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主動脈瓣狹窄(AS)的患者發病率開始不斷上升。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王巍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約有500萬。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正常的主動脈瓣和狹窄時的主動脈瓣對比圖


由於主動脈瓣狹窄多為老年性病變,年輕時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就極度兇險,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然而,過去AS患者的治療需要更換人工瓣膜,瓣膜的置換標準方式為外科開胸手術。


眾所周知,開胸手術風險較高,尤其是對手術耐受性較差的年齡較大患者。這也導致很多患者排斥開胸手術。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據統計,超過1/3的AS患者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接受外科手術,而沒有手術的症狀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2年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


這一度讓主動脈患者陷入了手術風險和疾病高死亡風險的艱難選擇之中。


AS患者新選擇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隨著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新的醫療器械的研發,一種心臟微創手術,即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簡稱TAVR(也稱為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簡稱TAVI,兩者是同一種手術),已成為治療這種疾病的新選擇。


接下來我們通過下面的視頻,瞭解一下TAVR手術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相比於傳統的外科手術,TAVR具有無需開胸、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療效顯著等優勢,廣受患者和醫生的青睞。


新近研究表明,對不能手術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R與藥物治療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並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雖然技術已經誕生18年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並不瞭解這種治療方案。今天,小微就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手術的開始——手術入路。


手術入路,簡單來說就是器械從哪裡進入人體。AS患者進行TAVR前,醫生需要為患者選擇手術入路。使用最多的是從股動脈入路,就是在大腿上開一個小口,器械經由這個口子通過動脈到達主動脈瓣,現在全世界患者大約有95%左右都選擇經股動脈的入路方案。


除此之外,還有經心尖,經主動脈,經鎖骨下動脈,經頸動脈和經腋動脈這些入路方案。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大家可能要要問了,有這麼多的入路選擇,為什麼偏偏是經股動脈入路選擇最多?


首先,經股動脈的入路方案是現在世界上經驗最豐富的,同時,它也是所有方案中安全性最高、效果最好的。


大型研究表明:採取經股動脈入路途徑的TAVI術後30天和1年的死亡率低於非經股動脈途徑治療的TAVR。此外,與其他入路方案相比,經股動脈入路是可以選擇局部麻醉,最佳麻醉程序選擇為中度意識,因此患者對該方式的耐受性良好,併發症發生率較低,手術準備時間較短,術後患者也可以較早出院。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在中國,國內專家達成共識:以我國的經驗,80%以上的患者可以選擇經股動脈,如存在股動脈血管管徑小於6mm,血管嚴重迂曲以及嚴重鈣化等困難因素,則可考慮其他入路方式,同時,專家也表明如果選擇其他入路時,建議在具有心臟外科支持且經驗豐富的中心來完成。


而且,相對於在脖子、鎖骨等部位扎個小口,在大腿上扎個口似乎更安全,更讓人覺得安心。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股動脈入路血管位置CT演示圖


到這裡大家又會想了,不是說只有80%的患者可以選擇經股動脈,我會不會是那不適合的20%呢?是不是有其他入路更適合我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在行TAVI手術前,醫院是會對患者進行全方面的檢查評估,其中,多排螺旋CT(MDCT)在患者規劃手術入路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多排螺旋CT能在三維重建後精確測量入路血管的開放管腔內徑,評價管壁鈣化的形態及負荷、粥樣硬化的程度、血管扭曲度等,由此來確認患者選擇經股動脈入路的可行性,依據這些評估結果也能最大程度的幫助到術者,從而降低術中患者入路血管併發症等的發生率。醫生專家會憑藉術前評估結果來決定你適合的手術方案,患者要做的只是相信醫生。


主動脈瓣狹窄了,不用開胸,腿上扎個洞就能治!


通過小微的講解,不知道大家對於主動脈瓣狹窄的新療法TAVR有沒有新的認識?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我們討論,大家如果有什麼想要諮詢的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