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讓脫貧更輕鬆

馬鈴薯既可以入菜,又可以作為主食,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和人類的“第二麵包”。

馬鈴薯的種植、收穫長期以來一直以人工完成為主,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近年來,山東省萊州市圍繞產業扶貧、片區扶貧、定點扶貧,在扶貧村引領黨支部創辦合作社,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大力推廣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馬鈴薯種出致富新曙光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讓脫貧更輕鬆

萊州市土山鎮中楊村是煙臺市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村人口563人,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下,成立了萊州泉盛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吸納104戶農戶入社入股,形成了“黨支部引領、合作社運營、貧困戶參與”的模式。

貧困戶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在龍頭公司帶領下,發展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嫁接先進的生產模式,通過“租金”、“工資”和“分紅”等形式獲得收益,不僅帶動了當地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還讓貧困戶抱團走上了共同脫貧致富路。

泉盛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堅持“產業興社、科技支撐、項目帶動、服務‘三農’”的宗旨,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等產、供、銷一體化的新格局。

該合作社與青島農業大學等院校共建,共同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化農業複合型新型經營主體,不斷開拓脫毒馬鈴薯種薯產品,延長產業鏈、價值鏈,進一步擴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壯大產業聯合體,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的“第一車間”,讓“第一車間”成為貧困戶增加收入的“扶貧車間”。

“我們把村裡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農民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股東。對於入社農民而言,農民合作社可以幫助他們走出孤立無援的生產狀態,獲得相應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從分散經營到規模化種植,從手工勞作到機械化生產,從零星出售到訂單合同銷售,馬鈴薯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致富之路。”駐村第一書記翟學君介紹。

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萊州市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手把手的種植與管理實用技術培訓,最大程度地為馬鈴薯增產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同時還對村民進行政策宣傳和引導,從根本上樹立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加快推進村民脫貧致富步伐。

“俺家6 畝地,全部入了社,自己不種了,入社比不入社划算多了。由於歲數大了,也不知道該咋種了,現在入了社,合作社有機械,還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自己給合作社打工,收益高多了。”社員楊志明告訴筆者。

“與土地託管不同,我們帶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年合作社按當年產量分紅,而且還參與合作社土地管理經營,領到一份工資,就像城裡人上班一樣,從種到收的全程投入全由合作社負責,比自己種每畝至少省100元。”社員楊永芬一邊數著剛發下來的工資,一邊高興地說。

“無論從品種選擇、種薯處理,還是耕整地、起壟覆膜、收穫等各方面,我們都有全方位的技術指導,以此提升村民的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同時,黨員幹部多次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認親’,與‘窮親戚’拉家常,說農事,詳細瞭解結對幫扶對象的基本情況和脫貧路徑及幫扶需求。”萊州市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尹同萍介紹。

全程機械化讓生產事半功倍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讓脫貧更輕鬆

3月23日,在萊州市土山鎮中楊村村北一大塊空地上,兩名婦女坐在操作檯上撿拾種子,拖拉機牽引著一臺嶄新的馬鈴薯播種機正在播種,十幾分鍾以後,一壟雙行馬鈴薯就播種完畢。

“過去,由於馬鈴薯種植基本是手工作業,勞動強度大,人工種植不能馬上合壟,容易造成種子水分和土壤水分嚴重流失,大大降低出苗率。”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焦新傑介紹,新一代馬鈴薯播種機,可一次完成起壟、開溝、播種、施肥、覆膜、鋪設膜下滴灌和膜上築土等8道工序,同時還可人工填補,保留了馬鈴薯種子和土壤的原始水分,大大提高了出苗率。

機械播種不僅能大幅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而且還能實現雙壟雙行作業,施肥量、行距、種植深度可以根據本地的農業需要適時調整,機播後整個壟體成梯形,具有壟底寬大、集土多等優點,能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增產效果十分明顯。同時,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

與傳統人工點播相比,機械化播種播量均勻,實現農藝農機結合,為秋季馬鈴薯機械化收穫打下基礎。同時機播可提前出苗3~5d,保墒性好,節約種薯150kg/hm2,且能提高產量、縮短農時、加快產品上市,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駐村第一書記翟學君感慨地說:“機器換人讓我們有了奔頭,如果不靠機器,這麼多的田,不知要靠多少人才能管理過來。”

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機器換人”,破解的是農業“用工難、用工貴”,以及“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對於穩產能、降成本、提效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助農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