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戰國青銅馬車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所以戰國時代的主要歷史脈絡就是秦統一六國和六國抗秦的經過。

秦國之所以能從七國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有著很多重要原因:比如商鞅變法將其打造成了全民皆兵的戰爭機器,比如其佔據了函谷關天險幫助自身多次從聯軍的鐵騎下倖存,又比如其收納他國人才為己用,也比如其境內出現了諸如白起、蒙恬這樣的優秀武將。這裡邊尤其突出的還數人的因素,正是許多的名相良將,幫助秦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實現了後來的豐功偉績。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白色的飛地就是陶邑

魏冉就是秦國的眾多貴人中的其中一個,甚至可以說在重要性上沒有能與其比肩的人。首先在秦武王意外身死後他穩定住了朝堂,確定了以宣太后為核心的領導班子,避免了因爭權奪利導致的內鬥,其次他完成了統一天下三大奠基性戰役,最後他挖掘了名將白起。

這三點導致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無人能及,他的權勢也隨著擴大,尤其是他的一塊封地,也就是飛地陶邑,甚至成為了戰國時代最大規模戰爭的導火索。由於他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了一場參戰人數超過百萬的超級戰役,那就是長平之戰,這場戰爭可以稱得上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基礎。那麼這塊飛地是怎麼挑起這場大戰的呢?就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陶朱公范蠡的發家之地就是陶邑


五國伐齊國舅爺收穫頗豐

何謂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陶邑就是秦國的一塊飛地,陶邑在哪裡?大約在楚、魏、齊的交界處,之前屬於宋國的地盤。據《水經注·卷七》中記載:

"戰國之世,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產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孫修業,遂致鉅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范蠡作為善於經商的典範被後世稱為陶朱公,正是因為他做買賣所在的陶邑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商業都會,存在著大量的交易機會,所以他能從中漁利。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飛地

那麼這塊地怎麼從宋國的手裡成為了秦國的飛地呢?這要從樂毅率領五國伐齊說起。那個時候的秦國還沒有露出崢嶸,除了戰國七雄外還有個國家叫宋,號稱五千乘之國。

由於宋公無道,四處征戰,使得其旁邊的齊國有了討伐之名;由於國力差別較大,齊國輕鬆地攻下了宋地,但是此舉引起了其他大國的不滿,由燕王派遣樂毅,帶領燕、趙、魏、楚、秦五國聯軍攻入齊地,幾乎將齊滅國。由於此戰的發起國是燕國,所以燕王將齊的土地按照功勞分配後,其他四國各自班師回國。

其實這場戰爭出力最多的是和齊接壤的燕趙楚三國,魏和秦遠道而來,如果說沒有出力吧,那肯定是冤枉人家了;但要是說出力了吧,卻無法和上述三國相提並論。但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陶邑居然出人意料地成為了秦國的飛地,不過秦王也清楚地知道這塊飛地遠離咸陽,很難建立起對其有效的統治,所以做了個順水人情,將其賞賜給了國舅爺魏冉。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魏冉可以說是秦國的最重要的決策者

這就等於說秦軍辛苦從九州大地的西部千里迢迢跑到東部,為的是給國舅爺打下一片封地,這個面子真是大的驚人啊。由於陶邑周邊的國家都參與了伐齊之戰,所以就等於默認了陶邑的歸屬,無人敢去染指。看起來魏冉收穫頗豐,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預想的那樣。

筆者認為,在戰國時代由於通訊、交通的落後,所以從咸陽到陶邑的政令很難有效到達該地區,所以實際上,陶邑還是以當地自治為主。沒有了五國伐齊的藉口,秦軍再也無力穿越別國踏入該地區,所以該地區產生的經濟紅利自然流入了周邊國家,和秦國無關,也和魏冉無關了。在這種局面下,魏冉自然會思考如何有效控制陶邑的辦法,這也為後來的長平之戰埋下了伏筆。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魏冉提拔了名將白起

知人善用武安君深受其恩

那麼為什麼魏冉有膽量打這塊飛地的主意呢?這是因為他有著絕對的資本,首先他在當時的朝堂之上有絕對的權威,也深得秦王信任,隨便找出一個理由就能說服秦王劍指陶邑;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武安君白起的貴人,正是他的堅持給了名不見經傳的白起展示自己的機會。據《史記·七十列傳·穰侯列傳》中記載:

"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

雖然魏冉和白起沒有私交,不過正是由於他目光獨到,知人善用,才有了後來白起的累累功勳。白起因此深受其恩,願意以死相報。

有了自己的朝堂地位和白起這個殺神幫襯,魏冉就計劃打通從咸陽到陶邑的通道,這個事情我們分開看,首先說難度,這個事情確實難度很大,假如沒有這塊飛地當成自己的封地,估計他永遠不會提出這個方案;不過話說回來,這個事情萬一成了,就等於韓魏失去對秦的抵抗能力,那麼大秦統一六國的局勢就會明朗化。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秦國騎兵

如何打通這個通道呢?很簡單,秦軍出兵後,要橫穿韓境和魏境,入駐陶邑,並且將沿途變為自己的補給點和駐軍點。對於魏冉這種大領導來說,既然有了辦法,那就要抓緊執行,於是秦軍在白起的帶領下開始行軍,這就是陶邑危機。

秦軍出關後首先進入了韓地,這個時候的韓由於伊闕之戰的潰敗,已經從東西兩大陣營中的牆頭草變成了虎狼之秦的乖寶寶,任由秦軍隨意穿行上黨高地,如此一來魏國就倒了大黴,據《史記·七十列傳·穰侯列傳》中記載:

"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

本來秦軍應當借道韓境去往陶邑,但是卻轉道攻打魏的都城大梁,韓王雖然膽小但是不代表他是個草包,他看出來秦國的虎狼之心,三晉之家畢竟同宗同源,唇亡齒寒,為了自保,韓軍罕見地派出援軍支援魏國,讓秦軍始料未及,並且在魏國大夫須賈的遊說下,秦軍退軍,解除了大梁的威脅。

不過韓的援軍上去就讓秦軍殺了四萬,魏也割讓了八個城市求和,最後秦王覺得少,再度攻擊,佔領了北宅,逼迫魏又割出了溫城。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三晉之家的糾葛很難理清

筆者認為,雖然暫時大梁的危機解除了,但是並不代表魏冉會放棄他在陶邑飛地的利益,這次秦軍暫時退軍,既有戰略方向的臨時更改導致人心不齊,也有魏國大夫須賈猜中了魏冉的心思,以利益誘導的結果。但是如果三晉之家不做出改變,仍然還會發生下一次的陶邑危機,甚至下下次,繼而摧毀三晉之家的根基。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今日的陶邑在菏澤定陶區

魏趙齊威脅陶邑觸怒魏冉

秦軍撤走後,緩過來一口氣的魏王一點時間都不捨得浪費,就開始尋找破局的辦法。其實當下的局勢已經很明顯了,首先秦國的勢力強大,遠遠不是魏國一家可以對抗的;其次就是三晉之家的韓國簡直就是"晉奸",多次引狼入室,不光屢次在魏不知情的情況下借道給秦軍,還為秦軍提供補給和軍需用品,才導致魏處處被動。於是魏王先是派遣使者入齊,和齊國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達成盟約一致抗秦。魏冉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展開行動,據《史記·七十列傳·穰侯列傳》中記載: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得魏三縣。穰侯益封。"

這一戰魏國又遭到打擊,損兵折將,本來就羸弱的軍事實力堪稱雪上加霜,而齊由於距離二者較遠沒收到波及,但是魏國雖然實力受損,卻不改初衷,仍然要和齊一起抗秦。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趙魏聯軍包圍華陽城

不過畢竟齊境遙遠,就算齊軍真的沒有私心肯來救援,估計魏國也挺不到那個時候,於是魏王又找到了趙王,仔細分析了局面和陳述了前因後果,邀請趙王集合兩家之力一起消滅韓國,趙王深以為然,這個時候的趙,綜合實力基本和秦不相上下,不管是在人口和士兵數量上,還是國土面積上,包括對秦軍的戰績都不落下風。

趙王認為韓國的所作所為對魏是威脅,同樣對自己也是威脅,雖然本國之前和魏衝突不斷,但是那就是像親兄弟打架一樣,打斷骨頭連著筋,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還是能分清主次矛盾的,著名縱橫家蘇代就曾經為三晉之家下了定義。據《史記·七十列傳·穰侯列傳》中記載:

"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

縱使無數次的背叛和欺騙,也改變不了三晉之家在危機面前一致對外。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蘇代認為三晉之家不會因為背叛和欺騙而放棄一致對外

面對著魏趙聯軍兵臨城下,來勢洶洶,韓王立刻想到和秦王求救,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秦王不肯救援,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此戰對秦來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於是韓王派遣使臣陳筮入秦面見魏冉,魏冉自然明白這件事對他自己來說有多麼的重要,於是說動了秦王,派遣武安君救韓,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一場替武安君封神的戰役,一場讓廉頗遠走、趙括被釘上恥辱柱的戰役,一場加速了華夏文明中第一次大一統的戰役,一場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因為一塊飛地的危機,就此即將打響,這也為華夏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范雎的到來導致了魏冉的離去


結語

陶邑危機,首先引發了華陽大戰;接下來又導致了秦國發現了中原地區的富庶程度遠遠超過西北的黃土高坡,也讓他們對黃河中下流平原的興趣勝過了自家後院的黃土高坡,因此做出了用太行山附近辛苦打下了的三晉土地去交換華北平原的土地,因此才有了趙王接受土地後失信拒絕交出平原地區;導致了閼與之戰開打,趙國勝利,才會使上黨郡守馮亭產生了將該地區交給趙軍的念頭。

最後秦王暴怒,和趙國畢其功於一役。歷史的鏈條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其中許多的小小改變,都有可能引發歷史的巨大改動,由此可見對於秦國來說,取得統一也是極其不易,在歷經多代人的努力的背後,也需要一點小小的運氣。

秦相魏冉的私人利益受損,挑起戰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熱播劇《羋月傳》中的羋月太后是魏冉的同母異父姐姐

陶邑危機的本質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行為,畢竟之前樂毅伐齊,除了燕國之外其他幾家其樂融融,都對戰爭結果和勝利果實的分配感到滿意。這件事情歸根結底,是魏冉的一人行為,導致的超過百萬人捲進其中,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對於有人懷疑秦王在其中過多參與這點,史書中已經做了明確說明。據《史記·韓世家》中記載: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原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 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

可見,魏冉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其實已經犯了重大的戰略錯誤,但是上天垂青秦國,賜予了他武安君白起,否則有很大可能秦的基業毀於一旦。

而最後魏冉也因為羋太后逝世和范雎的進諫,被罷免了職務,返回陶邑養老,最終終老該地,獲得善終。他這輩子,對於秦國可謂是勞苦功高,秦國在他當政期間,整體國力又上了一個臺階,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等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為四十年後的秦統一六國掃平了障礙。可以說,始皇滅六國,其功七八在昭王一朝;而昭王一朝,其功七八又在魏冉。

陶邑這個地方,也因為成為了長平之戰的導火索而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水經注·卷七》

2《史記·七十列傳·穰侯列傳》

3《史記·韓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