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發展有規律,教育有真理,要想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吸取教育的“真經”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信息時代的爆炸,信息質量也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教育偽真理令家長防不勝防。不少家長信以為真,很容易在教育上坑了孩子。關於這5大育兒“偽真理”,看看你信了幾個?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偽真理一: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越長,陪伴越高效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家長深受這句“雞湯”的洗腦,總認為只要陪著孩子的時間越久,就越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深沉愛意。然而現實是,這種陪伴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行為,對孩子的智力、人格發展並沒有實質性的積極影響。

縱觀中國的家長,陪伴孩子時要麼是拿著手機打發時間,要麼就是拿著工作文件忙著處理問題,完完全全地忽略了“陪伴”二字真正的內涵,也徹底忽視了孩子表現自我、親近父母的心性和人格。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做過一次研究,結果表明,低質量的陪伴會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三心二意地陪伴孩子不需要,也對他們的發展起不到積極作用。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切記放下手中的一切東西,全心全意地去陪孩子探索世界。當孩子對某個問題有疑惑時,家長要積極主動地幫孩子答疑解惑;當孩子對某件東西有強烈的好奇心時,家長也要積極引導、鼓勵探索。要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讓孩子明白家長陪伴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偽真理二: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

在中國家庭,孩子大多數是家庭的中心,家裡人全部圍著孩子轉,而“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觀念深入家長的內心,為了孩子吃好穿好,家長再苦再累也是理所應當的。這種偽真理在一些家庭很常見,時時刻刻都在腐蝕著孩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秉著“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才能讓孩子更出息”的錯誤觀念,重活、髒活甚至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都不在家長的考慮範圍內,生生把孩子養成了一個“身嬌體貴”、四體不勤的“半廢人”。試問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在將來如何自己生活?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過度舒適的物質條件會讓孩子迷失自我、不知上進,好的物質條件不如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幹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鍊自理能力、培養責任感。同時給孩子佈置一些小任務,通過完成任務可獲得一定的獎勵,慢慢提升孩子的進取心。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偽真理三:媽媽瞭解孩子更多一些

“男主外,女主內”幾乎成了中國父母固有的相處常態,媽媽也成了陪伴孩子時間最久的人,與孩子點點滴滴的相處中也更容易瞭解孩子的內心。但是,中國媽媽對孩子的瞭解更在於關注表面的東西,而忽略孩子的內心世界。

中國科學研究院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甚少關注孩子的興趣與人格發展。並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時會帶著主觀偏見,認識不到孩子真正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客觀地教育孩子。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對孩子的關注重點應在內心變化與心理需求,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嗎?瞭解孩子喜歡什麼顏色嗎?給孩子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和興趣,讓媽媽更懂孩子。也多從別人的口中瞭解孩子,更客觀地去制定教育孩子的方式。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偽真理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總覺得只要自己上樑正,下樑就不會歪,因此在孩子面前事事小心謹慎,對自己要求嚴格,力求盡善盡美,給孩子做榜樣去學習。然而現實中孩子卻不會總一直模仿父母的舉止行為。

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就開始萌發。因此除了模仿期,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之外,其它時間段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並不會事事模仿父母,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父母行關注孩子成長規律,在孩子模仿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餐桌禮儀自己穿衣洗漱,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過了模仿期,多給孩子一些表達自我的機會,好的想法要採納,不好的行為要改正激勵,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也有好處。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偽真理五: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孩子的性格受多個外部因素的影響無可厚非,然而這些因素影響的效果卻是極小的。事實上,對孩子的性格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的基因。

德國科學家發現,基因對一個人是否暴躁、易怒有關鍵決定性的因素。因而在孩子性格的培養上,並不是僅僅靠父母的教育或者外界的引導就能左右。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性格雖然在後天很難再塑造,但是家長有效地引導教育會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與生活習慣。

孩子在遇到困難會大哭,家長就等孩子平靜下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孩子面對陌生人或環境時害羞緊張,家長就帶孩子多出去走走,見見世面,開闊心胸,克服對社交的恐懼。性格雖不易改變,卻容易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讓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現在的育兒偽真理真的太多了,上面的偽真理在座的家長中了幾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要擦亮眼睛了,找準教育“真經”才對孩子的發展真正有用。


5個教育孩子的“偽真理”,不少家長信以為真,看看你信了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