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下,世界將走向何處?

疫情危機下,世界將走向何處?

廖勤

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貴賤,新冠肺炎疫情橫掃整個世界。意大利一代人就此逝去、多國“封關鎖國”前所未有、國家首腦也“中招”,連權力中樞也不再安全無虞、全球經濟將墮入衰退“黑洞”……

有人說,疫情在撕裂世界,大家自掃門前雪;也有人認為,疫情會讓世界更團結,更加緊密合作。還有人將此次疫情視為歷史進程的分界點,將改寫世界版圖。

這場大流行將如何重塑世界?”英國《衛報》問道。答案似乎還在路上。

加速東昇西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東昇西降”態勢,亞洲走向世界中心,成為全球經濟引擎。

十多年後,新冠疫情危機似乎又把東西方推到天平的兩端。

一個鮮明對比是,面對新冠病毒挑戰,部分亞洲國家表現可圈可點。比如韓國和新加坡應對給力、效果顯著,甚至被一些西方國家當成學習的榜樣;中國雖然在初期遇到波折,但隨後迅速採取有力措施,現已控制了疫情。

反觀歐美國家,一開始不當回事,如今,美國等國的感染人數已“後者居上”,超過中國。英法德等國家也在與瘋狂蔓延的病毒搏鬥。

這也使一些學者認為,這場疫情將加速權力和影響力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持這一觀點。他認為,歐美各國的應對舉措遲緩、隨意、混亂,進一步敗壞西方“品牌”的聲譽。

更令一些歐美專家擔心的是,這場疫情可能加速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若應對失當可能會喪失全球領導地位,而將領導角色拱手讓給中國。

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美國亞洲問題專家羅什·杜希近日在美國《外交事務》網站上發表一篇題為《新冠肺炎可能重塑世界秩序》的文章。

文章認為,世界秩序在最初只是逐漸發生變化,然後會在一瞬間完全更迭。1956年,對蘇伊士運河的一次失敗干預揭開大英帝國衰落的序幕,也標誌著英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影響力的終結。美國的決策者應當意識到,如果美國未能正確應對當前的挑戰,那麼,新冠疫情將成為“另一個蘇伊士時刻”。

“隨著新冠疫情演變成一場全球性事件,在美國失敗的同時,中國正在引領世界。”坎貝爾與杜希寫道。

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向其他國家提供援助,包括口罩、呼吸機、通風設備與藥品。

分析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將對國際格局、力量對比等產生多方面影響,但是否加速權力格局變化卻不宜過早下結論。

“東昇西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呈現的趨勢,十多年來,西方聯盟中,美國表現差強人意,歐盟相對弱勢,新興國家中,中國、印度表現亮眼。但是,未來趨勢進程的快慢可能還要觀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如果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能迅速控制疫情,穩住經濟,那麼世界格局將按原來速度漸進變化。如果疫情失控,或者西方無法在短時間內控制,導致疫情遷延,嚴重拖累經濟,那麼會改變力量調整的速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亞洲也存在不確定性,包括日本、印度以及中國香港,疫情尚未明朗,也會成為影響趨勢進程的變量。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疫情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有多深遠、持續時間有多長,還是要看疫情的發展與應對。“目前,形勢還在變化發展,關鍵要看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最終能否迅速,以及付出多大的代價遏制疫情。”

衝突還是合作?

疫情也在考驗國與國的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走向,是走向更激烈的摩擦和衝突,還是促使彼此放下成見,走向良性合作。

世界的目光尤其關注分處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美國和中國。

在這場疫情中,可以看到中美關係的某種緊張感。比如在中國暴發疫情之初,美國官員發表了一些“幸災樂禍”的言論。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說,中國的疫情對美國經濟發展有利,能增加就業機會,促使製造業迴流;在中國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美國政府也未提供任何實質幫助;前不久兩國還就病毒源頭爆發口水戰。

“這場危機使中美關係受到嚴峻考驗,可能導致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說。

金燦榮認為,儘管此前一些美國戰略家叫囂美中“脫鉤”,但是疫情在客觀上有助於推動中美合作,而且中美存在很強的經濟聯繫,疫情過後恢復經濟也離不開兩國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態度最近已經發生變化。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不再使用“中國病毒”的說法,他還在3月27日主動給中國領導人打電話。特朗普詳細詢問了中方的疫情防控舉措,並表示中方的經驗對他很有啟發,他將親自過問,確保美中兩國排除干擾,集中精力開展抗疫合作。

不僅是中美兩國,放眼整個國際社會,疫情帶來的也不完全是彼此“隔離”。英國《衛報》指出,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加深國家之間的分歧,比如加劇反移民情緒,但是也有可能反過來促進國際合作的意願,包括對聯合國的支持,以及尋求對話而非軍事和經濟對抗。比如伊朗和阿聯酋能暫時擱置分歧,就抗擊疫情展開合作。事實上,這場疫情見證了全球相互依存、整合力量以及尋求多邊解決危機的重要性。所以,未來未必是一場削弱全球實力的美中霸權之爭。

面對這場疫情挑戰,七國集團(G7)、二十國集團(G20)都已召開峰會,並展示合作姿態聯手抗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約翰·伊肯伯裡認為,大國之間加劇競爭可能是未來趨勢,但是從長遠來看,經歷這次疫情,西方民主國家也有可能會破殼而出,找到一種新型的務實的國際主義。

全球化前景如何

近年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潮流湧動,如今再疊加疫情危機,各國封鎖,郵輪斷航,航班停飛,全球化會否岌岌可危?

悲觀的聲音正在傳來:“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正在走向終結……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是壓垮經濟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利特說。

尼布利特認為,疫情當前,世界似乎很難迴歸互惠互利的全球化理念,政府、企業和社會必須應對長期的經濟自我孤立。疫情過後,如果缺乏動力保護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共同利益,那麼20世紀建立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將會迅速萎縮。

對此,金燦榮認為,儘管目前許多國家採取“封鎖”政策影響了物流和人員往來,進而對全球經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觀進程,有其內在的邏輯和合理性,不會因為疫情發生逆轉。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和歐洲研究所主任亞當·圖茲則認為,疫情恐將衝擊全球化時代的支柱之一——新興市場國家。

他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上撰文指出,巴西、阿根廷、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遭遇新冠病毒與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由於人口風險、公共財政捉襟見肘、金融市場動盪不安,這些國家恐將面臨巨大挑戰。

圖茲還寫道,西方的經濟政策制定者看似變得更內向,只關注國內問題,但事實上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全球化興趣甚濃。因為近年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201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44%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以外。所以,疫情過後,如果西方宣佈“貿易和平”,而非繼續爭端,將有助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復甦。

留下其他思考

是否攪動全球秩序尚難斷言,但是這場仍在持續的疫情已給世界留下很多思考。

吳心伯認為有幾點值得反思: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過去強調環境保護,未來應該更多思考人與生物,特別是與野生動物如何相處的問題。

二是國家體制在應對類似疫情的危機時所發揮的作用。

此外,這場危機也暴露出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抗風險能力不足,即便是在發達國家,醫療體系也長期處於資源不足的狀態;危機還提醒世界必須克服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因為對那些資源和醫療手段有限的欠發達國家,特別是生活在衝突地區的民眾來說,這場疫情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破壞。

原文標題《這場疫情危機將如何重塑世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疫情危机下,世界将走向何处?
疫情危机下,世界将走向何处?疫情危机下,世界将走向何处?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