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思”在清明


散文:“思”在清明

三月毕,清明至。

一进入四月,感觉天色,开始变得青阴阴的,仿佛雨丝随时纷飞。走在郊野,泥土散发着清香,草色青青萋萋,山花烂漫一片,阵阵清芬,扑鼻而来。感觉天与地,都在酝酿着一种情绪。

此情绪,仿佛眼前淡淡的烟,远处薄薄的云,以及,烟云深处杜鹃的啼唤。人们想要透视,寻找情之所依,情之寄托,只须“回顾来时径”,一年年,循着它,返向当时永诀的路口。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在不同的路口,与不同的人分手。它意味着,陪伴你走的人,走着走着,终会在某一个路口,与你分手。有些再见,不再相见。只是,有些真情,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于是,清明给了思念以出口。

每到此时节,在墓前,活着的人,会给逝者献上一束鲜花,祭上一杯酒,清理坟头的杂草,给坟茔添几抔土,拭一拭碑上的相片,“一寸相思一寸灰”,尔后,就坐下来,迎着徐徐的山风、寂寂的陵园,说一说心里话,将憋在心里的话,向墓中人倾吐。

——这样的情景,让人产生一种恍惚之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亲人,只不过先行而去,仍在旅途。


散文:“思”在清明


今年的清明,与往年不一般。

除了逝去的亲人,我还要燃起一盏盏灯光,向逝去的抗“疫”英雄们祭奠。是他们,让我们活得更安康,也是他们,换来了如今的幸福。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许德甫、林正斌、徐辉、姜继军、毛样红、宋英杰、王土成……他们的名字,将镌刻在我们心间,永不漫漶,永垂不朽!

抗“疫”之后,走进清明,我们还应多一层沉思,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的拷问。“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回看尘土似前生,人,总有离开人世的一日,但是,选择怎样的“活着”,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命题,需要“省悟”。

在民间,当面对一件事,要不要说、要不要做,该怎么去说、怎么去做,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问一问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在“良心”这道坎上,有些人惶然,有些人坦然——活着,就要活出天地良心。

一想到清明,世人自然会想到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它,之所以世代相传,只因道出了人心之率真。这“断魂”二字,用得绝佳,一个“断”字,是情、是爱、是心的本真表露。

说到底,清明,它是一次相见,是一场返照,是一种承启,它的意义在于:化伤悲为力量,化思念为行动,让逝者更加安祥,让生命更有价值,让活着更有意义——更“清”,也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