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陶侃塑像)

陶侃帶兵來到了尋陽城,將一個人差點嚇死,這個人就是國舅兼中書令庾亮。庾亮原來的一系列錯誤造成了現在這種可怕的局面,現在,想殺庾亮的人是大有人在,街頭巷尾都流傳著陶將軍將要殺掉庾亮以謝天下的傳說,雖然不知真假,但是足夠庾亮心驚肉跳一陣子了。

庾亮已經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在尋陽那裡,他做人異常低調。現在陶侃來了,如何將老將軍撫慰好,是庾亮首先要考慮的事情。溫嶠和庾亮的關係一直很不錯,溫嶠看見庾亮嚇得臉色蠟黃,半天的時間竟然上了十幾趟廁所,就產生了幫助庾亮的想法。他就給庾亮出主意,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到陶侃那裡負荊請罪,庾亮現在已經走投無路,只好按照溫嶠的計劃去辦。

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庾亮)

庾亮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陶侃的住所,向他恭恭敬敬的請罪,庾亮這番行為,將陶侃嚇了一跳,他趕緊拉住庾亮的手說:“庾大人竟然來拜訪陶士行來了?不敢當,不敢當!”看見陶侃對自己這麼熱情,庾亮這才放下心來,趕緊向陶侃承認自己原來犯的錯誤,言辭懇切,真心實意。

陶侃看見庾亮對自己這麼謙恭,原來心中對庾亮的不滿早已經煙消雲散,兩個人共同暢談很久很久。庾大人從這件事情中終於總結出了一條教訓:做人,還是謙虛低調點好啊!

陶侃、溫嶠、庾亮等人率眾趕往建康,士卒有四萬多人,旌旗綿延七百餘里,鑼鼓之聲,震動遠近。

現在,溫嶠、陶侃等人從西方開始起兵前進,蘇峻一看這幫人來勢洶洶,就開始調兵遣將。蘇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晉成帝遷往石頭城,然後分兵數路來迎接來自溫嶠等人的挑戰。

皇帝被劫持到了石頭城,王導這個著名的老好人趕緊瞅了個機會,派遣手下,將太后親手寫就的詔書傳送給了三吳地區的仁人志士們。三吳,在東晉時代指的是吳郡、吳興和丹楊三個郡縣,詔書告訴他們:蘇峻這個幽靈,在江南地區已經徘徊了很久了,現在舉家報國的時刻已經來臨,全東晉的有產者要聯合起來,為了自己的錦衣玉食做最後的鬥爭。

詔書一下來,響應者雲集,會稽內史王舒就讓庾冰做了行武將軍,帶兵一萬,西進擊賊。王舒一興義兵,其餘的郡縣也紛紛行動,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義興太守顧眾也紛紛舉兵響應。吳興太守虞潭家中還有老母,在虞潭戎裝待發之時,老母拉著他的手囑咐道:“汝當捨生取義,勿以吾老為累!”

在那個以孝治國的年代,老母親能說出這番話,那是非常有覺悟。兒子將要捨身為國,在忠孝之間,老母親讓虞潭選擇了前者,不但這樣,老母親還將家中的僮僕全部加入了軍隊,將珍藏的一些玉簪、環佩也賣掉當作軍資。

蘇峻聽說東方也興起義兵,馬上就派遣手下大將管商、張健和弘徽等進行攔截抵抗。虞潭的軍馬和這些軍隊絞在了一起,幾番較量下來,互有勝負。但是,只因為旗鼓相當,所以虞潭等人的討伐大軍也未能前進一步,雙方就膠著在一起了。

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溫嶠)

當時,溫嶠和陶侃等人的大軍就駐紮在茄子浦,蘇峻的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習於陸戰而非水戰,而溫嶠等人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江南本地人,習慣水戰而不喜陸戰,為了不在自己不太擅長的領域被人抓住小辮子,溫嶠就命令手下士兵,沒有命令一律不準上岸,違令者斬。

東晉士兵不習陸戰,這也是他們很多時候打不過蘇峻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思來想去,真的為司馬家族汗顏啊,才短短不過百年,當年翻山越嶺滅蜀伐吳的西晉大軍,竟然淪落成了不敢上岸的水生動物。

溫嶠下了不讓士兵上岸的命令,士兵們只好天天呆在船裡對著魚蝦顧影自憐。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就被一個人打破了規定。

原來,蘇峻派遣士兵給祖約送米一萬多斛,祖約就命令司馬桓撫去迎接,很快,蘇峻送米的消息就落進了大將毛寶的耳朵裡,於是毛寶對眾位將士們說:“軍令在外有所不從,我們不能眼看著能夠打敗敵人而不動手!”

毛寶馬上就命令將士們上岸攻擊桓撫,剛剛將米交接到手的桓大人還沒從高興中回過神來,毛寶的軍隊就衝上了岸。,刀光劍影過後,桓撫大敗,毛寶不但將米全部繳下,並且殺死殺傷祖約的軍隊一萬多人。

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毛寶)

這場勝利,對於東晉軍隊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當然,對祖約而言,也是毀滅的開始。

祖約的手中本來就沒有多少糧食,好不容易化來的緣又被溫嶠等人半路劫走,從此之後,祖約和他的軍隊就再也沒有吃飽過肚子,直到最終慘敗。

東西雙方均已經起兵,總指揮就是陶侃。老將軍就讓王舒都督浙東軍事,讓虞潭都督浙西軍事,讓郗鑑都督揚州等八郡諸軍事,同時,虞潭和王舒聽從郗鑑的調遣。

郗鑑此時也帶領大軍渡過長江,同陶侃的軍隊在茄子浦勝利會師。

兩軍會師之後,陶侃就將大軍繼續向建康推進,來到了蔡州,駐紮於查浦,而溫嶠的軍隊駐紮在沙門浦。

查浦和沙門浦距離蘇峻的領地石頭城已經很近了,所以,蘇峻站在烽火樓上就能清楚地望見陶侃、溫嶠、郗鑑等人的大軍。看見對方的軍隊數量如此之多,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蘇峻也開始害怕了,對左右說道:“我知道溫嶠是一個得人心的人啊,今天一看,果然如此!”

軍隊駐紮下來,雙方就要時不時開戰一把,庾亮急於想立功贖罪,所以就精挑細選了大將王彰去打前鋒,沒想到王彰被蘇峻手下的大將張曜打了個落花流水。

庾亮接到王彰戰敗的消息,嚇得臉都白了,欲哭無淚。既然已經戰敗,罵自己罵別人都沒有用了,現在要做的就是趕緊到陶將軍那裡去請罪吧。

庾亮這麼想的,當然也是這麼做的,就親自上門找陶侃來了。陶侃一看庾亮又灰溜溜來了,就明白怎麼回事了,趕緊說道:“元規啊,古人三敗,君侯始二,當今事急,不宜數數如此啊!”

陶侃的意思很清楚,庾亮你不要老是為自己的錯誤耿耿於懷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錯?你不過才錯了兩次而已,要是你每次犯錯之後都來請罪,老陶我也承受不起啊。

現在,溫嶠等人已經逼近石頭城和蘇峻成對峙之勢,我們暫且不表,我們現在應該讓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上場了,他就是宣城內史桓彝。

東晉風雲史——兩軍交鋒勇者勝

(桓彝,桓溫之父)

桓彝,字茂倫,是桓溫的老爹,桓玄的祖爺爺,祖籍譙國龍亢,父親桓顯,官至郎中,他和郗鑑、陶侃等人早年履歷一樣,都是“少孤貧”。看來留名青史的人物,很少有衣食富足的,不是孤就是貧,彷彿不如此,就不能襯托出主人公的偉大。

桓彝少孤貧,但是性通朗,很早就獲得了盛名,和庾亮當年也是摯交。當時,後來被王敦殺死的大臣周顗看見桓彝後就曾經感嘆道:“茂倫坎崎磊落,固可笑人也!”意思就是說,桓彝這個人學問和氣質非同一般,他有足夠的資格去笑話別人。

能人當然做官就很容易,已經成名的桓彝首先做了所在州郡的主簿,後來在八王之亂中跟隨齊王司馬冏起兵征討趙王司馬倫,到了晉元帝時代被封為安東將軍。

蘇峻起兵叛亂之時,桓彝就糾合眾人奔赴國難,派遣大將朱綽在蕪湖大敗蘇峻的手下,等軟蛋司馬流在慈湖被韓晃打敗之後,桓彝就退居廣德,等到蘇峻的軍隊攻佔建康之後,桓彝又領兵駐紮在涇縣。

當時,蘇峻佔領健康、劫持晉成帝,很多人包括他的一個兒子都勸桓彝:“桓大人,為了保全自己,你就先委屈自己一下吧,趕緊和蘇峻通和,可以緩解禍患過早到來。”

桓彝聽後說道:“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則此命也!”

桓彝的這番話,如果將來他的兒子桓溫要是記得牢一點的話,也不至於說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麼就要遺臭萬年”的名言。

桓彝派遣將軍俞縱鎮守蘭石,蘇峻對其也毫不客氣,馬上就派遣戰無不勝的大將韓晃去攻打,俞縱不是韓晃的對手,眼看著就要兵敗被殺,左右之人趕緊勸他退兵自守,實在不行趕緊投降為妙。俞縱慨然說道:“我受桓侯厚恩,本來就應該以死來報答他,我不可以辜負桓侯,就像桓侯不能辜負朝廷一樣啊!”說完拍馬迎敵,力戰而死。

俞縱一死,韓晃的大軍就能長驅直入,一直逼到了涇縣城下。桓彝和韓晃的大軍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公元328年,晉成帝咸和三年,韓晃的大軍就要發動總攻了。在總攻之前,韓晃派人勸降,桓彝的眾位將士也勸他假裝投降,等有機會再進行反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何必那麼一根筋呢?

但是桓彝堅決不答應,也堅決不屈不撓,最終涇縣城被韓晃攻下,桓彝被殺,享年5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