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自从佩里带着美国军舰到日本搞了一次“黑船来航”之后,日本的德川幕府就被迫打开了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此时日本国内的攘夷浪潮此起彼伏,针对外国人的刺杀也是一起接一起。而可怜的德川幕府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打是打不过西方国家的,可不打的话,攘夷派的刀剑就奔着他们的脑袋来了。此时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就是攘夷还是不攘夷,而这个问题将决定幕府日后的生死存亡。

一、黑船来航后的日本

自从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休·佩里带着四艘军舰到了日本的浦贺。这四艘船身涂着黑色柏油的军舰对日本带来的冲击过于巨大,毕竟其中两艘是冒着黑烟的蒸汽动力军舰。此时马休·佩里向日本递交了国书,希望日本能够打开国门与美国通商。德川幕府不敢拒绝佩里,但又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就借口幕府将军德川家庆病逝,需要得到孝明天皇批准才行为理由,把这事搁置了下来。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佩里知道这是日本人的小把戏,但他实在是没时间在这和日本扯皮,所以就带人走了。不过佩里走之前说了明年还回来,那意思你们自己掂量着办。果不其然,1854年2月佩里带着九艘军舰又来了。这次他十分强硬的告诉日本,要么打开国门通商,要么就和他们兵戎相见。

这次幕府一点辙都没有了,只能和美国签订了一个《神奈川条约》,紧接着又在1855年签署了一个《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署,标志了日本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彻底瓦解。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这两个条约一签,算是让日本的国门彻底打开了。紧接着荷英国、荷兰、俄国、法国接踵而至,幕府是一个都打不过,只能挨着个签订条约。等于说接下来的几年,幕府啥也没干成,天天忙着和各国公使会谈,然后签下各式各样的通商条约去了。

幕府到是有心不签署这些条约,但是人家的军舰摆在那里,幕府也只能对西方国家低头了。这一来二去西方国家是开心了,不仅满足了通商需要,还确保了自己能有地方能够为来往船只进行补给。但是日本那心情可就没那么好了,因为这些西方国家来了之后,可没少给他们添乱。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日本方面不开心很正常,因为这些西方国家的人在日本到处耀武扬威。这里举个例子,先说说英国人吧,英国的公使叫做约翰·卢瑟福·阿尔考克,此人是个老牌殖民主义者,他1858来日本第一件事就是和日本签订了《日英修好通商条约》然后抢占了江户城里的东禅寺作为英国驻日公使馆,还要在江户城里阅兵庆祝。

之后更是登上了日本人心里的“神山”富士山,还要带部队在日本各地巡视。阿尔考克这一通折腾就是为了对日本进行威慑,而日本人呢?他们心里最大的想法就是天诛了阿尔考克这些外国人。

二、汹涌而来的攘夷浪潮

此时的日本人,已经对于外国人有了些免疫心理了,不是和佩里那时候一样,被吓得魂不附体了。现在日本人已经清楚这些外国人到底是什么了,也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刀劈上去一样能劈死。

于是乎就有一批日本的热血浪人们开始了他们的攘夷活动,对在日本的外国人进行刺杀,或者说是公开的谋杀,以达到攘夷的目的。其中时任美国驻日大使,汤森·哈里斯就差点被日本人给天诛了。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汤森这个其实还算是好的,更惨的是英国公使阿尔考克,他可是经历了两次刺杀了。第一次是1861年5月28日,地点就是被英国充作驻日公使馆的东禅寺。当时水户藩的14名攘夷派浪人一举攻入了东禅寺,一连砍翻公使馆的好多工作人员,阿尔考克本人也差点送命。

这件事把阿尔考克吓得不轻,急忙要求幕府对他进行赔偿。但是他这边还没等喘口气呢,那边攘夷派浪人在1862年5月29日又来了,这次砍死两个英国卫兵。光天化日之下,就做出如此行为,可想而知日本的攘夷情绪有多大。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如果说这只是攘夷派浪人的孤立刺杀行为,那么这可能还算好,可这问题就在于这攘夷派他不光是浪人组成啊。事

实上,日本当时的攘夷派不光有浪人,还有一些比较强硬的藩国呢。比如说长州藩就是比较激进的攘夷派,他们不仅支持这些脱藩的攘夷派浪人展开刺杀活动,自己也是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和西方国家开始掐架。当然结果就是被西方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但剧烈的损失却没有吓住长州藩,反而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攘夷了。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可是这种损失并没有吓到长州藩,相反他们还积极的整军备战,似乎全部的精力都在攘夷这件事了。

而另一方面,藩国和西方人的冲突也时有发生,比如说1862年9月的生麦事件。这本来只是一次很轻微的礼仪和习俗问题,但是四个英国人脾气太梗,对着萨摩藩的家主监护人岛津久光口吐芬芳,然后就被岛津久光的护卫队给咔嚓了,最终酿成了1863年8月的萨英战争。如此复杂的情况和攘夷浪潮,让幕府陷入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之中——到底幕府要不要攘夷

三、攘夷还是不攘夷?

而德川幕府此时的压力是巨大的,自从被西方国家打开国门之后,日本的攘夷派以幕府未经朝廷准许就采取了开国政策,并且要求幕府立刻展开攘夷行动。而原本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也对于幕府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国人的厌恶导致的。

而幕府本身也不是没考虑过攘夷,在1853年的“黑船来航”之后,幕府就解除了禁止各藩国建造大型船只的命令,并准许对从西方国家进口蒸汽动力军舰,此举明显是为了日本的海防而考虑的。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但是攘夷派自身也不让人安稳,对德川幕府心怀恨意的公卿大臣们在朝廷里联合起来,对孝明天皇进行游说,希望孝明天皇能够对幕府下令,使其发动进一步的攘夷行动。而与之相对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就对这些人展开了镇压政策,也就是日本史上的“安政大狱”但是这种镇压手段效果十分有限,反倒是让井伊直弼自己被攘夷派在1860年3月给刺杀了。

受到鼓舞的攘夷派也在此后开始更加激烈的刺杀行动,一票幕府高层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攘夷派杀掉了。此后京都里的攘夷派就更加肆无忌惮,不停的在朝廷里鼓吹攘夷,几乎每次开会的议题就是琢磨怎么让幕府去攘夷。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而1863年的时候,长州藩更是在京都朝廷里联合了一大批人,最终成功的让孝明天皇下令幕府去攘夷。

这时候的德川幕府更是进退两难,如果不遵从这个命令的话,那么德川幕府就要失去孝明天皇的支持,甚至有可能沦为“朝敌国贼”。

可如果去攘夷的话,那结果不仅是要被西方国家打的损失惨重,甚至可能失去对各藩国的控制,最终被长州藩联合攘夷派藩国消灭。好在萨摩藩刚刚输给了英国,幕府趁机以实力不济和需要赔偿英国为由,把这事搪塞了过去,否则幕府真是不知道如何把这事收场。

攘夷还是不攘夷?摆在幕府面前的难题,如何决定了幕府的生死?

不过虽然说避免了采取全面攘夷措施,可是幕府的压力是一点没减少,因为幕府还得替萨摩藩偿还一大笔赔款,前前后后总计十二万五千英镑,这就让幕府的压力更加巨大。而朝廷内部的攘夷浪潮又有增无减,这就让德川幕府面临的局面更加恶劣。

万幸长州藩这时候犯浑,计划联合朝廷里的攘夷派,在1863年9月借着孝明天皇“大和行幸”的机会,把孝明天皇带到长州藩去。闻讯的萨摩藩联合会津藩和幕府,在1863年9月30日一举挫败了长州藩。幕府也趁着这个机会,将朝廷里的攘夷派和长州藩将领一并赶出了京都,暂时算是不用攘夷了。

结语

可以说,1863年9月30日的“八月十八日政变”(日本旧历是八月十八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幕府缓解了进退两难的格局。但是反过来说,幕府面对的压力是有增无减,因为攘夷派将此视为一次巨大的失败,尤其是与幕府素有仇怨的长州藩更是如此。为此攘夷派开始秘密集结力量,准备在日后一举推翻幕府。而疲于应对外国势力和稳固国内政权的幕府对此根本一无所知,一场更大的动乱与变革即将到来。至于德川幕府?在攘夷还是不攘夷这个问题上,他们无论怎么选都是把自己的命运给断送了。

参考文献:《日本近代史》

《生麦事件》

《幕末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