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會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嗎?(一)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首先要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對學生提問。提問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教學策略。

老師,您會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嗎?(一)

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教師如何設計問題。總的原則是:遵循規律,有的放矢。具體要求是:

1.按照循序漸進的要求,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步步推進;

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規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最終才能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如某教師講《變色龍》一課,教師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答:“善變”。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生答:“一是變得快,一瞬間對狗的態度變了5次;二是變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邏輯。”教師接著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麼呢?”“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 最後教師提出:“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出:“左右奧楚蔑洛夫反覆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作者諷刺的鋒芒不僅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更是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於鍛鍊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按照身心發展階段能力的要求,問題設計要由具體到抽象,步步明晰;


布魯納的研究揭示,少兒形成知識的順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個階梯:第一,行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對象;第二,圖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對象;第三,符號把握,即以語言的形式去把握對象。也就是說,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按照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順序依次發展的。教師課堂提問設計應該遵循這一規律,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一級水平發展。

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為訓練學生結合文章內容,篩選文章重要語言信息作答。教師這樣提問:你認為作者是喜愛百草園呢,還是喜愛三味書屋?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找出大量的信息,不僅分析了兩個地方的作者不同的生活及態度,還找出一些很含蓄很隱蔽的語言,如:告別百草園的文字,學生逃課的文字,以及“我就只讀書”、“真是人聲鼎沸”、“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等,然後對它們進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3.按照知識形成層次的要求,問題設計要由接受到創造,步步上升;


布魯姆認為:學生的認知領域可以分為識記、領會、應用、創造等幾個層次,學生的認知也是按上述幾個層次發展的。教師設計提問時,必須遵循識記—領會—運用—創造的規律。

如在教學《吆喝》這堂課時,在學習完本文的寫作技巧之後,一位教師趁熱打鐵,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有沒有接觸到類似於課文中的‘吆喝’?你能不能借鑑課文的寫法也給大家介紹你熟悉的一種‘吆喝’?”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設計得很好,它不僅是對學生語文課堂內容的拓展,更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接收到創造的改變。

老師,您會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嗎?(一)

基於上述可知,問題設計很重要。它是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學生開啟學科思維的靈丹妙藥。好的問題,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揪住學生的魂,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進去,沉浸進去。這樣的課堂教學難道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嗎?

老師,您會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嗎?(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