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從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的五十多年時間,史稱五代十國。在這段時間裡,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畫壇相對寂寥。

但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上乘唐朝餘緒,下開宋代新風,五代水墨山水卻有重大發展,並形成南、北兩大山水派系。

其中北方山水畫派以荊浩、關仝等為代表,善繪雄偉壯美的北方大山大水,作全景式高遠構圖,筆墨勁峭雄健。
南方山水畫派以董源、巨然等為代表,喜寫平淡天真、滋潤秀麗的江南景色,多平遠構圖,筆墨圓潤輕淡。

雖然南北畫派風格迥異,但皴法、墨法已然成熟,並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北派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荊浩《匡廬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軸絹本設色

荊浩,生於唐晚期,字浩然,號洪穀子,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人,是北方山水畫派之祖,他也是現代意義中國山水畫之父。
荊浩在山水畫上做了一次極具意義的改革,將皴擦法引入中國繪畫,從此,山水畫不只是用墨線勾勒,山石有了明顯的皴擦,看起來更加的厚重立體。

《匡廬圖》中的匡廬即是廬山,雖然整個畫面以廬山為底本,但是卻顯示出北方山水的壯闊氣勢。

巍峨的山峰,茂密的樹林,湍急的流水,堅凝的怪石,大山大水,一切一一可見。

不禁想起了蘇軾的那首《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關仝《關山行旅途》

接下來是另一位北派代表大師,關仝。
關仝早年師承於荊浩,中年之後又將王維的清遠之氣融於畫中。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世評論他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南派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南派山水畫的開山鼻祖當是董源。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今江西進賢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
董源以江南山水真實入畫,山川柔美,林木清秀,其山川皴法狀如麻皮,後世人稱之為"披麻皴"。

《夏景山口待渡圖》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後代大家曾評論為"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董源《龍宿郊民圖》

《龍宿郊民圖》描繪的是居住於江邊山麓腳下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
用皴線及墨點慢慢勾勒山體形狀,有形與無形之間互相變換,舒緩寧靜。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巨然《秋山問道圖》

巨然,僧人,五代畫家,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

巨然的這幅《秋山問道圖》,技法上沿用董源的"披麻皴"。但皴線加長,墨點粗大,細膩之中見豪放。


五代十國亂世風雨,南北山水各領風騷

巨然《萬壑松風圖》

巨然的另外一幅《萬壑松風圖》,是將宗教與哲學融入畫中,世間萬物有無相生,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溝壑裡升起團團雲霧,真的是應了那句詩"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中


欣賞完這些或雄壯,或清麗的大好河山,是不是也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呢?


朝書夕畫,恬淡人生。
喜歡關注,每天瞭解一點點,讓詩意走進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