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思考?這些學者、院士、校長和教育廳長的回答是...值得深思

疫情給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思考?這些學者、院士、校長和教育廳長的回答是...值得深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全球範圍蔓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格外嚴峻。

疫情之下,教育何為?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教育家雜誌特別策劃“疫情對於教育而言需要思考什麼”專題,邀請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及大學校長、院士,多省教育廳廳長談疫情帶給教育的思考。

學 者 篇

於 漪———————————

“人民教育家”

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萬眾一心奮戰新冠病毒疫情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給人的教育與啟迪極其深刻、極其豐富。我這名老教師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立德樹人必須站牢社會主義偉大祖國和全人類生存發展的制高點上,竭盡全力培養學生的大視野、大情懷、大擔當,積極有效地衝破目光短淺、分數至上、一己之力的藩籬,引領學生把國家安全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追求鐫刻於心,立志一輩子鍥而不捨落實到行動中。

疫情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这些学者、院士、校长和教育厅长的回答是...值得深思

顧明遠————————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這次抗疫戰鬥對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科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加強科學教育,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其次,要教育青少年拒絕殘害野生動物的陋習,過文明的生活。第三,要培養講究個人衛生的好習慣。第四,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第五,要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模式。線上學習不是課堂搬家,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思考能力、線上溝通能力。

疫情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这些学者、院士、校长和教育厅长的回答是...值得深思

林崇德————————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對於疫情,我們思考的視角依然離不開人才培養。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更要依靠非智力因素,因為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培養有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培養創造性人才,不僅要重視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且要關注創造性人格的培養;不能簡單地講創造性思維天賦,而要看重後天培養結果;不要把創造性僅僅侷限於智育,而應將其貫穿於整個教育。一流人才的基礎是砥礪一流品行,要堅持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愛國情懷的培養,提倡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這次疫情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我們要促進學生自我和諧的發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命。

葉 瀾————————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對於疫情,教育要思考什麼?許多教育者和教育學家都發表了不少高見。我還一直在苦苦思索。

至今最想講的是,教育要讓孩子從小成為尊重真與誠的人,說真與誠的話,做真與誠的事。疫情從天災開始,到因人禍而嚴重,就是因為有人不讓人講真話,有人只願聽頌歌,有人只願看裝扮出的祥和。講假話、說大話、形式主義害死人。

願我們的教育崇尚真與誠,培養出越來越多真與誠的人!

我相信文明的進步,不只在制度,更不只是技術,而是一代代的人更有獨立思考,更在乎做一個有尊嚴的真與誠的人。

教育,任重道遠,需要有真與誠的人來擔當。

中小學校長篇

王 歡——————————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校長

疫情不僅讓我們深刻認識培養孩子基於科學精神和現代人科學素養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意義,更讓我們從“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角度整體思考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豐富內涵和深廣意蘊。

立什麼德——對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我們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為民德”“為人德”和“立身德”。“為民德”指向熱愛祖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為人德”指向關心社會,發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立身德”指向完善個人,塑造“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我們要以“三德”貫通人的類性、群體性和個體性發展,並讓“人的全面發展”追求堅定不移地貫穿在非常時期的教育全過程中。

樹什麼人——疫情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宏大的成長主題。這既是一個認知主題,又是一個行動主題,更是一個人格主題。首先是心懷“國人”。我們的教育要懷抱家國信仰、綻放時代光芒,將“人”字寫得更加高大;其次是情繫“家人”。從“國人”到“家人”,我們的教育要將“國”之所向化為“家”之所求,也將“人”字寫得更加穩固;第三是身修“個人”。從“國人”到“家人”再到“個人”,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全民戰疫貢獻力量,並將“人”字寫得更加勁拔!

人的價值,內蘊著成長的意義,決定了教育的追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中融貫“為民德、為人德、立身德”,就是要讓“國人、家人、個人”在育人行動中達成三位一體。頭頂的天,是我們共同的國;立身的地,是我們共建的家。“頂天立地”就是家國擔當。迎戰疫情,迎面成長。我們要致力於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為“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鄭瑞芳——————————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學校的一切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似乎一夜之間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教育”,我們正在朝著“教育+互聯網”不懈努力。對於教育而言,學生的生命教育是第一位的!學生的健康成長遠比學會一些機械性的知識更重要,面對疫情教師陪伴學生會從現實中學習、從現實中思考,砥礪意志品質,增強責任擔當意識,涵養家國情懷。

劉可欽————————————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未來,師生的教與學方式將加速向學習者為中心轉移。首先,以真實的學習為價值取向,學習的內容將不限於教材課本,加大與現實生活的對接,教師的教學設計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學習將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和人際關係所在。疫情期間再次驗證: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邊界將更加模糊。第三,信息技術帶給我們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樣化和個性化。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要研究信息技術進入學校的方式,使其更好地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幫助。

劉希婭———————

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

歷經一場席捲全球的深重災難,作為教育人,我們更應該深度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核心問題。這樣的叩問隨著疫情的發生發展,在我腦海裡愈加強烈而清晰,概括為一句話就是:通過更加個性化與人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為國家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使命擔當的新時代中國人。

陸雲泉————————————

北京一零一中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

這次疫情,我們都面臨了一次重大災難,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在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超長寒假中,對教育者而言,確實需要深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和目的。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可見,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的教育中不能缺少生命教育,只有當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其次,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善良的,對別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對每一個生命都有一顆善良之心。人與人之間都能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關懷,這個世界才能充滿愛,就是古人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不能老是強調競爭,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教育還需要培養學生理性思維。面對網絡海量信息,要有思辨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創造力。知識不等於能力,有知識也不等於有文化,新文化運動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口號,如今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還在路上。

教育需要特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能僅僅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教育要跟生活相結合。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我們把學生圈在課堂裡的時間太長了,應該多帶著學生走向社會,參與社會實踐。

這次疫情,我們應該思考怎樣去轉變教學方式,從而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孫先亮

—————————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校長

這場疫情,痛定思痛之後,我們的教育需要思考更加深層的問題。

首先是生命教育。要做尊重學生生命的教育,讓教育從尊重學生出發;做提升價值教育,讓學生對於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教育過程獲得體驗和昇華。

其次是思考課程建設。中醫文化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的“術”,更是中華文明的“道”。傳承文化,啟迪哲學思維,都需要讓中醫進入課程。

再次是教學方式反思。傳統的“灌輸”與“盯人”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師生交流與教育資源共享,只有改變才能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支持。

李素潔———————

長沙市長郡中學校長

這次疫情下的教育生態,是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提前淺試:學生將趨向更多選擇,如時間和空間、內容和教師,選擇權都將握在學習者手中;教師將趨向更細分工,教師現有的備課、上課、批閱作業等常態基礎工作,將根據教師各自優勢進行分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學校將趨向職能轉換,虛擬學校和班級會大量形成,學校管理將趨向自組織形式。

易國棟——————————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校長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難的抗爭史。災難給人類帶來痛苦,也會促進人類反思和變革。人類總是在反思中成長,在變革中前進。這次疫情不僅會讓我們國家和民族更加成熟,也會加速師生個人的成長。

成長表現在大事面前要靜心,靜心讓我們面對大事、難事時更加從容、冷靜和理性;靜心讓我們在真真假假的信息和喧囂的爭論中,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每遇大事須靜心,人的人品、格局和能力要經過長期,甚至要經歷大事、難事的錘鍊才看得出,才能得到鍛鍊提升。

師生成長,最重要的成長是責任心的提升。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次疫情,有人陷入了輿論的漩渦,成為千夫所指;有人被譽為民族英雄,百姓的救星。這次抗疫,我們的成長表現在不僅要知道科學技術、科學知識的重要,更要懂得責任擔當的重要。個人命運總是和國家和時代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經過這次疫情,我們要懂得不能僅僅追求個人實現和個人價值,我們更要明白對生命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對人類命運負責的重要。

千萬逆行者是這次抗疫的英雄,千萬逆行者揹負責任前行的時候,他們做好了犧牲小我的準備,逆行者是我們的榜樣。如果有一天,當小我與大我,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需要兼顧甚至衝突時,我們也一定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注視逆行者的背影,我們要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學習逆行者的事蹟,我們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開學復課了,我們聚在“復興路 強國夢”的宏圖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一定要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氣概。成長首推責任感的提升,特別是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有責任感的人生才會有格局,有高度。

責任感的提升更要表現在開學復課的言行中,知行合一,共同保障特殊時期的校園秩序,堅持堅韌,共克時艱,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一同成長。

院士、大學校長篇

楊雄裡———————————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

新冠疫情平復之後,全社會當痛定思痛。“思痛”乃舉一反三,深刻反省之謂也。而“思痛”則必須在“痛定”之後,惟其如此,方能做到更科學、更客觀,避免情緒化。

邱 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大學尤其要保持定力,追求長遠的目標。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在線教學一定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持續影響,即使疫情結束後迴歸傳統課堂,我們也一定會以新的理念、新的視角看待以往的教學方式。所謂課堂者,非謂有教室之謂也,有師生之謂也。師生在,課堂就在。學生在哪裡,課堂就延伸到哪裡。這是在線教學帶給我們的深刻影響。

李元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來說是一場大考,對大學來說也是一場大考。危難關頭,華中科技大學十家附屬醫院3.3萬餘名醫護人員捨生忘死、救治生命;一大批科研團隊加快科研攻關,鍛造抗疫“神兵利器”;廣大學子經受考驗、加快成長;學校被公認為是全國抗疫戰場中投入力量最多、貢獻最大的高校。

由此我們深深地感到,一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僅體現在有一流的辦學理念、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更體現在當國家和民族有危難之時,她能為國排憂、為民解難,衝鋒在前、勇擔重任,以強大的實力克敵制勝、打贏硬仗,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樑。

因此,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立足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格局,對一流大學的辦學定位、功能、結構和評價進行再思考,加快學科、專業、教學和科研改革與創新,使我國一流大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陳十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在逆境中,拯救我們的是帶著科學精神的甘於奉獻、勇於擔當、不怕犧牲。我希望同學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不斷涵養科學理性的人生心態。秉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科學認知,傳播科學知識。同時,更加堅定自己的科學“初心”,投身科學,用科學改變世界,貢獻祖國。

施一公———————————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嚴峻挑戰。以培養人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使命的大學,應該有怎樣的思考和擔當?

我們每個人在充分享受現代社會福利的同時,必須未雨綢繆,認真思考人類文明和未來世界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與我們每一個人的聯繫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更加緊密,同時,我們每一個人對周邊世界和人類發展的影響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更加深遠。

從根本上講,大學必須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夠承載起人類發展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我們必須心懷人類命運共同體,聚焦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變革與創新,立志成為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股正能量。我們必須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打破國界、跨越藩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註重合作、共享、包容、創新,共同提升探索和應對未來的能力。科技是人類命運的最終保障,我們必須掌握最前沿的尖端科技;但科研道路長且阻,我們必須沉住氣、靜下心,十年磨一劍。

大道遠行何懼前路多艱!一往直前,明天一定會更好,人類文明一定會更加璀璨。

廳 長 篇

楊 勇——————————

河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疫情突如其來,把我們的教育打了個措手不及,也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思考。

“教師”的辛酸。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家長擔當了教師的角色。沒有一絲準備的家長,嚐到了當教師的滋味。孩子們被家長稱為“神獸”。一個“神”字,多麼可愛;一個“獸”字,又是多麼無奈。現在,沒有一個家長不盼望著孩子趕緊上學去。但是,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理解了教師工作的辛苦?希望家長和社會對教師和教育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家長的角色。我們常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重要。疫情發生後,凸顯了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家庭就是學校,家長就是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沒有人告訴你教師怎麼當,但你的角色卻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其實不光疫情期間是這樣,其他時間也是這樣。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惜的是,一些家長還沒有這樣的認識。

教育的挑戰。教育部一聲令下,全國2.76億學生通過網絡教育,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可載入史冊的教育實踐。這在以前不能想象。如果沒有網絡教育,“神獸”們不知如何,教育何以堪?於是,有些人欣欣然:網絡教育這麼好,把全國的優秀老師都請來上網課,孩子們不就都能享受優質教育了嗎?言外之意,學校可以被網絡取代,教師也不用配這麼多,有AI就夠了。粗略一聽,有道理。細想起來,令人擔憂。疫情之下,因為不能進行面對面的教育,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網上教育取而代之。但絕不能說網絡課堂能代替學校。沒有教師的網絡教育,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教育。沒有教師個體差異或者說每個教師教育教學的獨特性,就沒有千差萬別、卓越優秀的學生。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離開教師,沒有教育!

葛道凱——————————

江蘇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全國上下同心抗“疫”,守望相助,共克時艱,這是真實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極大地激發我們的愛國情、強國志,讓家國情懷牢牢紮根心間。抗“疫”以來,高校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貢獻了“教育力量”。衷心希望廣大學子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國家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讓人生才華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鄧雲鋒——————————

山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疫情對教育而言就像一面鏡子。

它照出了德育的光輝。疫情面前,14億中華兒女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廣大白衣天使“舍小家、顧大家”,最美逆行。從社區防控人員、人民警察,到快遞小哥,一個個凡人善舉,傳遞的是溫暖人心的力量,匯聚起的是磅礴的正能量,彰顯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璀璨光芒。教育播下的“真善美”種子在他們的身上已經茁壯成長。

它折射出了我們工作的短板。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教育領域的很多深層次問題,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衛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能力有限,科技攻關能力不足,學生衛生應急素養教育缺失,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不夠系統,生物安全意識不強,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到位等。疫情終將遠去,問題卻不會自然消失,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深刻反思。

它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疫情過後,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思考,而應該是擔當、是行動,是矢志不渝的作為。在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災難當做教材,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全面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在民族復興的大業中更好履行教育的擔當。

鄭邦山——————————

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多難興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鍊成鋼,在磨難中成長、在逆境中奮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再次體會了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團結協作,見證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齊心壯舉,感受了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大愛情懷,踐行了義無反顧、勇當先鋒的使命擔當。

疫情期間的點點滴滴,凝集成特殊時期的國家記憶,這對正處在拔節孕穗期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是一套特殊的成長教材,是一段濃烈的青春記憶。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及時面對青年學生開展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學教育和信念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利用好這段特殊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播下真善美的種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出我們教育人的貢獻,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王海燕——————————

甘肅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科學思考疫情對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帶來的衝擊,深刻反思戰“疫”中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吸取教訓,轉“危”為“機”,強化教育提升人民群眾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進一步堅守教育根本,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強化生命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責任教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熱愛生命、崇尚科學、敢於挑戰,讓教育的目標任務成為青年學生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學生、教師、教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相對自主性和完整性,減少“現場教育”和線上教育的差異性,增強信息技術供給教育的人文化、個性化、生活化,延長教育的“觸角”,拓寬學習的“入口”,提升“互聯網+教育”的互補性、融合性、效能性,優化在線教、學、導、評、管“五位一體”的信息化教育體系,形成面向人人、人人可學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 END —

來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原創

策劃|王湘蓉

統籌|周彩麗

新時代的孩子們該讀什麼書?“百部童書助成長”,等你來參與

疫情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这些学者、院士、校长和教育厅长的回答是...值得深思疫情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这些学者、院士、校长和教育厅长的回答是...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