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自從佩裡帶著美國軍艦到日本搞了一次“黑船來航”之後,日本的德川幕府就被迫打開了封閉多年的日本國門。此時日本國內的攘夷浪潮此起彼伏,針對外國人的刺殺也是一起接一起。而可憐的德川幕府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打是打不過西方國家的,可不打的話,攘夷派的刀劍就奔著他們的腦袋來了。此時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就是攘夷還是不攘夷,而這個問題將決定幕府日後的生死存亡。

一、黑船來航後的日本

自從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休·佩裡帶著四艘軍艦到了日本的浦賀。這四艘船身塗著黑色柏油的軍艦對日本帶來的衝擊過於巨大,畢竟其中兩艘是冒著黑煙的蒸汽動力軍艦。此時馬休·佩裡向日本遞交了國書,希望日本能夠打開國門與美國通商。德川幕府不敢拒絕佩裡,但又不敢輕易答應,於是就藉口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病逝,需要得到孝明天皇批准才行為理由,把這事擱置了下來。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佩裡知道這是日本人的小把戲,但他實在是沒時間在這和日本扯皮,所以就帶人走了。不過佩裡走之前說了明年還回來,那意思你們自己掂量著辦。果不其然,1854年2月佩裡帶著九艘軍艦又來了。這次他十分強硬的告訴日本,要麼打開國門通商,要麼就和他們兵戎相見。

這次幕府一點轍都沒有了,只能和美國簽訂了一個《神奈川條約》,緊接著又在1855年簽署了一個《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這兩個條約的簽署,標誌了日本延續了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徹底瓦解。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這兩個條約一簽,算是讓日本的國門徹底打開了。緊接著荷英國、荷蘭、俄國、法國接踵而至,幕府是一個都打不過,只能挨著個簽訂條約。等於說接下來的幾年,幕府啥也沒幹成,天天忙著和各國公使會談,然後簽下各式各樣的通商條約去了。

幕府到是有心不簽署這些條約,但是人家的軍艦擺在那裡,幕府也只能對西方國家低頭了。這一來二去西方國家是開心了,不僅滿足了通商需要,還確保了自己能有地方能夠為來往船隻進行補給。但是日本那心情可就沒那麼好了,因為這些西方國家來了之後,可沒少給他們添亂。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日本方面不開心很正常,因為這些西方國家的人在日本到處耀武揚威。這裡舉個例子,先說說英國人吧,英國的公使叫做約翰·盧瑟福·阿爾考克,此人是個老牌殖民主義者,他1858來日本第一件事就是和日本簽訂了《日英修好通商條約》然後搶佔了江戶城裡的東禪寺作為英國駐日公使館,還要在江戶城裡閱兵慶祝。

之後更是登上了日本人心裡的“神山”富士山,還要帶部隊在日本各地巡視。阿爾考克這一通折騰就是為了對日本進行威懾,而日本人呢?他們心裡最大的想法就是天誅了阿爾考克這些外國人。

二、洶湧而來的攘夷浪潮

此時的日本人,已經對於外國人有了些免疫心理了,不是和佩裡那時候一樣,被嚇得魂不附體了。現在日本人已經清楚這些外國人到底是什麼了,也是倆肩膀扛一個腦袋,刀劈上去一樣能劈死。

於是乎就有一批日本的熱血浪人們開始了他們的攘夷活動,對在日本的外國人進行刺殺,或者說是公開的謀殺,以達到攘夷的目的。其中時任美國駐日大使,湯森·哈里斯就差點被日本人給天誅了。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湯森這個其實還算是好的,更慘的是英國公使阿爾考克,他可是經歷了兩次刺殺了。第一次是1861年5月28日,地點就是被英國充作駐日公使館的東禪寺。當時水戶藩的14名攘夷派浪人一舉攻入了東禪寺,一連砍翻公使館的好多工作人員,阿爾考克本人也差點送命。

這件事把阿爾考克嚇得不輕,急忙要求幕府對他進行賠償。但是他這邊還沒等喘口氣呢,那邊攘夷派浪人在1862年5月29日又來了,這次砍死兩個英國衛兵。光天化日之下,就做出如此行為,可想而知日本的攘夷情緒有多大。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如果說這只是攘夷派浪人的孤立刺殺行為,那麼這可能還算好,可這問題就在於這攘夷派他不光是浪人組成啊。事

實上,日本當時的攘夷派不光有浪人,還有一些比較強硬的藩國呢。比如說長州藩就是比較激進的攘夷派,他們不僅支持這些脫藩的攘夷派浪人展開刺殺活動,自己也是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和西方國家開始掐架。當然結果就是被西方國家按在地上摩擦,但劇烈的損失卻沒有嚇住長州藩,反而讓他們更加專注於攘夷了。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可是這種損失並沒有嚇到長州藩,相反他們還積極的整軍備戰,似乎全部的精力都在攘夷這件事了。

而另一方面,藩國和西方人的衝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1862年9月的生麥事件。這本來只是一次很輕微的禮儀和習俗問題,但是四個英國人脾氣太梗,對著薩摩藩的家主監護人島津久光口吐芬芳,然後就被島津久光的護衛隊給咔嚓了,最終釀成了1863年8月的薩英戰爭。如此複雜的情況和攘夷浪潮,讓幕府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問題之中——到底幕府要不要攘夷

三、攘夷還是不攘夷?

而德川幕府此時的壓力是巨大的,自從被西方國家打開國門之後,日本的攘夷派以幕府未經朝廷准許就採取了開國政策,並且要求幕府立刻展開攘夷行動。而原本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也對於幕府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這主要是因為他對外國人的厭惡導致的。

而幕府本身也不是沒考慮過攘夷,在1853年的“黑船來航”之後,幕府就解除了禁止各藩國建造大型船隻的命令,並准許對從西方國家進口蒸汽動力軍艦,此舉明顯是為了日本的海防而考慮的。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但是攘夷派自身也不讓人安穩,對德川幕府心懷恨意的公卿大臣們在朝廷裡聯合起來,對孝明天皇進行遊說,希望孝明天皇能夠對幕府下令,使其發動進一步的攘夷行動。而與之相對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就對這些人展開了鎮壓政策,也就是日本史上的“安政大獄”但是這種鎮壓手段效果十分有限,反倒是讓井伊直弼自己被攘夷派在1860年3月給刺殺了。

受到鼓舞的攘夷派也在此後開始更加激烈的刺殺行動,一票幕府高層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攘夷派殺掉了。此後京都裡的攘夷派就更加肆無忌憚,不停的在朝廷裡鼓吹攘夷,幾乎每次開會的議題就是琢磨怎麼讓幕府去攘夷。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1863年的時候,長州藩更是在京都朝廷裡聯合了一大批人,最終成功的讓孝明天皇下令幕府去攘夷。

這時候的德川幕府更是進退兩難,如果不遵從這個命令的話,那麼德川幕府就要失去孝明天皇的支持,甚至有可能淪為“朝敵國賊”。

可如果去攘夷的話,那結果不僅是要被西方國家打的損失慘重,甚至可能失去對各藩國的控制,最終被長州藩聯合攘夷派藩國消滅。好在薩摩藩剛剛輸給了英國,幕府趁機以實力不濟和需要賠償英國為由,把這事搪塞了過去,否則幕府真是不知道如何把這事收場。

攘夷還是不攘夷?擺在幕府面前的難題,如何決定了幕府的生死?

不過雖然說避免了採取全面攘夷措施,可是幕府的壓力是一點沒減少,因為幕府還得替薩摩藩償還一大筆賠款,前前後後總計十二萬五千英鎊,這就讓幕府的壓力更加巨大。而朝廷內部的攘夷浪潮又有增無減,這就讓德川幕府面臨的局面更加惡劣。

萬幸長州藩這時候犯渾,計劃聯合朝廷裡的攘夷派,在1863年9月藉著孝明天皇“大和行幸”的機會,把孝明天皇帶到長州藩去。聞訊的薩摩藩聯合會津藩和幕府,在1863年9月30日一舉挫敗了長州藩。幕府也趁著這個機會,將朝廷裡的攘夷派和長州藩將領一併趕出了京都,暫時算是不用攘夷了。

結語

可以說,1863年9月30日的“八月十八日政變”(日本舊曆是八月十八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幕府緩解了進退兩難的格局。但是反過來說,幕府面對的壓力是有增無減,因為攘夷派將此視為一次巨大的失敗,尤其是與幕府素有仇怨的長州藩更是如此。為此攘夷派開始秘密集結力量,準備在日後一舉推翻幕府。而疲於應對外國勢力和穩固國內政權的幕府對此根本一無所知,一場更大的動亂與變革即將到來。至於德川幕府?在攘夷還是不攘夷這個問題上,他們無論怎麼選都是把自己的命運給斷送了。

參考文獻:《日本近代史》

《生麥事件》

《幕末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