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壇的“橫行”,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我們見識了很多極好的文學作品,也讓不少人在泛濫的網絡文學中變得越來越迷茫,但不可否認它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都是傳統文學比不上的。

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扎西拉姆·多多的“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張小嫻的“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等現代詩,都是從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的。據不完全統計,“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一詩,僅是網頁瀏覽量就曾達到了千萬級別,成為一首現象級的詩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作者的妙語,也是大家朋友圈中的寵兒,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篇小文。

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2017年10月,莫言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條微博。當時有網友稱偶爾讀到他這段文字,覺得寫得很有水平,於是公開圈莫言問自己是否可以將其譜成歌詞。本來大家覺得只是一個莫言粉隨便說說,誰知莫言轉發並回復了作者,莫大叔稱寫得挺有道理,但不是自己寫的,並表示:我想知道是誰寫的。讓我們來看看寫了什麼:

我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我遠離兩種人: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難處就躲閃的人

我掛念兩種人:相濡以沫的愛人,肝膽相照的朋友

我謝絕兩種人:做事不道義的人,處事無讀義的人

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此文被莫言轉發後,也是炸出了不少“民間高手”。有網友調侃:這是我做夢時寫的;也有網友為它續寫,加上“我最愛的兩種人,我最討厭的兩種人”等等。但在網友們調侃之餘,或許一向喜歡傳統文學的我們該思考的是另一些問題:這樣的文字說到底其實就是一段雞湯文,為何它會受到很多網友的喜愛?流傳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會有人相信,它是莫言寫的?

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從文學水平來看,這段文字充其量就是一段順口溜。它沒有詩性 ,所以不是詩歌;它沒什麼意境,所以也不能算是散文。但它卻寫出了很多人想說的話,並把它們用精煉的文字歸納出來了。一共4行,每一行都講了兩種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有感染力。從講道理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字字珠璣的。之所以有人故意將其冠上莫言的名字,顯然就是為了擴大它的影響力,而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卻信了。

咱們從小就是讀著經典名著長大的,看過的各種千古名句、名人名言。上學時,我們背誦著它們,希望考試寫作文時能引用到,搏個高分;長大後,我們念著它們,希望它們能給我們平淡的生活一些指引。我們從小背過的名言名句包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就是沒有“我敬佩兩種人......”這樣的文字。這是為何?

一段在網絡流傳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璣,莫言:我想知道是誰寫的

一方面,名家大師不屑於寫這樣的內容。這種內容沒有文學性,寫出來多少有些“丟份”,顯得俗氣了。其次,就算是寫了,若不通過網絡,我們也沒有機會看到。舉個例子,從小我們就背過魯迅的很多文章,但直到長大後,我們才明白原來魯迅寫過很多頗為接地氣的名言,比如“從來如此,便對嗎”,比如“小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了也成不了人”。咱們之所以接觸不到這些文字,是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主動替我們把它們過濾了。

網絡文學有它的特殊性,它不會陽春白雪,所以高學歷人群可能看不上,但卻無法忽視它們龐大的讀者群。本期的這種妙文,它會走紅的原因就是因為抓住了這部分讀者的需求。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