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請客時,別總勸別人喝酒。”你怎麼看?為什麼?

章珺熙


生活中,請客吃飯無可厚非,但不要在酒桌上總是勸人喝酒。勸人喝酒,這是陋習,得改。

勸人喝酒,為難別人也為難自己。有人酒量有限,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喝了為難自己,不喝覺得沒給人家面子。一次朋友聚會,一進包房就看見桌子上擺了四瓶白酒。一個十幾人的聚會,要喝掉四瓶白酒,所有人的表情都痛苦又無奈。結果因為勸酒弄得大家都很為難,一場聚會不歡而散。

有人因為身體不好,喝酒後果不堪設想。我有一親屬在外地回來,小學同學聚會,四十多年沒見,酒桌上推杯換盞,勸酒聲此起彼伏,結果第二天就有一個男同學因喝酒犯心臟病去世了。一起喝酒的人每人賠償了兩萬元錢。對逝者來說,再多的錢也換不回生命,對生者來說,心裡一生都會心懷愧疚。現在有些人喝酒之前要籤個協議,簽上酒是自己自願喝的,後果自負。這酒喝的,給人的感覺喝的不是酒是命。

喝酒,講究量力而行。無酒不成席,適當飲酒對身體有好處,還能增進朋友之間的感情。然而酒桌上總是勸人喝酒,就是陋習,得改。

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自己做起,請客吃飯,不要總是勸人喝酒。大家聚會,交流的是感情而不是酒量。誰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誰想喝什麼就喝什麼。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


尋找情緒的出口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酒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勸酒也是一種文化。尤其在我們北方,沒有喝到位,就相當於這頓飯白請了,這頓酒白喝了。所以,北方都是勸酒把人喝醉。其實,我不喜歡這種勸酒文化,我更喜歡南方那種你能喝多少,咱就喝多少,不會按著鼻子往下灌。

不過,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和文化,沒有好與不好之說,只有能否適應一說。

在北方,我們一起吃飯,聊到了共同話題,“英雄所見略同”的時候,喝一杯。朋友“只因未到傷心處”的時候喝一杯,“硬菜上桌”的時候喝一杯,反正只要想勸酒,怎麼著都能喝上一杯。

不過,酒是感情增進的一種媒介,是忘卻煩惱的工具。生活中,我們還是不要勸酒,尤其不知道他酒量多少,身體是否有恙的時候,不然人家萬一因為你的勸酒生了病,住了院,你還得擔責任,影響彼此感情。

所以,勸酒量力而行


茶禪一味敬佛心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請客時別總勸別人喝酒,這種做法是對的。

一、喝酒不用勸。一般來說,喝酒盡興。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就是說喝酒喝得高興,情投意合,不用勸,互相之間就會敬酒,即使喝醉也是心情愉快的。如果以勸喝,勉強喝之,即使喝下去,也不是心中所願,達不到請客的目的。但話又講過來,勸酒的程序還是要到的,因為國人在餐桌上的酒文化,體現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要面子。

2、不盡力勸酒,一是考慮對方身體原因,有很多事例說明,由於身體原因,在酒席上喝酒喝出了問題,要引以為戒。二是考慮客人的交通問題,交通事故很多是因為酒後駕車造成的。所以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3、喝酒要提倡隨意,主隨客便,要文明敬酒。

4、請客吃飯,高興盡興即可,如果任何一個人喝醉了,都會給這桌酒席的人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謝謝關注丫可西,專注社會,美食方面問題的解答。


丫可西


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


勸酒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快速熱場、讓氣氛不要太尷尬。酒席剛上桌,涼菜沒幾個,一夥人坐著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說,那就喝酒唄,但是喝酒傷身,空腹喝酒更傷身啊。這個時候不妨聊點酒店的招牌菜,通過點菜來熱場不是更好?


勸酒的目的之二是為了拉近雙方的關係。酒過三巡、稱兄道弟,貌似一起喝過酒就是過了命的交情,但這種交情只是酒桌上的一種假象。等到酒醒以後,只有想當真的人才會當真。因此,想要通過勸酒來拉近雙方關係是不現實的。反而一味地勸酒、不考慮對方對酒精的接受能力會讓對方反感,對方下次不敢和你一起喝酒了。但是不喝酒又覺得無法表達自己的親近,那可以碰杯啊,喝不喝隨意,杯子可以多碰碰。


勸酒的目的之三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慷慨。我請客、我有錢,一是滿足了自己炫耀的心理,二是讓對方看到自己對他的重視。但是真的不要勸酒,場子熱了以後,對方也放下了自己的拘謹,想喝的人不需要你勸,不想喝的人勸了只會讓他騎虎難下,不妨等對方酒杯空了的時候,主動給他倒,這也是一種慷慨和尊重。另外,也可以通過“點菜”的方式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可以慷慨地問他“是不是還沒吃飽”、“讓服務員再上幾個菜吧”,這樣難道不比勸酒更好?



【我是小鹿,喜歡點關注哦~】


小鹿有心


對方酒量不濟,喝出人命,勸酒的人要入刑。

對方酒量不濟,喝了出醜,對方和家屬不會埋怨自己,只會埋怨勸酒的那個。

對方酒量可以,但是你總勸他喝,會顯得你針對他,心中對你暗暗不爽。

對方酒量很好,你總勸他喝自己卻沒人家能喝,顯得你很雞賊,心中對你直接不爽。

請客吃飯,不管是飯局還是親情友情相聚,圖的是個高興,非得逼著人家喝酒,弄出亂子來,純屬沒事找事。

如果你是男 ,對方是女的,總勸別人喝酒這種行為更不可接受。


史鑑人生


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輸入“勸酒事故”,你都會搜索到大量的相關信息。

“26歲小夥聚會醉酒身亡,索賠百萬”

“村民吃庖湯肉身亡,8名參與飲酒者被判賠償42萬”

“貴州又一起醉酒死亡事件,6名同飲者被判賠償17萬”

……

所以,無論誰請客,都不!要!勸!酒!

作為參與者之一,也要量力而行,不要貪杯,沒有任何酒局,值得你往死裡喝。

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在知道你開車的情況下,酒局上不但不會勸酒,還會勸你不要喝酒;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如果你執意要喝酒,甚至會給你安排好代駕,或者定好車送你回家。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用喝了多少酒來證明,所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這種話,當成笑話就好了。

真正可怕的不是喝了酒開車被交警抓到,而是喝了酒發生了事故,人沒了。

希望廣大酒友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量力而行,切莫貪杯。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屈陽


酒醉英雄漢,飯漲死木頭。請客不勸酒,如表示盛情?小時候過年,村裡人家的新女婿上門,家家要請新女婿的酒,那真叫一個熱情周到。聰明的女婿喝幾杯後早早裝醉,有一點酒量的傻女婿都是吐著離開。


平安是福62288


很認同這種說法,請人喝酒和給人敬酒,表示一種友好和敬重,是社交場所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意思已經表達了,就應當適可而止,過度的勸酒適得其反,原因如下:

l 有人不愛喝酒,也不能喝酒,但不便說出自己的苦衷,此時如反覆的勸酒,對方心理上是很牴觸,很反感的.

l 喝酒也需要理由,有個說法,否則憑什麼?你叫我喝我就喝,那種一個勁的勸人家喝酒,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無形中會令人不舒服.

l 現在人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喝酒傷身,是公認的常識,勸人喝酒以示尊重的觀念已經過時. 醉翁之意不在酒,請客喝酒重在把酒言歡,聊天才是重點,喝酒只是一個名頭和形式.

總之,在宴席上,不要以酒量稱英雄,凡事有度,適可而止.


地生同源


喝酒酒量大小能不勸就不勸,量力而行。現在很多人因為勸酒喝死了人,在場的人都要負責,本來是好事,結果大家都成了罪人。喝酒喝好隨意就好,少喝一點消消毒,活活血心情到了就行。酒量再大那是人,喝多了量再大,誰也受不了,出事了,誰也說不清。為此不要勸酒。


翔博石材


請客不勸酒你請個錘子,。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你不喝。他不喝。中國好酒哪裡放。適當勸酒更有利於感情加深。增加酒場氣氛。放鬆心情。勢放激情。活力四射。相反容易冷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