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用殲20當艦載機?

淚鋶滿靣


別急啊,殲20上艦是必然的!



殲20基本已經成熟,2018年會開第四條生產線,每年產量應該在48架左右,這樣的產能也就是勉強夠空軍裝備。而海軍想要艦載版,首先需要進行一些改進,其次就是目前還不具備產能,所以殲20上艦還得等一下,但上艦是必然的。

楊偉院士前一陣在講話中提到殲20未來要系列化發展,這也立即引起了各方的聯想。而簡氏防務也隨即做出解讀,楊偉院士所說的系列指的是:全功能、雙座版、出口型和艦載型四種。這個判斷是符合一般邏輯的,但我在這裡再仔細的推敲一下。

第一:全功能系列

簡氏的意思很明顯,我們的殲20目前還不完善,潛力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比如大家常說的發動機。目前殲20裝備的發動機是渦扇10B,就是屬於夠用,等渦扇15完全成熟,殲20的性能會更上一個臺階。

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但是,這叫升級版,不叫系列型。系列型指的是並列關係,譬如F15C是爭奪制空權的,F15E是對地進行攻擊的,他倆各司其職,不存在誰替代誰的關係,這叫系列。而如果我們渦扇15成熟,它必然是取代渦扇10B的,有了渦扇15就沒必要再裝渦扇10B了,這叫升級。所以,這個全功能系列的殲20是不存在的。

第二:出口系列

殲20出口,最起碼在15年之內是不可能的。其實這到不涉及保密的問題,主要還是產能不夠。就像我開頭說的,我們空軍自己用依然非常緊迫,海軍都得往後排,根本就沒有出口的可能。

殲20作為可以與美軍一較高下的戰機,我們確實進步是非常大的,但美國的航空底蘊在那擺著呢,我們要想獲得真正的可以與其對抗的實力,必須大步的前進。所以,中國航空目前的任務還是繼續開發殲20的潛能並著手下一代戰機。而殲20如果出口,必然涉及到保密之類的任務,需要對飛機進行大規模處理,這樣會分流出很大的一部分科研人才,必然會對新型戰機的進度造成拖累,這麼做是相當得不償失的。出口賺錢的任務還是交給服裝廠、家電企業吧。所以說這個殲20出口系列是不會存在的。

第三:雙座系列

這個雙座版就是類似於F15E這樣的對地攻擊型殲20。殲20的作戰半徑達到2500公里,載彈量達到11噸,如果用巡航導彈,可以直接打擊美軍的關島基地。其實殲20的這個航程和載彈量是跟轟6K差不多的,跟專業負責對地攻擊的殲16也是差不多的。而殲20作為隱身戰機,並擁有優越的機動性,如果它作為轟炸機、攻擊機,其作戰效能要甩殲16和轟6K幾條街的。所以我也一直懷疑這個殲20就是轟20。這樣看來,把殲20改裝成雙座版的戰鬥轟炸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

且慢!像美軍的F15E,F14,俄羅斯的蘇34,乃至於我們的殲16,都是採用雙人機組,前面是駕駛員,後面是武器系統操作官,前面的負責開飛機,後面的負責扔炸彈。而我們的殲20不需要這樣的搭配!殲20的人工智能水平很高,可以語音發射導彈,一個飛行員完全可以幹兩個人的活,不需要改裝什麼雙座版,直接用就可以了。前幾天殲20給我們表演了投射大型鑽地彈的能力,這就是證據!而我們國家面對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於海上的美軍航母編隊,在殲20設計指標,擁有攻擊海面目標的能力是必須具備的。

所以殲20天生就是一架戰鬥轟炸機,完全不需要開發雙座版。而雙座版的戰鬥轟炸機還是以前科技水平不足的產物,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單座的戰鬥轟炸機是必然趨勢,而很明顯,殲20是走在了前列。



第四:艦載系列

全功能和雙座型是不存在的,出口是不可能的。所以實際上楊偉院士所說的殲20系列,指的就是艦載機系列。

殲20目前最大的優勢是:成熟!它已經通過各種考核測試,裝備部隊,是一架非常完善的戰機。再此基礎上開發出艦載系列,風險是極小的,快擇4年,慢則5年,是絕對可以上艦的。而被很多人所擁戴的殲31,目前只有兩架,它要想成熟,能達到上艦服役的狀態,還需要至少、至少10年。我把話放這,2018年,殲31如果能出第三架,那它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今年還是靠這兩架在這忽悠,基本上就可以宣佈這個項目終結。

而殲20作為鴨式佈局,起飛距離短,是先天上艦的好材料。至於有人說殲20體積大,不適合上艦,那是幻覺。殲20的翼展12.88米,殲15的翼展是15米。殲20比殲15窄了2米多,是不存在大的問題的。

殲20面對殲15這樣擁有代差的戰機,是秒殺的優勢,所以如果機翼不做摺疊處理,一艘航母上少上4架,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拿我們新一代的國產航母來說,據說可以搭載40-45架殲15。咱們按最低40架計算,如果換裝35架殲20,那是什麼效果?35架殲20的戰力應該是40架殲15的20倍。



其實這件事我們只需要簡單的推理一下就能明白:

首先,在擁有了殲15的基礎上,開發下一代隱身艦載戰鬥機是必然的。

其次,在有了殲20的前提下,我們再另起爐灶,單獨開發一款隱身艦載機是不划算的。

所以,把殲20開發成艦載戰鬥機是必然的。


銳度何老師


我是軍林縱橫!為何不用殲20當艦載機,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太重太大,如同美國的F22不能成其為艦載機一樣。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素。但是要全面瞭解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看看什麼樣的戰鬥機適合成為艦載機!

眾所周知,艦載機性能決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因為前者就是後者的拳頭嘛!而艦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但是,並非每一款戰機都可以用來作艦載機的。那麼,什麼樣的飛機適合成為艦載機呢?

瑞典薩博-39艦載機

雖然航母很大很大,但是其甲板長度仍然有限,遠不像在陸上跑道起飛那般舒適。一般艦載飛機(F35等垂直起降機除外)必須藉助母艦上的彈射器起飛。如中國的殲15、瑞典薩博39……而彈起殲20則難度大多了,本文末你可以看到相關數據。

彈起來要停下來自然更難了,降落時,飛機尾部的著陸鉤與起落架同時放下,著陸鉤鉤住橫置於甲板上的攔阻索,而攔阻索兩端與緩衝器相連。在攔阻索的掣動作用下滑跑很短的距離就要停止。此外,海水和潮溼的環境容易使飛機機體、發動機和機載設備嚴重腐蝕,飛機要有較好的防腐蝕措施。

殲20成為艦載機?

F-35是世界上最大的單發單座艦載戰鬥機和世界上唯一一種已服役艦載第五代戰鬥機。目前情況是,美軍剛服役的福特號使用的還是F-18EF艦載機,F-35C也遠沒有到位。

作為五代戰機,人們自然對殲20寄予厚望。正如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就認為“作為中國第一種隱身戰鬥機,殲-20具有為中國提供一系列之前無法想象的空戰選擇的潛能,並且強化了中國的力量投送能力。”但是它不適合成為艦載機原因是多方面的:

F35C艦載機

為此有專家說,殲20雖然先進,但目前狀況下並不適合作艦載機!看基本數據就知道了:

F35機長15.67米,翼展10.7米,高度4.33米,空重13,3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1,800千克。

殲20機長20.3米,翼展12.88米,高度4.45米,空重19391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7000千克。

殲31機長16.9 米,翼展11.50米,高度4.8 米,空重 12500—13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7000—28000 千克。

殲31艦載機可能更現實

經典艦載機薩博39呢?長度14.1米;翼展8.4米;高度4.5米;機翼面積25.54平方米;空重6,62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4,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

所以說,更多的人認為,殲31可能改裝成艦載機的潛力要遠大於殲20。但即便如此,也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進才可以作艦載機!


軍林縱橫


殲20屬於我軍新一代的陸基戰鬥機,其優秀的作戰性能和隱身能力廣受解放軍官兵好評。他的特點是單座、雙發、雙垂尾、帶邊條鴨式氣動佈局的隱形重型戰鬥機。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對殲-20作出評價如下,“殲-20的隱形性與機動性都獲得了極大提高,它有潛力完成中國空軍以前無法完成的空戰任務,整體提升中國空軍實力。”雖然其作戰能力一流,但是它並不是中國海軍的優秀艦載機選擇。

而對於艦載機來說,和常規陸基戰鬥機最大的不同是,艦載機需要對彈射和阻攔的要求加強飛機的結構。艦載飛機通常重心低,抗傾倒能力強,具有比陸基飛機更好的起降性能,較低的著艦速度,良好的低速操縱性。陸基戰鬥機不經過改造和強化,直接上艦進行電磁彈射和阻攔,飛機本身是無法承受的。戰鬥機的起落架也必須進行加強以滿足在航母上的的短距離起降,在戰機後面還要增加彈射的裝置和拉住阻攔索用的尾鉤,即使是以皮糙肉厚出名的俄羅斯艦載機前起落架也必須強化以適應滑越起飛,艦載機的平尾、副翼都需要增加面積,以提高飛機在低速條件下的操縱性。

而在機體設計上,大多數的艦載機有摺疊結構。設計這種結構的目的是為了縮減艦載飛機在甲板停機坪上的佔用面積,同時也便於艦載機在空間有限的艦內機庫存放,大多數艦戴機的機翼停放時向上摺疊,有的機頭和垂直尾翼還可折轉。陸基飛機卻沒有必要設計成這樣的結構。還有就是艦載機的抗腐蝕能力比較強,以抵禦海水的侵蝕。飛行員角度上看,艦載機還要求由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駛。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也比陸基飛機難度更甚。要在狹小的甲板上著陸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而且在彈射起飛和阻攔降落時飛行員的身體都要承受較大的過載。

殲-20作為一款重型戰鬥機,本身具有優秀的飛行性能,是當前最適合改進加強的重型艦載戰鬥機,若此計劃實現,中國發展重型艦載隱身戰鬥機將確立中國在世界艦載機技術上的優勢地位,由於F-35C先天的技術缺陷,在殲-20艦載型戰鬥機面前,F-35C將處於下風,在空戰能力上將處於明顯劣勢。殲20若能改造出艦載型號,在相對較小的投入基礎上,很可能成為打破美國對於海上制空權壟斷的一支奇兵。


區域拒止


現有的資料顯示海軍並沒有完全拒絕殲20作為艦載機,也沒有資料顯示殲20不能成為艦載機。如果說不能當艦載機的結論是因為機體太大的話,我們看下圖……


假設殲16和蘇30尺寸一樣,機長21.94,翼展14.7.。利用這個圖大致計算,殲20機長在20.8到21米之間,翼展在12.9到13.1之間。所以跟殲15相差不大。殲15可以的話,殲20也可以。那為什麼說殲20無法上艦呢?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想想路基飛機跟艦載機的區別,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艦載機的起飛強度更高(彈射起飛),所以飛機機體結構必須經過強化。艦載機的起飛環境是海面(高鹽,高酸,高腐蝕性),艦載機比路基飛機需要做防侵蝕處理,需要更強的維護性。其他都大同小異……所以只要殲20設計之初有考慮上艦,機體結構已經有強化,重新安裝飛機起落架機輪並不具備太大的難度,只是重量相應會增加。

其次就是殲20跟殲15的區別,還有現役航母的起飛方式。殲15作為不具備隱身能力的戰機,使用滑躍起飛的時候可以靈活選擇載油或者武器攜帶空副油箱起飛,起飛後經過攜帶加油艙加油型殲15補油,然後執行作戰任務以來彌補無法滿油滿載起飛的劣勢!所以這樣的起飛方式自身的效率並不高。這時候殲20上艦並不能發揮它的大航程優勢。其次就是現在航母數量並不多就一艘,艦載機更多的是承擔培訓的作用,所以這時候殲20上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且殲20目前本身並不成熟,只是小批量部署的階段,現在空軍自身對裝備殲20進行國土防衛的需求比海軍更迫切。等到殲20裝備國產化的發動機,進去全速生產的階段。而且裝備彈射器的國產航母也開始服役的話。我覺得殲20上艦未必沒有可能性……


阿飛和他的刀


一直沒說j20不能當艦載機啊。一般人感覺j31是下一代艦載機,因為j31跟美國航母艦載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比如航程,載彈量之類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咱們和美軍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跟美軍用一樣的只會還有差距,不會追上對方。所以我認為j31如果上艦了,那麼中國海軍就又會落後人家美軍了。我還是希望j20上艦,我認為成飛這種有先見的人不會最初只考慮空軍版本不考慮艦載版本,而且美國f22也是在當年有上艦打算的,如果不是蘇聯解體,美國是希望自己的艦載機有大航程有更多的滯空時間,為什麼沒有出來呢?是因為不需要了,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是厲害的了,所以短的航程夠用了,但是對於我國來說這個恰恰相反吧?所以我國需要j20這樣的艦載版本。有人說重量我感覺不是問題,畢竟航母上面還有預警機呢,這個重量不大嗎?


WHLL涵


海軍不喜歡太大太重的飛機,載彈量,留空時間,打擊半徑,截擊線外推,多任務擴展性,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數量!FC31前輪是雙輪啊!雖然襟翼和副翼沒有分開,可以改呀!沒有摺疊機翼,可以改呀!當時海軍買Su30,沒要米格29,證明了航程和留空時間遠沒有數量重要,所以現在後悔了,中型機才是王道!喜歡這樣的解釋嗎?喜歡的話再扯點,專扯你愛聽的!


ssnsuf


中國艦載五代機就是用殲20改艦載版。殲31不可能上艦,甚至國內都不會列裝。原因很簡單,裝備是用來打仗的,打得過敵人(這叫需求牽引),國內能夠提供(這叫能力支撐),技術穩定可靠(這叫現實可用),這三個要素是裝備選擇的基本點。以此來判斷誰上艦,還不簡單嗎?如果一定要拿殲20和殲31作比較,問它們有什麼區別,可以這樣比較:一個已經列裝,一個還在研究;一個性能先進,力壓對手,一個性能適中但難有勝算;一個國內列裝不出口,一個企業自研主攻出口,爭取國內;一個重型機改裝空間大,一箇中型機改進餘地小;一個國內全部頂級技術,一個國內適裝技術。對比之下,結果是不是很清楚了?


df0167


其實殲15也不是最佳的艦載機,不能滿油滿彈起飛 本身就是浪費,之所以選擇殲15是因為用它最划算,既避免了航母裸奔的尷尬 又可以用來做科研試驗、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等到攔阻系統、彈射系統、機體強度系統...試驗完成後會得出最佳的艦載機設計方案,艦載機並非越大越好,要根據航母設備的能力 看看殲20、殲31哪個更接近試驗結果,而且殲15未來肯定會退出艦載機行列,由更合理的艦載機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