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在零點之後……

引子


四月一日在西方人眼中的一個頗有娛樂性質的日子,而在中國乃至整個華人地區卻有著別樣的含義……


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過了多少年,這一天都被賦予了一絲紀念的意味,人們也以不同的方式寄託著對張國榮的哀思,網上也會在這一天充斥著大量懷念性文章。我想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在家,我也不會點開這些文章去看看究竟有些什麼故事,怎樣的情懷,如何的懷念……

哥哥


我並不是一個熱衷追星的人,對於明星們的認知至多僅限於名字能和相貌對得上號。對於張國榮也是如此,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叫他“哥哥”,我只知道他是《倩女幽魂》裡情深義厚的寧採臣;他是《大富之家》裡那個和男人婆結婚的娘娘腔羅伯特;他是縱橫四海里放蕩不羈的阿佔(James)……我絞盡腦汁只想到這三部有他出演的電影,同時我也必須承認為了知道他出演角色的確切名字,我還從頭到尾百度了一番……順便我還看了一下這幾部電影的時間分別是1987,1994和1991,作為八零後的我那個時候還只能混跡在小學階段,對於他這樣的一個大明星也只能稱得上知道而已……

祭:在零點之後……

後來還是通過在諮詢室認識的nn姐才知道張國榮原來還唱歌,而且大紅大紫,相比之下他出演電影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了……記得那時候的nn姐真是迷得不行不行的,隱約記得她說每年到紀念這一天都會寫一篇文章寄託對“哥哥”的懷念。不知道今年的文章又會是怎樣的一個風格?

愛人


我想可能是自幼就沒有八卦的潛質,以至於我對於這樣那樣的明星私生活並不是很感興趣。對於張國榮的私生活我和絕大多數不瞭解事情真相的吃瓜群眾應該是一個水平的——知道他是同性戀,然後《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寄託了張國榮對愛人的情思……然後,我想就沒有然後了……

祭:在零點之後……

然而今天我卻知道,張國榮有且只有一個愛人——唐先生。(具體姓名請自行百度)作為半個吃瓜群眾的我不便過多贅述這段感情,只能說他們這段感情間接見證了國人對同性戀這一特殊群體,從“驚世駭俗”到“默默祝福”的轉變,這一轉就是三十七年……就是這三十七年使得唐先生從二十多歲的“弱冠”青年變成了“耳順”老人,卻依舊孤身一人,為了埋藏在心中的那個他,默默地過著獨身的日子。


寫到這裡我在想:怎樣的情感能讓人這樣愛的持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在回頭看看疫情末期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離婚潮,不禁讓人唏噓。人們叫嚷著疫情讓我看清了枕邊的那個他(她),而後勞燕分飛不回還……

眾人


時至今日,我無從考證網絡上對“哥哥”的紀念始於哪一年,也不能斷言這哀思會終止在哪一刻。但是我明白:時間會帶走我存在過的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國榮也好,唐先生也罷,終會成為一個座標點存留在時間的那一段。

祭:在零點之後……

八零後的我們會回憶 “哥哥”,九零後的你們會懷念“哥哥”,零零後的他們會嗎?我的孩子一個零零後,一個一零後,他們會知道張國榮和他背後的故事嗎?我想未必。也許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對已去的他和堅守的他才是最好的歸宿。當真正沒有人再記起這些的時候,當剝去這些浮華的外衣的時候,所剩下的才是真正值得當事人自己去珍惜和回憶的。

尾聲:無人喝彩


十七年前的那一天,巨星隕落,他所承受的痛苦,那份來此抑鬱症的痛苦,不是我這個讀過幾年心理學書籍的半吊子能體會到的,也不是萬千Fans所能體會到的。以至於我們無法用言語去形容這份痛苦。

祭:在零點之後……

對於經歷這一切一切痛苦的“哥哥”,最終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剎那,我相信他帶給我們的不是無盡的悲痛,而是一種別樣的“諒解”,我也非常感動“哥哥”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還能為我們著想,為他深愛的人著想。他選擇了在四月一日這天離開,在抑鬱折磨的最後一刻告訴我們:即使離去也不去傷害那些他愛並且愛著他的人。“哥哥”無疑是善良的,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依然去為別人著想……想起“哥哥”在告別演唱會上的話:

“你們會不會很快就不記得我了?我不是一個貪心的人,我希望的就是如果有朋友問起你們八十年代的香港歌星裡面都有誰,你們隨便提起我,我就很滿足了。”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逝者已逝,存者自哀。希望隨著時光的流逝,對“哥哥”的追憶也能化作一滴水,浸入在每一位愛他的人心裡。

喬亞冰

2020.4.2凌晨1: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