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有不少人知道德國的國花是矢車菊,但是鮮有人知德國的國石是琥珀;不少人知道歐洲盛產琥珀,卻鮮有人知德國其實也是主要的琥珀的產地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琥珀產地為歐洲的波羅的海,從海上飄來的琥珀,稱之為“海飄”。大部分人只知道丹麥海飄是最好的波羅的海琥珀蜜蠟原石,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下地圖就會發現,德國的海岸線跟丹麥相連,按國境劃分出產海飄料的沿海地區德國比丹麥多。海飄料產量比丹麥高。大家熟知丹麥料而未聞德國料是因為先今丹麥有幾個世界聞名的琥珀首飾品牌,比如琥珀屋。而德國的琥珀加工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沒落了。所以以後再遇到所謂丹麥料極有可能產地是德國。琥珀蜜蠟礦來自距今6000萬~3000萬年前地下水位較低的藍泥層,多為海珀。海珀和地殼升降有關,地殼升降致使大量琥珀蜜蠟長期漂浮於海上或被海水拍至淺灘。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紅點為波羅的海,Deutschland是德國,在德語中波羅的海Ostsee意為“東海”)

由於海浪的沖刷,質地輕盈的琥珀會被沖刷到海灘上,每年都有數不勝數的人來到德國北部的海岸邊,像“淘金人”一樣,從沙粒中尋找琥珀的蹤跡。世世代代居住在海邊的漁民家中,多多少少都會收藏一些琥珀。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一位德國琥珀“淘金者”找到一塊蜜蠟,蜜蠟從地質與成分上說,與琥珀是一種東西,只是把不透明的琥珀稱為蜜蠟。)

而在德國境內也有琥珀產地。小鎮比特費爾德Bitterfeld雖然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一萬五千人上下,卻是德國重要的內陸琥珀產地。在國內琥珀圈內,將產自此處的琥珀稱為“比特料”。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比特菲爾德有一座盛產琥珀的湖泊,叫做Große Goitzschesee,也被戲稱為“琥珀湖”。而上圖中在湖邊建造的19世紀宮殿式建築,現在被當做酒店使用,為前來琥珀湖遊覽的遊客提供一個優雅的落腳地。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比特菲爾德地區產的琥珀,多蜜蠟為主(蜜蠟屬於琥珀的一種,不透明的琥珀稱為蜜蠟),質地平整正宗的雞油黃蜜蠟產量最高。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圖為比特菲爾德蜜蠟原石)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打磨過後的蜜蠟)

雖然德國盛產琥珀,但是被作為國石,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在德國的產量高,這與德國幾百年間,人們對於琥珀的熱愛,進而產生的“琥珀文化”有關。


在德國,琥珀曾經一度比金子還貴重,並且被國民稱作“來自北方的金子”。在這裡不得不提及一位琥珀的狂熱粉絲——第一位普魯士國王腓特列一世,他建造了曾在18~20世紀間一度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琥珀宮。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真正的琥珀宮已經遺失,或在二戰中被炸燬,上圖為用同等材料建造的仿琥珀宮,一樣是美輪美奐,金碧輝煌。)

1701年,第一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為了給他的王后一個豪華的居所,因而在柏林的夏洛特堡宮內命人建造了這一奢華宮殿建築。著名建築設計師安格拉·舍魯特(Andreas Schlüter)受命設計了這一建築。並由多國的著名工匠對其進行了裝修。最終成型的建築內部鑲嵌了大量的黃金和寶石,風格上頗似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由於建築內部最主要的裝飾材料為當時價格極端昂貴的琥珀,因此該宮殿得名琥珀宮。

1716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訪問普魯士,與當時的新任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相見恨晚,並對這座宮殿讚不絕口。腓特烈·威廉一世並不像其父親那般喜好富麗堂皇的宮殿,便大方的將這座宮殿作為禮物送給了彼得一世。在琥珀宮的幫助下,普魯士和俄羅斯結成了聯盟,共同對抗瑞典。琥珀宮先是放置在俄國的冬宮。之後,便被放置在聖彼得堡郊外的葉卡捷琳娜宮內直到1941年;並在前蘇聯時期一度成為旅遊勝地。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牆壁上佈滿了琥珀)

在現代的德國,琥珀依舊是受國民喜愛的珍寶。在流動的古董市場上,最多見的商品,便是各種各樣的琥珀飾品。你若是來到了德國,可別忘了淘兩塊回去哦。

(下圖皆為作者在逛古董市場時,拍攝的琥珀商品)

德國國花矢車菊,但德國還盛產琥珀卻鮮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