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行俠仗義
贊同。
但是百善並不需要排名。
儒家之所以要把“孝”掛旗杆上,吊那麼高。是他們自己的私心,而不是真正的宇宙人生之道。
道不區分每個人的關係,只是無偏私的對待每一個人。
百善之中,修善積德,本身就是孝親佑子、積德予祖。並不能僅以孝養父母為孝。百善皆為孝,百善皆為仁,百善皆為義禮智信。並沒有什麼“孝為先”。
孔子講仁,說孝弟者,不犯上作亂,既而推衍出一個標準,孝弟者仁。仁之本為孝悌。推出“仁”後,才能繼續推衍出“義”、“禮”、“智”、“信”。
這樣子,反推才說“百善孝為先”。
孝悌者,必不犯上作亂嗎?孝悌者必仁嗎?
當然不是,這只是孔子的一種理論而已,基本上就是迎合統治者的需求的。
百善必生良品,這當然是合道的真理。而以孝悌推出仁義禮智信,不過是模糊真理,自成一體罷了。
都說孔子是聖人,是大教育家。
他是誰的聖人?是為誰在教育?都教育了什麼?
值得探究。
c林燦c
中國是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從這五千年文明傳統來看,中國人最講究的善,所以有:百善孝為先的留言。說到孝,中國的孝文化淵源流長,從三皇五帝,到乞丐流寇,凡是有良知的人,都會以孝為天,上考父母,下孝兒女,孝盡天下,無微不致。凡是以孝為當先,無論是貴為天子的皇帝,王公大臣,濺為貧民的百性,都以孝為禮,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明君以孝治天下,君臨天下幾百年。還有以孝為道修賢治家的名門,都是孝字當先,名利在後,可見,孝心在中國人的心中,遠遠高於一切,一個沒有孝道文化的國度,無論法治多麼健全,他總規還是缺少道德的約束,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孝文化傳遍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孝文化,有孝就有國,有國就有家,有家我孝,現代人孝的意義更廣泛更深入,不僅要孝敬我們的祖國,父母,兒女,還有我們身邊的人,以孝行天下,把咱們的孝文化一代代的傳下去。
絕處求生5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我還是很贊同。
但是這個“孝”具體指的是哪些:單純孝順父母,還是愚孝?
如果只是單純孝順父母,那肯定沒錯。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
如果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那他的人品肯定也有問題的。
那如果只是愚孝,就很難去贊同。
可能會有人問:什麼是愚孝?
我之前看抖音上介紹一個很老的影視劇:有個女孩是和那家裡的老二談戀愛,當初結婚也是和老二舉行的婚禮。
但是到了晚上,男方父母以老大還沒結婚為由,讓老二把媳婦讓給老大。
老二雖然強烈反對,但是為了孝順父母,最終同意。
所以,女孩子就和老大一起過日子,還每天被老大打。
老二又重新找個媳婦還帶回家了。
有天這個女孩實在受不了被捱打,在做飯的時候,給裡面放了藥。
除了女孩自己生的孩子沒讓吃飯,一家人包括老二和新媳婦全都被du si了。
如果老二當初拒絕父母的要求,帶著媳婦小兩口自己過日子,那也不會有後面的悲劇發生。
所以,這就是老二愚孝導致的後果。
孝順父母是應該的,但有時父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就應該及早拒絕。
糖小姐666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非常贊同“百善孝為先”這句話。
“百善孝為先”出自清代著名的品評家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它的大體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孝道(孝順父母)在所有的善事中應該是排第一位的。
首先談談我個人的拙見。“百善孝為先”當中的‘孝’字我覺得就是說的孝順父母。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自己母親經過堅辛的十月懷胎,然後經歷痛苦的一朝分娩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人世間。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咿呀學語到我們開始學習知識開始認識世界;從我們逐漸長大到我們娶妻生子。我們人生的前半生部分所經歷的每一步幾乎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與陪伴,我們人生的每一步都傾注了父母的汗水與期望。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生而為人的權利。客觀的說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
我們身上流淌著父母的血,從生物學上來說父母也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血緣關係最親的人。
各位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連給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孝順的話,那麼這個人在社會上他能對別人好到哪去呢?
答案顯而易見,一個連自己至親都不孝的人他對別人一定也會漠不關心更談不上做什麼善舉啦。
綜上所述所以我覺得“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是非常正確和有哲理的。我們只有把最基本的善舉(孝順父母)做到了才有資格和可能去做別的善事,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
文史刨拋炮
一是常回家看看。物質始終無法代替親情的陪伴,哪怕是抽空回家吃頓飯,老人也會感覺溫暖。
二是節日送祝福。在一些特殊的節日,為老人送去一些祝福,無論物品市場價值的大小,老人都會很開心,因為這讓她們知道,在這個世界,始終有親人的關注與相伴。
三是順老人心意。人老了,會越來越像小孩,所以,我們要順從老人心意,尊重老人,讓他們知道在大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人開心了,身體也會棒棒的!
四是不離棄老人。無論你富與窮,忙與閒,請不要在心理或身體上拋棄老人,將老人送至養老院,因為無論內外,那裡並不是家!
奔跑吧A狼
不贊同。
因為“先”這個字,所以不贊同。 “先”是什麼意思?就是不管你自己的情況如何,也不論現實中和父母的關係多麼緊張,“孝”始終排在最前面。
當然,“孝”本身是好的,尊敬父母、師長等是一個人良好的品德。不贊同的原因還有,“孝”的對象值不值得尊敬。家庭和睦,母慈父嚴,愛孩子,尊重孩子,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用強調孝這個字,他們就都已經耳濡目染了。
可那些繼父強姦6歲女兒,因為想要兒子把女兒扔水裡溺死的父母,連人都不配當,又怎麼能期望孩子孝順?
父母在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孩子是沒有得選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人都可以生孩子。
我們經常也會看到非洲那些可憐的孩子,沒得吃沒得喝,打不起疫苗,小小的一個病毒就可以致他們於死地了,他們想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嗎?
命運無法選擇,父母存在的意義也要在於告訴孩子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辛苦的。你首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人,能養護好自己,才要考慮到後面的孝順父母,養育孩子。而不是為了“養兒防老”,就不斷盤剝孩子,給孩子灌輸:你不給我錢,不照顧我就是不孝。
況且,很多父母還是夫妻兩個人,兩個人還可以相互照顧,可孩子就一個人在外面打拼,好壞全靠自己。這個時候要求“你要孝敬我,你要每月給我打錢。”不就成了現實版樊勝美的媽媽? 孩子這輩子還有什麼出路?
臨門兒半腳
這個要看怎麼去理解這個“孝”字了,我個人從養兒防老的分析下。
中國自古以來都注重孝道,孝順父母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如果一個人連孝道都 不施行的話,那麼這個人也就不會有道德可言,更別說他的為人了。俗話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父母為了養育孩子,付出了他們的所有。
而他們卻從不求回報,只求自己老時可以兒孫滿堂,熱熱鬧鬧的。 歲月催人老,轉眼間便是 幾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過,歲月在父母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滿頭斑白的頭髮,一 臉深深的皺紋,還有那低沉的聲音,老花的眼睛。
歲月這把無情刀不光在割著父母的容顏,更是在割著兒女的心。辛苦一輩子的父母為我們默默付出,而我們只是不停地索 取,很少回報。 父母不在乎我們是否富貴,是否榮華,他們在乎的是全家的平平安安、 團團圓圓,可以說,父母給子女的是他們全部的愛。
善待你的父母吧,只有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才會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人,才會被 別人欣賞,從而獲得機遇。父母對兒女的要求不高,只是在他們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多 陪陪他們而已。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有思想有良知的人呢?。
群音之下
不太認同,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孝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自古忠孝不兩全,主要是看自身在某種意義上做出怎樣的選擇。百善是哪百善呢,善又是怎麼定義的呢?什麼事情叫做善?什麼不叫做善?只是相對的善而已,不是絕對的。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有道理
通常父母對子女的奉獻是沒有利益追求的,很無私。我們始終追尋友情, 愛情,這些人際關係最理想的狀態也不過如此。以心換心,交友尚如此,而孝順親長卻舉棋不定的人,又怎麼值得我們託付信任。
孝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不瞭解孝的尺度,那麼可以先把自己代入父母的角色。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裡面有父母的愛,子女卻感受到約束,不能理解的痛苦,換言之,行孝過程中即便如父母待兒女一樣無私,也難做到百依百順。人總歸是群體動物,這個小家與社會大家的利益矛盾出現時,總需要取捨,所以一旦被束縛住,捨棄變通,從生活中的諸多事例來看,反而對於一個大家庭來說,得不償失。
當今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口,中國更是佔據了五分之一,環境不同,文化各異。法律也不能有普世的約束力,道德層面的孝更難說能適用於每個人。我們沒有權利給每個人都扣上這個帽子,強行批判,可恨之人有時也有可憐之處。為人處世,能做到將心比心,心有善念,就很好了。百善孝為先,個人理解,如果生活中做能把這孝字考慮在前面,再綜合評判,取捨,這或許已是難得的善良。
曰如斯乎
是否贊同“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首先要理解“孝”字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是孝?
莊子給“孝”劃分了四種境界:“敬孝、愛孝、忘親、使親忘我”。
《莊子-天運》中說: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敬孝、愛孝、忘親、使親忘我,這就是孝順的四種境界,由易到難,從低到高。
第一種境界,也就是最低層次的“敬孝”。
什麼是“敬孝”?就是指在說話上、態度上,對父母畢恭畢敬,作為子女該做的事,應盡的義務也都做到了,這就是“敬孝”。也許你會問,這還不行嗎?怎麼只是孝順中最低的層次?
為什麼是最低的,那我們看後面更高的境界,就知道它為什麼是最低的層次了。比“敬孝”高一個層次的孝順是“愛孝”。
第二種境界,“愛孝”
什麼是“愛孝”?就是指你的這些孝順行為,不是出於為了盡義務去做的,不是為了刻意遵守“孝順”這個道德規範,而是因為心中懷著對父母的“愛”,自發地、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去做的。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完全是出於母愛、父愛的天性。即使世界上沒有“孝順”這一道德規範,我們也會去做,因為我們有一顆愛父母的心。看到父母缺吃少喝或是身體病了,我們的情感上就受不了;一定要讓他們健健康康的,我們心裡才踏實。這就是自發於內心的愛。叫“愛孝”。
第三種境界,“忘親”
“親”,指雙親,即父母。“忘親”意思就是忘記我對父母的好,忘記我對父母做過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呢?我舉個反面的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有些人因為贍養父母或繼承家產的事與兄弟姐妺對薄公堂,在公堂之上,會滔滔不絕地述說我曾經為父母做過什麼,如數家珍一般,哪年哪月我給過多少錢,我是怎麼伺候吃伺候喝的,我是怎麼不容易的,我付出過多少辛苦,等等。把自己對父母的好,記得清清楚楚。這就不是“忘親”。
什麼是“忘親”?為什麼會“忘親”,為什麼記不清楚自己對父母的好,記不清楚自己為父母做過什麼?因為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要得到“回報”,沒想過要分家產,所以沒有“記賬”,只是覺得這是自己自然而然要做的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你會記得清楚你每天都是怎麼吃飯睡覺的嗎?人的大腦不會去記憶對今後沒有意義的事,所以你不會記得很清楚。那麼在為父母做事的時候,你是覺得自己在為父母“付出”嗎?甚至被自己的孝順之心自我感動嗎?還是根本沒有感覺,沒有感動,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做完了也不記得。如果是後者,你就達到了“忘親”的境界。
第四種境界,“使親忘我”
就是不僅我不記得我對父母的好,也使父母不記得我對父母的好。什麼意思?打個比方,比如你的母親因病住院,你天天守在醫院照顧。雖然你沒有把自己的付出當回事,已經達到第三個層次,但是你的母親卻很當回事,一是母親會對你懷有感恩之情,心裡唸叨著“孩子對我真好!”二是母親心裡會擔心把你累壞了,擔心你耽誤了工作,因此母親心裡會感到不安,甚至會因為擔心而急著出院。這就沒達到“使親忘我”的境界。
那麼什麼是“使親忘我”,就是讓父母感到你的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既不會有對你“感恩”的想法,也不會為你擔心。你讓父母所感覺到的只有“舒適和心安”。比如你以前天天給父母按摩身體,今天又按摩了一次,父母一定不覺得什麼,已經成為習慣了;如果你從前從未給父母按摩過身體,今天給父母按摩了一次,父母一定會很感動呀,孩子真孝順啊,甚至會說“可別累著你呀”。前者就是“使親忘我”,讓父母忘記了我的好處,只感覺“舒適和心安”。這才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孝順,就是要出自愛心,出自本心,不是為孝而孝,孝順成習慣,孝順成自然。這才是真正的孝道。如果是這樣的孝,那麼“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就是對的!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孝,就談不上“善”,也更談不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