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01 平庸才是30歲的常態

最近幾年,我們聽到越來越多“年少有為”的案例。

比如李佳琦,27歲就年入千萬;柯潔11歲成為職業棋手,17歲獲得世界冠軍;易烊千璽18歲就連續四年獲得《電視盛宴》年度最具價值藝人獎。

所以總有人覺得,年少有為才是常態。

其實不然,平庸才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常態。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正是因為年少有為的人是極少數,媒體才喜歡報道他們,類似的新聞多了,就給了我們一種年少有為是常態的錯覺。

身邊30歲左右的人,大多剛剛湊齊首付買了車或房,為了還貸款,在職場中苦苦打拼,坐上中下層小管理者位置的已經是不錯的成就。

還有些人根本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沒結婚的被催婚,結了婚的被催生。

在《非正式會談》第五季第四期中,提到的中國典型“社會時鐘”是這樣的:

0-10歲: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

10-20歲:背書+考試,不允許談戀愛;

20-30歲:到處投簡歷、找工作,被催婚;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娃奴;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也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還要幫忙帶孫子;

70-80歲: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這張時間表對於任何對未來抱有美好幻想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刺目而扎心的,但這確實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02 30歲時,沒人再告訴我們:“沒關係,你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很多人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太愛比較。

曾經不起眼的小學同學,現在年薪已經三十萬,而你還領著幾千塊的工資;

同事家的老房子被拆遷了,政府分了好大一筆錢,同樣一筆錢,你需要奮鬥好幾十年才能賺到;

朋友們大部分都已成家生子,家庭幸福美滿,而你依舊孑然一身……

但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有遙遙領先走在我們前面的人,“別人家的孩子”、“我有一個同學”從小到大都存在,並不是30歲焦慮人群的專屬。

30歲節點焦慮最獨特、最刺痛的原因在於,它是幻想與現實的猛烈碰撞,標誌著從小以來心安理得期望的終結。

小時候落後於別人也沒有關係,父母和老師就對我們說:“沒事,不要害怕,你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童年或許令人痛苦,青春期或許令人困惑,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痛苦和困惑的背後,至少潛藏著一個長大後一切都會變好的希望,後來我們慢慢長大才明白,並不是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好結局。

到了30歲,期望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實現,現實往往事與願違。

年薪離百萬遙遠得好像一輩子都達不到,腰上不知何時長出的贅肉怎麼也減不掉,想要找到合適的伴侶,但又害怕無法妥善地經營關係。

20歲即使虛無,前方還有一個未來可以期許,而30歲只能看到40歲的落寞淒涼,如果預期的美好在40歲時還沒有抵達,長時間與落寞現實的相處也就沖淡了悲傷。

正是在30歲時,我們才充分意識到自己生而為人的侷限性,再也沒有人來安慰我們:“沒關係,你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被同齡人甩開的差距似乎永遠也追不上,心底某個角落發出驚恐的疑問:“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了?”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03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其實也是一個成長機會

其實,在大好年華飽受煎熬的並不止你一個人,空虛、迷茫、焦慮是

30歲上下人群的常態。

歐美文化圈將這種不安概括為“四分之一人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是度過人生危機必經的過程,是邁入成長新階段的第一步。

因為時鐘的發明,人類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各個時間節點成為人們思考和行動的參照點。

誠然,如果沒有鐘錶,當今社會一定會崩潰,但由此伴生的副作用是,劃分得越來越精確的時間也為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壓力。

從這一角度來看,“社會時鐘”是一種劃分人生刻度的隱喻,它將人生劃分為各個階段,對個人在某個節點的發展和行動提出建議,指導人們的生活。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約定俗成的“社會時鐘”其實沒有好壞的定義,有人把它看做一種制約,也有人把時鐘敲響視為善意的提醒,告訴我們在某個人生階段該做什麼事,不至於在人生海海的航程中迷失。

大多數人遵循時鐘做事比較容易,因為身體的健康狀況是按照時鐘走的,年輕時可以拼搏,中年時力求穩定,該結婚時結婚,該生子時生子。

遵循“社會時鐘”按部就班地生活,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你不必年少有為,但必須三十而立。

如果,你也曾經浮躁過,或者現在正浮躁的你,已經吃夠到不好好讀書的苦,希望有所改變的話,建議你重新撿起書本。

這裡有一個讓你重新書寫人生的機會——來聚創學歷,重新開啟人生逆襲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