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說到歷史上的朝代,說到皇帝,多數都會認為天下大事,都是皇帝一抬手一皺眉都能決定的,很霸道,很專制,皇帝說一沒人敢說二。

那在真正歷史上,皇帝真的就活得這麼瀟灑嗎?

今天我們就單個挑選出公認最為強大的朝代--唐朝,來談談唐朝的皇帝是否真的可以這麼瀟灑的就把唐朝推向了盛世?

首先我們可以來區分兩個概念,皇室和政府,其實這個概念在漢朝都已經很明確了。

皇室中皇帝自然是最大的,可以籠統的指的是皇帝,而政府則是公共的行政機構。

漢朝只有一個宰相,則這一個宰相是政府中最大的,一個掌握全國行政大權。遇到事情,主要是跟皇帝,還有再喊幾個人商量商量對策。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唐朝的時候,相權讓分割成了三份--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他們在一起的權力等於漢朝的一個宰相。

遇到事情先由中書省的宰相們商量出方案。(這裡的宰相併不是官職名稱,只是地位代稱)

他們商量後最後挑選出最好的方案,再告訴皇帝,皇帝看過,覺得可行的話,便在詔書上畫一“敕”字。

隨後再送給門下省,讓門下省的宰相們再審查,如果認為合理則送到尚書省去實行(尚書省只可執行命令,不可參與命令的制定),認為此詔書不合理則會批註上意見,反還給中書省讓其重新擬定。

縱觀以上行政流程,皇帝其實在裡面的作用,也就是個名譽上的作用。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所謂名譽便是這一“敕”字,唐朝政府最高命令便是為“敕”,名譽上是皇帝的指令。不過實際的指令都是由中書省發出的,只是由皇帝簽字。

且不說皇帝基本不參與命令的制定,只是簽字同意。

主要是,皇帝簽字同意了,門下省不同意,那樣看作這條命令是條廢命令。皇帝的“敕”便也是白簽了。

從這便也能看出來,皇帝並沒有很專制這一做法,政府的制度設定,根本就由不得他專制。

唐朝的制度明確規定,沒有中書省、門下省的印章,皇帝直接發出來的指令是違法的,是不會被各個行政機關所承認的。

正所謂“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這是對當時武則天不按照規定的程序,發佈最高指令“敕”的一種批判。(武則天當時將中書省改名鳳閣,將門下省改名鸞臺)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說了這麼多,既然有此制度,那為何專制二字總是扣在皇帝頭上?

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都是有很大的通融性的。正所謂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尚書省的行政官員自然知道皇帝是最大的,遇到性格執拗的,可能會不聽皇帝的直接指令。但是大多肯定都是會給皇帝留情面,即使沒有了中書省、門下省的簽字,也是會照常執行皇帝的命令。

可是大多的皇帝並沒有說,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專制,大多都是很顧及自己皇帝的顏面的。

畢竟平民老百姓都知道,聽一個的主意是很片面的,應該聽聽大多數的意見,一個人拿定主意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皇帝自己自然會知道專制是非常不對的。他們不會輕易的去做這樣被法律明文禁止的事情。

即使真的需要去做,有的皇帝也會很難為情,並不是說是理直氣壯的。

唐中宗曾經不經過中書省、門下省的同意,便給人任命官職。

但中宗,感覺自己內心過意不去,便將裝置詔敕的封袋改用斜封。將“敕”字不用硃色筆,用黑色筆寫。意思讓行政機關給個情面,執行此命令。

當然這種方式被任命的官員,都是被人看不起的。都知道你是走後門。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通過上文所述,若要說皇帝真的很專制,則是真的很片面的。

顯然皇帝,在一些明文規定下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皇帝的權力讓限制的的很多。

但是中國的傳統政治通融性很大。皇帝說到最後他也是帝國名譽上最高的統治者,而且也政策的執行也需一“敕”字,並不是說沒皇帝的事。

最後搞得有的皇帝確實是很專制,就比如武則天。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不過她已經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了,那對於不經兩省發放指令,自然是無所謂合規矩不合規矩了。

到了最後至於是專制還是法制,那還真得又回到一個關鍵點上,皇帝的個人素質問題!

得皇帝個人素質如何?他願不願意去維護這個“法制”?

他的膽量如何?他敢不敢去越過這個“法制”?

這不僅僅限制於唐朝皇帝,每個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是這樣,他們的權力都是會受到一定限制的。

一般素質較高的帝王都會選擇名正言順,聽取多方面的建議,去執行此政策。畢竟若想做的是件好事,又何怕經鳳閣鸞臺?

這時膽子大的皇帝,可能會偶爾違反此制度,直接下發詔令。從而開創一個王朝的極盛。但是正常工作肯定還是依照正常的秩序。(比如,漢武帝,唐太宗)

膽子小的皇帝,他便會做一個太平皇帝,按照祖制,安安穩穩的維護王朝盛世,他不會去冒險走越過政府決策機構直接下達命令。這便也會被文人稱作明君。(比如,漢文帝,唐高宗,明孝宗)

這些便都是算不得專制的皇帝。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一般素質較差的皇帝,為了一己私慾,便將所制定的“法制”無視,自己直接越過兩省發號施令,不過這便也多是不敢被視查的指令,是一件私大於公的事情,自然怕經過審查。

這時膽子大的皇帝那便會明目張膽的專制,從而使一個王朝迅速衰敗。(比如秦二世,隋煬帝)

膽子小的皇帝,此時便相對好點,他有所顧忌,便也不敢過多的越權行事。從而使其的素質低下不太能過多的影響王朝的運作,此時的王朝不說能夠繼續強盛,但是也不會說是迅速衰敗,王朝能夠繼續被制度支撐很多年。(比如唐中宗、唐睿宗、明神宗)

那膽子大的便算得上是專制的皇帝;

可膽子小的那我們便不能說其算得上專制的皇帝,畢竟被制度束縛著,又何來專制?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大家不要感覺我說到最後,問題似乎又模糊起來。

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就是這樣。

一個王朝的皇帝,是一個素質較高的皇帝,運用了當下所規定的制度,便會便江山治理的十分強大。

如果下一任是個素質不咋地的皇帝,還是在當時的制度下,便會將強大的江山,付之東流。

正如,秦朝的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這樣。

牧感覺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得是唐玄宗。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玄宗前期素質較高,後期素質較低,同一個人同一個時期在兩個極端的素質水平下,面對著同樣的制度,從而塑造出了不一樣的王朝。很好的闡述了中國古代傳統政治的特點。

這便是中國古代傳統政治的通融性,人事往往是大於制度。這種情況不能說它不好,也不能說它好。

只能說是有利有弊的。

好的情況,遇到一個盛世明君。

這位君主便可以不用被制度所束縛,可以一展宏圖,開創一個極盛王朝。

壞的情況,遇到一個昏庸之君。

這位君主也不被制度束縛,便也不能維持住王朝的正常發展,便會把王朝推入深淵。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這也讓我想起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到的,在遇到緊急戰事時,一個從未拿過兵器的文臣,竟然可以拿起砍刀安排著眾將士緊急應戰。

這件事情,看起來固然是件可歌可泣的好事情。

但是從制度方面看,為何在緊急情況下不是有相應的應急措施啟動,而是需要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文臣臨時主持大局?

那若不是有這樣一個死守孔孟之道的文臣,那麼這場戰事豈不是就會崩盤?明朝後期的很多戰事情況便也可看出,沒有這樣文臣的情況是多數!

人事的英明領導固然好,但是成千上萬的城市若想要都是人事的如此英明,那便是難上加難。

唯有制度,才能讓所有的城市都能夠擁有同樣的能力應該一些突發事件!制度從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過儘管這樣說,也幸虧有制度的通融性,在制度行之不通的情況下,就會有人出來主持大局。這也便是一個優勢。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所以在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總有些反對派,也是不難理解的。

你非要說反對派、守舊派僅僅是為一己私慾而反對改革,那必然是不全面的。

大名鼎鼎的司馬光在面對王安石進行改革時,便也是極力反對。

司馬光自然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是他站在全局的立場上,怕動了祖宗之法,而影響到了整個王朝的正常制度運行。誰知道改革後製度,能不能在全國很順利的推行開來!

回顧歷史:皇帝真的很“專制”?

司馬光

所以說守舊派並不是都是壞人。改革派也並不都是好人。

宋徽宗時期蔡京等人,就是打著改革派的幌子驅逐了一干守舊派的賢臣,從而一手遮天,魚肉百姓。

簡單的做了些擴展,還是回到皇帝是否很專制這一話題上來講。這個並不能給出一些定論。只能講:

自古以來皇帝都是會被相應的制度束縛著,大多數皇帝並不能隨心所欲的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唐太宗想去打獵,被魏徵訓斥,便也不再去了。

宋太祖想要封趙普為宰相,也得開封府尹簽字同意。

明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都是幾十年沒出過紫禁城一步,被囚在一個大大牢籠裡面。

大多數的皇帝們過的並不瀟灑,若將“很專制”的帽子扣給他們,便也有些冤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