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麵人”的老藝人

摘要:   張啟英展示自己製作的超輕黏土工藝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近兩年,在阜城多所小學、幼兒園門前,每到放學都能見到一位老人用手推車兜售類似於“麵人”的玩具。她叫張啟英,今年73歲,是臨泉縣楊橋鎮郭 ...

賣“麵人”的老藝人

  張啟英展示自己製作的超輕黏土工藝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近兩年,在阜城多所小學、幼兒園門前,每到放學都能見到一位老人用手推車兜售類似於“麵人”的玩具。她叫張啟英,今年73歲,是臨泉縣楊橋鎮郭寨村村民,業餘時間用超輕黏土加工動畫形象、四大名著人物以及十二生肖,還在臨泉縣少年宮擔任兼職教師。

  

  從小學習捏麵人

  

  楊橋鎮地處涎河、泉河交匯處,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這裡曾經是泉河中游重要的水運樞紐。張啟英所在的郭寨村十八里店何莊,北枕泉河,毗鄰G345國道,是一個文化交流較為頻繁的地方。在當地農村地區,有一種手工 “捏麵人”傳統技藝,張啟英的母親就是當地有名的巧手。

  

  “小時候,我母親手很巧,她會用面捏出各種動物形象,上鍋蒸熟以後給我們吃。”張啟英說,在兒時的記憶裡,玩具是要自己親手製作的,在母親的影響下,她會用泥巴捏出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這些與“捏麵人”一脈相承的手藝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裝點著她的童年夢想。成家以後,她先後生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這些年為了兒女們操勞,她幾乎忘了自己還會“捏麵人”,特別是白麵越來越多,雜麵越來越少,讓“捏麵人”的技藝在當地幾近失傳。

  

  前些年在家帶孫子,為了提高孫子食慾,張啟英重拾兒時捏麵人、捏泥人的技巧,用麥面、黍面、豆麵加工各種形狀、花色的麵人,蒸熟了以後給孫子吃。

  

  超輕黏土製作更逼真

  

  超輕黏土出現以後,由於色澤鮮豔、可塑性強,逐漸取代麵人和泥人,演變成一種深受少年兒童歡迎的手工技藝。年逾古稀的張啟英也是通過一次偶然機會發現了這一點。此後,她潛心研究超輕黏土加工技巧,製作出了一系列工藝作品。

  

  在潁州萬達廣場1號公寓22樓,有一間陽臺朝南的公寓,這裡之前是張啟英的女兒做美甲的工作室。有空的時候,張啟英會從楊橋趕車來到這裡看望女兒,白天她會到周邊的小學、幼兒園賣這種用超輕黏土加工的“麵人”, 正常情況一天可以賣兩三百塊錢。在這間50平米左右的房間裡,除了一張床、一個衛生間,一個靠牆的小櫥櫃、一個嬰兒車,還有一張茶几和幾個紙箱,以及多種顏色的黏土。平時,張啟英就用梳子、木板等工具在茶几上製作,做好晾乾以後再放到紙箱裡。“像這種喬治和恐龍,可以賣5到8塊錢,而孫悟空、豬八戒、諸葛亮、關羽可以賣10到15塊錢。”張啟英說,製作一件超輕黏土工藝品,大概需要20分鐘到半個小時。如果一次加工10件同樣的工藝品,時間會相應縮短一點。

  

  在一個敞開的紙箱裡,不僅有《小豬佩奇》《汪汪隊立大功》《米奇妙妙屋》等各種動畫形象,也有取材四大名著的重要人物,更有戲劇角色、十二生肖等常見的人物、動物形象。“我買的一次性筷子,還有燒烤用的竹籤,製作的時候當做手柄,孩子拿的時候也方便。”張啟英說。

  

  兼職教師傳授手工技藝

  

  從2017年9月份開始,每週二和每週四的早上6:40左右,張啟英都要從楊橋鎮郭寨村的家乘車前往20公里外的臨泉縣城,然後再轉車去臨泉縣教育局。在二樓的少年宮教室裡,她有兩個全天的課。

  

  “前年9月,臨泉縣少年宮第一次開設超輕黏土手工技藝班,第一個班就收了36個學生。”張啟英說,當時從6歲到12歲的孩子都有。後來,少年宮開了兩個班,中午她就在教育局旁邊買點吃的,下午繼續上課。今年暑假,少年宮繼續開設超輕黏土手工課,一個班40多個孩子,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老學員,她從來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耽誤過孩子們一天課。

  

  去年8月,臨泉縣相關部門把張啟英掌握的“輕黏土加工技藝”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種依託“楊橋面人”發展起來的手工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我已經70多歲了,趁著身體硬朗,有大人或者孩子願意學,我都可以免費教學。”張啟英說。前段時間,她應邀到當地學校去上公益課,孩子們非常喜歡,說明這種“楊橋面人”的現代作品仍有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