絕錄用。

不僅是在招聘時,用人單位會有學歷歧視,而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也不會不時的爆出有些985院校,歧視雙非院校的本科畢業生。

教育管理部門曾規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佈,含有僅限211、985院校畢業生的信息;嚴禁違反規定發佈含有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佈虛假就業信息。

根據這個規定來看,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在招聘公告中,明確的註明“第一學歷要求,全日制普通高校211本科畢業”,這肯定是直接違反了該規定。

而有些用人單位會註明,211、985本科畢業生優先,雖然在招聘時,讓所有的畢業生都能夠參加招聘會,但是通過初步簡歷篩選,直接把雙非院校的畢業生篩選掉,這種做法其實也算是變相的進行“學歷歧視”。

是“歧視”還是“選擇”?

不過,同一個問題,如果你站的角度不同,你得出的結論可能也不一樣。

在非211、985院校畢業生和教育管理部門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在進行學歷歧視,但是在用人單位看來,他們是在篩選人才。

如果你反對學歷歧視,肯定會覺得學歷不能夠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

更何況高考成績,只能夠反映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況,經過了三年或者四年的時間,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早已不是之前的狀況。

原來成績好的學生,可能在大學期間“墮落”了;而原來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優秀。

不是有一句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嗎?用人單位設置最高學歷,還可以理解,但如果倒查第一學歷,這不就是相當於在否定一部分人的努力?相當於變相的肯定“一考定終身”,肯定唯分數至上。

但是企業可能不是這樣想的,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時,考慮的首要問題是,怎樣以最小的成本,招聘到更合適的人才。

曾經和某知名輔導機構的招聘負責人聊天,他給我說:“在招聘時,看重第一學歷,覺得第一學歷比較重要,是因為應聘者即便是碩士、博士畢業,如果他的起點比較低,他的基礎總歸是不好的,對這類應聘者不大放心,如果一個人連高考都不重視,你很難想象他對其他方面比較重視?

然後我就問:“如果是因為高考發揮失常呢?”

他告訴我說:“如果是高考發揮失常,那就證明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不怎麼好,你希望找到一個心理素質不太好的員工嗎?”

這可能是很多用人單位的真實想法。

學歷歧視的真實原因,可能是因為工作崗位“求過於供”

根據我的觀察,學歷歧視最嚴重的企業和崗位,普遍是那些薪資待遇比較高,工作環境比較好的工作。

因此,真實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些工作崗位不愁招不到人。只要用人單位已發佈招聘公告,立馬就會有很多本科、碩士、博士,均就讀於211、985院校的學生申請。

既然有很多本科、碩士均就讀於211、985院校的畢業生可以選擇,用人單位為什麼還要去看,本科是畢業於雙非院校的畢業生呢?

更何況在招聘時,現在用人單位比較看重應聘者的實習經歷,如果是你本科畢業有雙非院校,你的實習經歷,很有可能“拿不出手”,甚至有些學生為了準備考研、考證,在本科階段沒有任何實習經歷。

而本科畢業於211、985院校的畢業生,情況則完全相反,大部分學生都有1---2段漂亮的實習經歷,一些優秀的學生的實習經歷會更多,而這些實習經歷在面試時,會給他們加分不少。

因此,企業倒查“三代學歷”,並不是因為覺得“學歷=能力”,而是因為學歷和實習經歷,甚至和能力有某種關聯,對於雙非院校的畢業生來說,在提升自己的學歷時,也要思考下,用人單位真的是看重學歷嗎?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評論教育熱點,指導升學規劃。你是怎麼看待學歷歧視的呢?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升學與考試


問,學歷查三代有違公平嗎?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是說的三代並不具體。如果是查的三代道德。我認為這個就不違反公平。因為道德薰陶,對人類和國家是最重要的,道德敗壞,學歷越高,對人類的危害性就越大,就拿一分三六九等來說這種人就是魔鬼,魔鬼是危害人類的,那些腐敗分子就是這種人。如果查的是三代貴賤,文化教育程度那就不光是違反公平了,也夠得上是禍國殃民了。我經歷過這麼一件事兒。就是在恢復高考的時候有一個階段,執行的是高考要有準考證,高中畢業後必須得在本縣教育部門考取准考證,才能進入考大學。高中也分等級,有重點高中。有這麼一位學生在重點高中學習成績是第1位。他是在考取,准考證是名落孫山。這是本校校長和班主任,都意想不到的事情。校長和班主任要求學生在復讀一年。可是到了下年又一次名落孫山。這次校長和班主任,找到了主考人。要求要看這位學生的考試卷。主考人說試卷答題他是第1位。我不準讓他進入大學,就是因為他家三代道德敗壞。在他的居住村是除了名字。校長和班主任找到了縣委去評理。縣委是問主考人。主考人回答是可以不用我,但是隻要是用了我,我絕不允許他進入大學。理由是他的學歷越高,敗壞程度就越大。主考人插隊落戶時,就住在他們這個村莊他家的三代家庭,主考人是瞭如指掌。後來縣委也無話可說。


程林4721


這個肯定是有的,嗯,怎麼說呢家庭教育確實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吧,我覺得也就僅僅是家庭教育罷了,雖然說高水平的知識分子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孩子更多正確的引導,但是,我覺得,可能也就因為自認的高水平,反而會走入某些侷限性,這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吧,簡單的來說,可能未來的人生道路會被規劃甚至是限定“死”,這樣的話,反而不好。好了,言歸正傳,下面來談談我的粗淺的看法。

①首先,上面已經說了,這個有違公平性,我們都知道,在以往,往往是“寒門”出“才子”,真的,這就意味著,在“貧民”中,也有可能出現人才,如果只看或者說過於注重家族學歷,可能會對某些人來說是滅頂之災,對,這裡的滅頂之災不是對於人才來說的,而是對於“要求”者來說的,我們也都知道就是因為對家族,對身份地位的歧視,導致人才流失,甚至到對手手中,結果出現了不可預計的後果。

②其次,這又未嘗不是一種變相歧視呢,對於家庭的歧視,怎麼說呢,我覺得應該看個人的能力,而不是說看什麼家庭學歷,憑什麼名校的就“高人一等”,是在現今的教育條件,背景下,同級別的,幾乎是名校的優於普通的,但是,如果產生這種歧視,就會導致人才流失,怎麼說呢,我記得初中老師給我講一個例子,就是,他的同事,是985學校畢業,來到我們學校當老師,結果,應為上課緊張,導致無法正常教學,最後,只能到去管理實驗室了。還有,如果空有高學歷之類的,但是沒有相對的能力,那麼也是不行的,但是,一個普通學校的學生,如果有較好動物個人能力,那麼,可能在成就上會優於名校的。


高你兩級


1,公平是相對的,既得利益團體要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當然要設立眾多門檻。具體到你說的就是教育資源門檻,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社會階層雖然沒有完全固化,但是現在的社會階級流動的空間比40前高考回覆時的確難了很多。

3,這不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而是人性造成的,發達國家比我們要嚴重的多,所以不要抱怨公不公平,自己去進入既得利益集團才是王道。


阿寶285911876


近日,有一條新聞引發網友熱議。成都某小學入學面試,要求家長除了帶照片和身份證件之外,還要帶“父母學歷證書原件及複印件”。

網上有種說法,該小學篩選的標準是父母畢業於211院校。

後來眼見輿論壓力太大,校方闢謠說,並不看家長學歷,只是登記,便於以後搞活動聯繫。

但事情還是惹人爭議。

我強烈不贊同這種“出身論”的搞法,不僅違背教育公平的原則,而且本身也不科學。

可是憤怒之餘,平靜下來一想,這件事也有它的啟示意義。

經過多年的高等教育建設,高學歷,真的已經從許多人可望不可及的目標,變成了行走在這個社會的初級要求了。

隨著中國進入人才高消耗社會,以前那種不看學歷的上升機會越來越少,專業性分工成為主流。

一句話,以後的社會,沒有高學歷,真的越來越難了。


孩子入學看家長,這不是個案,而是殘酷的現實。

去年朋友的兒子想讀某省重點小學,那孩子真的很優秀,面試完感覺還不錯,結果卻被刷了,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孩子媽媽大專畢業。朋友說,感覺虧待了兒子,拖兒子拖後腿了。

這個社會對學歷低的人太殘忍——找工作時受歧視,找對象時被嫌棄,好不容易工作穩定、生活安定,結婚生子了吧,沒想到學歷還能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如果你學歷低,孩子都要被你拖累。

果然,這是個看學歷的時代。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先要贏在自己的起跑線上。

學歷有多重要?每個找工作的人都深有體會。

學歷是你進公司的敲門磚,如果你連入場資格都沒有,根本沒有人跟你談能力。

別以為入職後就不用看學歷了。就拿我們公司來說,985比211月薪高500,211比普通本科高500。也就是說,幹著同樣的工作, 985就比普通本科生多拿1000元。

此外職稱評審、職位晉升,優先考慮的都是名校畢業生。不過這種事情以後也不太會有了,因為我們公司,211以下的,不招了。

誰說學歷不重要?不重要,為什麼招聘時,有HR把非985、211畢業生的簡歷,直接扔垃圾桶?

為什麼世界500強只在名校開宣講會,不去二流大學招聘?

為什麼一線城市人才入戶,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

學歷不能決定一切,但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讀書應試,仍是我們階層逆襲的捷徑。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只是嘴上說說,心裡卻比誰都想擁有。學歷跟錢一樣,等你有了才有資格說不重要。

總有人說讀書無用,能力更重要,韓寒不就是高中退學,如今當作家、做賽車手,一樣過得風生水起嗎?

四年後下車,985畢業生世界五百強來接車,211普通企業來接車,而專科到站後,自己下車消失於茫茫人海。

學歷不一樣,找工作能一樣嗎?

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斯賓塞認為,大學教育對於勞動力市場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鑑別人才,把人劃成三五九等後,向用人市場傳遞價格。

公司招人,HR沒時間去了解你的能力,想要在幾十分鐘內判斷一個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學歷。

雖然學歷不代表能力,卻代表你比同齡人付出過更多的努力。從學歷上就能看出你過去的學習態度、做事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也能預測出你未來對待工作的態度。

一個學習沒有毅力的人,連讀書的苦都吃不下,你又怎會相信他能嚥下生活的艱辛?

難怪韓寒發文承認: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還有人說:“手術刀不如殺豬刀,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煎餅大媽月薪3萬,連快遞小哥都月薪破萬了,而如今,七成畢業生月薪不到6000,讀書還有什麼用?!”


書亦或為情寄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沒什麼好奇怪的


用戶1428733348985


查三代不合理,不公平,不必要,但瞭解孩子的或就業者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學生可以因才施教,對就業者可量才錄用,有參考作用,但切忌作為依據。


小貓鬍子103240101


如果說學歷查三代,我覺得公平

如果說查父母三代,荒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