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思”在清明


散文:“思”在清明

三月畢,清明至。

一進入四月,感覺天色,開始變得青陰陰的,彷彿雨絲隨時紛飛。走在郊野,泥土散發著清香,草色青青萋萋,山花爛漫一片,陣陣清芬,撲鼻而來。感覺天與地,都在醞釀著一種情緒。

此情緒,彷彿眼前淡淡的煙,遠處薄薄的雲,以及,煙雲深處杜鵑的啼喚。人們想要透視,尋找情之所依,情之寄託,只須“回顧來時徑”,一年年,循著它,返向當時永訣的路口。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在不同的路口,與不同的人分手。它意味著,陪伴你走的人,走著走著,終會在某一個路口,與你分手。有些再見,不再相見。只是,有些真情,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於是,清明給了思念以出口。

每到此時節,在墓前,活著的人,會給逝者獻上一束鮮花,祭上一杯酒,清理墳頭的雜草,給墳塋添幾抔土,拭一拭碑上的相片,“一寸相思一寸灰”,爾後,就坐下來,迎著徐徐的山風、寂寂的陵園,說一說心裡話,將憋在心裡的話,向墓中人傾吐。

——這樣的情景,讓人產生一種恍惚之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親人,只不過先行而去,仍在旅途。


散文:“思”在清明


今年的清明,與往年不一般。

除了逝去的親人,我還要燃起一盞盞燈光,向逝去的抗“疫”英雄們祭奠。是他們,讓我們活得更安康,也是他們,換來了如今的幸福。梁武東、李文亮、劉智明、許德甫、林正斌、徐輝、姜繼軍、毛樣紅、宋英傑、王土成……他們的名字,將鐫刻在我們心間,永不漫漶,永垂不朽!

抗“疫”之後,走進清明,我們還應多一層沉思,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性的拷問。“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回看塵土似前生,人,總有離開人世的一日,但是,選擇怎樣的“活著”,卻是一個需要認真思索的命題,需要“省悟”。

在民間,當面對一件事,要不要說、要不要做,該怎麼去說、怎麼去做,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問一問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在“良心”這道坎上,有些人惶然,有些人坦然——活著,就要活出天地良心。

一想到清明,世人自然會想到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它,之所以世代相傳,只因道出了人心之率真。這“斷魂”二字,用得絕佳,一個“斷”字,是情、是愛、是心的本真表露。

說到底,清明,它是一次相見,是一場返照,是一種承啟,它的意義在於:化傷悲為力量,化思念為行動,讓逝者更加安祥,讓生命更有價值,讓活著更有意義——更“清”,也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