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菜的最高境界:不是對方愛吃什麼,而是對方不吃什麼”,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是的,最少我認為是這樣的。其實你想想,大家能聚在一起吃飯都是彼此比較熟悉和了解些,如果總想他(她)愛吃什麼那得多累呀。一個人愛吃的東西往往挺多的,再說大家一起人肯定不少,都要考慮的話,那是不是一頓飯得吃幾天了。

如果說,你只要考慮他們不吃什麼的話,那就簡單多少,畢竟人們不吃或不能吃的東西不會很多。因為有些人不吃的東西有時不是真的不吃,而是不能吃,比如,過敏會要命的,再比如酒駕是要坐牢的。因此,與期討好,專點愛吃的,倒不如對他人負責避開他們不吃的,這是對人,對生命的一種遵重!


消瑤峽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有心去請客,把朋友們聚在一起,點的菜朋友們都不愛吃,那你的這次請客是不是也白請了?之所以要請客,就是讓朋友們吃得開心,聊得愉快,如果滿桌子的菜,客人誰都不喜歡吃,我認為這次請客是失敗的。

人在社會中交際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特別是在請客的時候,一定要分清主謂關係,要讓客人吃得開心,玩得愉快,而不是自己喜歡吃什麼就點什麼,如果完全為了自己的喜好去請客,這樣就失去了朋友聚會的意義了。


雨化晨露


我個人認為這句話說的是沒錯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正確。

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是要保持中庸精神。不剛然而也不柔,這種精神被運用到方方面面。對於點菜來講是有很大學問的,菜點的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對方或者客人的心情和感受,往遠了說,關係到以後能否繼續維持住關係或者生意。有些人有忌口,比如不吃天上飛的,有的不吃水裡遊的,有的不吃地上跑的。本來很開心的一頓飯局,可能就是因為點有了對方忌口的菜而讓飯局質量大打折扣。

當然了,能夠不去點對方忌口的菜的人,說明還是具備了一定的情商的。作為高情商的人除了瞭解對方的厭惡外,還會去了解對方的喜好。不點對方忌口還要研究對方的喜好。這樣的人是高情商的人才能做出來的,因為他需要花精力去研究,去觀察。

然而大多數的人比較不是喜歡天天去研究別人的人。對於初次見面或者不是很瞭解的人,還是先以不點忌口菜為主。至於對方的喜愛,主人家可以根據地方特色或者自己理想的佳餚進行推薦,也許對方不一定愛吃,但是也絕對不會引起對方反感,所以點餐學問也是一種中庸之道。

作為我而言,真正的飯局不是吃什麼最為重要,而是彼此之間的真誠與有效溝通。



祥林嫂養生


點菜,是考驗你的人際關係能力。

很多公司新人應該都會有這種經歷,和老闆一起去陪客戶、合作伙伴吃飯,老闆安排你去點菜。

而你由於對於點菜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所以要麼百般推辭,最後只好老闆點菜。

要麼就是你蒙著頭點了一堆很貴的菜,但是礙於客戶在場,老闆不好阻止你,但是你一邊點菜,老闆的心一邊在滴血,你點完菜一看老闆的臉都綠了。

不敢點菜老闆會覺得你太嫩,甚至於開始懷疑你的能力。“連點個菜都不會,我還能指望你幹好別的麼”。

沒有搞清楚飯局的目的,上來就點一堆貴的菜,老闆會認為你要麼是沒有見過世面,要麼就是對於金錢不敏感,不知道替公司划算。

不論是哪種情況,你在老闆心裡的印象都不會太好。

當然,如果是我們自己請朋友吃飯,你點菜的方式與過程,一樣可以體現出你的人際敏感度。

你是隻顧自己VS關心別人

我以前也曾經犯過很多次這樣的錯誤,和朋友吃飯只顧著點自己喜歡吃的菜,最後朋友由於不喜歡吃辣椒,沒有菜可以吃,甚至於最後飯都沒有吃飽,雖然不至於因此而絕交,但是還是很影響我和朋友的關係的。

現在和朋友一起吃飯,我會先問問他們有什麼喜好和忌口,然後再考慮自己的口味。

當然如果人數較多,每個人點一個自己喜歡的菜,也是一種可以兼顧每個人的喜好的點菜方式。

你是隻點葷菜VS葷素搭配 。

不少年輕的小夥子,出去吃飯往往點上一堆大魚大肉,一上菜就胡吃海塞。

基於我交往的經驗,越是公司高層,往往越講究飲食健康,高管們不少人有著自己的健身教練,堅持每天健身,還有不少人有著跑馬松的習慣,甚至於有些人的日常飲食是以相當素的沙拉為主。

記得有一次微信公開課結束之後,我請阿禪老師吃飯,最後結果一起去吃的沙拉。

你對服務員趾高氣昂VS表示感謝。

有些人雖然不是暴發戶,但是在餐廳點餐點出了上帝的感覺,哪怕自己只花了一塊錢,也是上帝。

現在的餐廳普遍服務員數量不太夠,裡面有收入的原因,也有年輕人不喜歡幹這類服務他人的活有關。

對於服務員們多說幾個謝謝,語氣好一點其實並沒有那麼難,畢竟還沒有讓你掏小費不是。

02

你不經常點菜,也就意味著你不經常請人吃飯。

如果一個人不經常點菜,也往往意味著他不經常請人吃飯。

一個不經常請人吃飯的人,可能社交範圍就會受限。

有限的社交範圍,往往不利於我們去從更廣的範圍裡調動社會資源。

進化心理學著作《大狗》是專門研究富人的社會行為的。

裡面提到:人類學家認為,自古以來,宴客就是社會權勢階級用來博取地位與籠絡人心的一個重要手段。

宴會是權勢階級生活中代表其階級特質的行為,其意不只是要引人驚歎,還要使人感覺義務在身。這種宴會都會帶來不言而喻的後果,使做賓客的人必須設法回報主人的款待。

回報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也許是整整半年小小的互利互惠行為,也許是貢獻幾天自己的時間,也許是介紹某位要人給這位主人,也許是拿出錢來投資他的計劃。

羅士柴爾德兄弟之一曾說,奢華的宴客和賄賂一樣有用。

現代人的宴會仍然是有戰略意義的。有些學界人士說,就一種獲取並保持社會地位的工具而言,古時候的宴客乃是戰爭的儀式化替代。“

請人吃飯和動物的進食集合一樣,也暗含承諾:“夥計們,跟著我,往後就有好日子過了。”

能夠吸引到更多人和你一起協作,你才能夠去承接更加重要和複雜的項目,才能給你自己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

03

去什麼樣的餐廳,顯示了你人際圈子的層次。

高收入人群不少都喜歡吃有特色一點,或者吃素一點,甚至於就是吃一個安靜交流的氛圍。

去怎麼樣的餐廳,也是取決於環境和本次用餐的目的。

如果你們是為遠道而來的朋友接風,那麼一般最好請朋友們吃特色一點,好體現出你的地主之誼。這種場合下突出的是一個體驗。

比如說,每次有朋友從外地來珠海,我就經常帶他們去珠海的海鮮一條街,請他們品味廣東這邊的”生猛海鮮“,每位朋友都是盡興而歸,其中不少人還真的是第一次見識到一整條街的海鮮漁獲。

如果你是和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公司高層朋友吃飯,訂的餐廳和菜式都可以素一些。

比如說,我不時會參加珠海本地的企業家的小範圍聚會,每次大家聚會的餐廳基本上都是比較素的,很少會點太多的大魚大肉,一方面是企業家很注重健康,另一方面,大魚大肉對於這群人而言,並不能讓大家覺得有多麼的稀罕。

如果你是重要的朋友談事情,環境可以更加安靜一些。

我有一位朋友是JP摩根的中層,有一次她請我在人流特別密集的深圳歡樂海岸吃飯,一開始我想著那邊的食客那麼多,會不會人擠人,最後還要排隊呀。

最後到了酒店一看,一整層幾乎就只有我們一桌。原因是我們吃飯的餐廳雖然是在人流特別旺的歡樂海岸,但是這是一家高檔酒店比較貴,同時一般人也往往考慮的更多是口味如何,這家酒店的口味也只能算一般,所以才會出現在這麼旺的商圈可以有這樣一家安靜的餐廳。

很多朋友可能和我有過類似的情況,和重要的朋友交流事情,吃的什麼不重要,反正吃的再好,你事後往往也就忘記了吃的啥。

但是如果環境太嘈雜,你得很大聲的說話朋友才能聽見,那種交流體驗實在是太糟糕了。


神器奶爸


飯局上點菜,你點的不是菜,而是情商。

只要是吃飯人數在兩人以上的飯局,就是一種社會性活動。

點菜就是一場“食商”與情商的雙重大考驗。

永遠不點菜,是最大的問題,總是拒絕點菜=過於被動。

你也許會說:何必那麼麻煩,不點菜,不就不會暴露了嗎?呵呵,“永遠不主動點菜”,也將成為別人給你下標籤的論據。如果不去主動點菜,會給人感覺你為人處世可能過於被動了。所有需要做選擇的場合,你都選擇沉默。這樣表面看是隨和,實際上給人一種模糊、沒立場、甚至是不願敞開心扉的感覺。別人還要去猜你的感受。

過於被動,是一種自私的自我保護。我們要學習主動承擔起點菜的任務。不要以為點菜只是替大家決定今天吃什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選擇恐懼。點菜,是為他人省去做決定的麻煩,拯救他們的大腦細胞,你是在服務。沒有人會拒絕一個熱情服務的人。

但,當然,不推諉點菜只是第一步。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會點菜”的人?看人下菜碟,從選對地方開始。選擇不對=不知體恤。口味的不一致首先是從吃不吃辣開始分野的。

很多點菜的人自己就不吃辣的,卻選擇了湘菜館,一上來就說“小炒黃牛肉別放辣、血鴨能不能少點辣……哎呀你們還有什麼不辣的菜”,飯還沒開吃就想說句“你自己慢用啊”然後掀桌走人。

話說回來,川菜、湘菜雖美味,但適合彼此熟悉、又同是無辣不歡的哥們把酒言歡。若是彼此不熟的商務宴請,還是選擇粵菜、江浙菜等安全牌。

為什麼從總體來說,全國各地的粵菜館普遍比川菜館高端(廣東本地倒是除外)?這是和粵菜較適合商務宴請互為因果的。

想營造什麼氛圍,就選擇什麼場合

不知捕捉氛圍=不知輕重。

人多的話,儘可能選擇有包廂或大廳人少安靜的餐館,吃圍餐。如果在十幾個人擠在狹窄的越南菜餐館裡,只好用小桌子一字排開,大家作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狀。說話基本靠喊,吃菜基本靠傳。吃飯吃成了體力活,大家也會默默閉上嘴。

人少的話,倒是可以選擇一些私密性略強的場合。例如少於四人的商務洽談,就很適合在CBD找一家中檔以上的日料店(但千萬別是回轉壽司連鎖),逼格、分量、氛圍都剛剛好。

如果是非正式的會議餐,也可不必趁中午出去扎堆。可以約個下午茶,端上來就精緻好看,環境也都清淨愜意,價格也比正餐便宜。面子裡子都有了,輕鬆的氛圍還有助於促進成果。點菜就如KPI考核,你得有亮點

不會點大菜=小氣。

如何讓自己的KPI好看?答案是全年來說你得有至少一到兩個拿得出手的工作亮點,集中80%的精力做20%的事,這20%做出彩了,A+就是你。

點菜也是如此,一桌子菜中,至少要有兩三個大菜。所謂的大菜並不完全等同於貴菜。

要點,就點能給人帶來震撼感的菜。刺身可以點,但一定要確認它家的刺身擺盤是夠豪氣的。

要想中規中矩,就遵循一些老傳統,例如廣東就是有雞有魚。雞要整雞,白切雞、豉油雞這種,擺盤就看得出整個雞的胴體。魚也要整魚,一條蒸魚的效果,好過一大盆子酸菜魚。知心體己人,從一頓飯開始

按自己喜好點菜=自私。

《紅樓夢》裡,才情當屬林黛玉,做人卻要學薛寶釵。

寶釵在賈府過生日,被問喜歡看什麼節目、愛吃什麼菜,她知道賈母喜歡看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照著這個說,馬屁拍得不著痕跡,真是高手。

雖說我們都不要當心機狗,但是有時只消在細節處替他人著想,就可以輕鬆潤滑關係,何樂而不為?

情商高的一點,在於同理心。若是熟悉的人,喜好一般都會清楚。若不太熟悉,也能從對方籍貫性格等方面揣摩出一二。再不濟,也要打大眾化的安全牌。豬腦、鴨血、牛蛙、蠶蛹這些,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除非大家真是氣味相投的好友,要不然自己覺得再好吃都不要點。

點菜前最基本的禮節,是問對方有何忌口、有何偏好,並且在點拿不準的菜之前,徵求一下大家同意。

吃貨的智慧,在於組合搭配

不懂搭配=管理力差、品位低。

點菜最為高超的技巧,就體現在能讓一桌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食材要錯落。豬、牛、羊、雞、鴨、魚、蝦此類,各一道菜就好。素菜也是如此。(除了如羊肉宴這種主題式宴請。)

類型也要錯落。煲湯、上湯之類都是一個就行了,小炒可以有若干個,煲類頂多兩個。

必須要有綠葉菜。甜點是錦上添花,可以有,顯得餘韻生動。

總之,點菜的時候要有畫面感,要想象得出你點的菜上桌以後的畫面是什麼樣子的。配色是不是太單調,擺盤是不是太單一,都要考量。最後,把主動權交回對方

不知徵詢=剛愎自用。

每個人雖然都不喜歡擔責,但都喜歡對事物有一點掌控力,很高興自己成為最後拍板那一個。因此,在點主食和酒水飲料環節,你可以把這個主動權交到對方手上,詢問一聲:“要什麼主食?要什麼酒水飲料?”(注意這個句式是要什麼,不是要不要)如果對方確實不要,會直接回答“不必”“吃菜\\喝茶就好”,如果心中早有想法,此時也會提出。

最後,還可以留出一兩個菜的彈性空間,問一聲:“你們要不要再看一下?”哪怕對方回答不要,問也比不問好。是的,關於點菜,沒有什麼大道理,沒有什麼逼格參數。不論是皇家海鮮大酒樓,還是單位門口小蒼蠅館子,都是這個模式。這不是什麼厚黑學耍心機,因為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簡簡單單的一個行為,就能讓一桌子的人吃得香聊得歡,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而你,也將享受到大家對你的喜歡作為回報。


瘋狂的貝爺


這是請客吃飯沒有誠意的表現。

首先,如果是請人吃飯,本身就意味著,一是虧欠人情,二是比較要好的朋友,三是家人聚餐等等,不管那種,即使決定請人吃飯的時候,就要想好,請人吃飯的目的是什麼,要是沒有必要的請客吃飯,就是這種點菜,還不如不請。

其次,做人要有誠意,要實實在在,這種華而不實的點菜法,不知主人是怎麼想的,不管從哪方面看,都是不得體的做法,花錢讓人吃飯,還不想讓人吃好,不知道主人居心何在。

再次,不管請誰吃飯,都是為了表示一番心意,以回敬別人的幫助和支持,或是表達自己的謝意,如果是對方不吃什麼,你點什麼,那除非是你想讓人難堪,讓對方知道,你在報復你心中的不滿。

最後,或許還有一種情況,是別人花錢,讓你點菜,你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出示如此下冊的做法,也不高明,這樣會兩頭不討好,給人感覺想法很陰。


生活讓我如痴如醉


第一,朋友同事間的聚會,讓大家每人點一個比較好。如果是你做東,你最好先點個比較重要的菜,讓別人大體瞭解你的預算標準,好明確自己的選擇範圍。

第二,如果有長輩、領導或其他重要的人在場,要請人家先點。比如,你和父母請女朋友和父母,那麼“請點菜”的順序是對方父母、你父母、女朋友、你。你和領導宴請別人上下級,也同理。

第三,如果對方推辭不點,你可以挑出兩三個ta可能喜歡的重頭菜,讓ta選。這等於把燒腦指數從閱讀理解降低為單項選擇,會讓對方從容很多。

第四,如果對方真心不願意或者不方便點菜,一個也不點,那你要痛痛快快獨立完成,千萬別過度謙讓,推來推去煩死人。

第五,如果你全權負責,就必須考慮周全了。首先,一定要顧及全場。注意,是全場每個人。有老人要考慮老人的口味,有小孩要照顧小孩的需要,同時要了解大家的忌口。未必每個菜都適合所有人,但必須保證每個人都有合適的菜。其次,所有的菜要搭配合理,可能的話,要有葷有素有甜有鹹有冷有熱有幹有湯……總之要儘量全面,同時要注意食材不重複,別弄一桌子十個菜,六七個都是牛肉或者土豆


楞嚴笑


點菜不僅是門學問,還是一門禮儀。尤其是在宴請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時,某些食物可能會跟他們的信仰相沖突,這個時候,如果不解對方在食物上的禁忌,有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矛盾。

宴前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

1.提前瞭解宴請人員的年齡、人數、籍貫、民族等,瞭解宴請人員的飲食習慣,比如有沒有慢性疾病,是否有特別的偏好;有沒有對某種食物過的。

2.提前預定酒店的包間,瞭解酒店的特色以及環境;安排恰當的陪同人員,比如對方有女性客人,安排女性陪同,比如對方有喜歡喝酒的,安排相關人員陪同。

點菜中應該注意的事

1. 瞭解酒店的特色菜,有必要時,還可以提前試菜。

2. 熱菜菜量:一般北方菜系與人數一致即可,南方菜系人數+2,菜量一般為雙數;冷菜菜量:一般為人數的1/2或2/3,清淡爽口,蔬菜和白肉為宜;

3. 素菜及果盤放最後,綠葉菜和非綠葉菜搭配,讓色彩豐富;要有湯羹,清淡為主;主食,可安排點心。

吃飯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注意把控飯局的節奏,適當調節飯局氣氛:如果稍微有些冷場,便提出適當的話題;如果氣氛很好,也要認真傾聽,在偶爾出現尷尬場面時,可及時轉移話題。

2.要有眼力見,注意桌上的客人的動向,及時為客人倒茶、添酒、催菜,在客人有任何需求時,能第一時間為他們提供幫助。

宴席結束後的安排

宴席結束後,視情況為客人安排代駕或叫車;如果有客有飲酒較多,或有單獨的女性客人,還可安排護送回家,確保客人的安全。


水月嵐曦


你好,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都說“酒品如人品”,酒局中喝酒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性,其實點菜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管理能力。請客吃飯,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顧到客人的口味,但是當你請客吃飯時大家都會說“隨便”,哪怕是朋友們聚會也是。點菜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是因為菜單的菜品選擇多,二是酒局也要顧及別人的情面,這個時候點菜要考慮的東西就有很多了。

正因為點菜是個麻煩事,所以很多人都愛說隨便,每次都愛說隨便的人會給人一種過於被動的感覺,這個時候能夠主動承擔點菜的任務,點出一桌符合大家口味的菜,必然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那麼出入酒局,點菜究竟應該怎麼點?

雖然點菜並不需要太多的閱歷和學問,但你必須要明白,飯局有商務待客的,有好友相聚的等等。不同的目的是決定菜品和質量的關鍵因素,只有明確了宴請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準確點菜。

歡迎各位小夥伴評論轉發關注點贊👍謝謝🙏





北漂山東小肖


這個談不上最高境界,點菜是一種情商的體現,更是一種社交的藝術。什麼情況下需要仔細考慮如何點菜?

可以想一下,和大學室友聚會敘舊需要點菜嗎?不需要。因為這種飯局是敘舊和豪爽,啤酒擼串或者圍坐火鍋就非常好了!

和家人出門需要點菜嗎?不需要,父母孩子,相伴多年,彼此依賴又熟悉,只要點喜歡吃的就行了。

真正上升為藝術的就是工作宴請,或者求人辦事,這個時候點菜就不單單是聯絡感情,更多的是一種社交,你不但要考慮誰喜歡吃什麼,還要想明白誰不吃什麼,這是基本餐桌禮儀。

一桌子人,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有領導有同事;有長輩有平輩;有男人有女人。正所謂眾口難調,一起吃飯還要吃滿意了,點菜確實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你不但要了解地域差異、文化差異更要了解民族信仰和個人偏好,要考慮的因素方方面面。比如四川愛麻辣、湖南喜香辣、東北山東愛吃鹹、內蒙新疆牛羊肉、浙江上海要精緻、廣東廣西偏清淡、陝西河南主麵食,等等吧。還要了解小孩喜甜、女人喜淡、領導要嚐鮮、老人好消化。另外民族宗教信仰也要考慮清楚,回族藏族有忌口,基督天主無大礙,佛教道教分情況,伊斯蘭教禁忌多。

一桌子坐下了,菜品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是基本,還要藉助菜品聯絡感情,達到社交的目的才最重要,所以菜品名稱也要有各種寓意,可以藉助這些吉祥的菜品寓意起到引導話題的作用。

我也只是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年還有很深的個人偏好在裡面,就不擴展講了,總之,點菜僅僅是做到對方不吃什麼,遠遠談不上最高境界,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