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交友之道的論述。您認為交友之道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講朋友之間的交情和友誼純潔高雅,這也是現在生活中,我們交友的一個原則。隨著文化的發展,我覺得現在交友更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求同存異。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遺傳基因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但縱觀你的生活,你會發現往往是不同的人更容易走在一起,不管是朋友也好,愛人也罷。每個人都像有一定的磁場,同相斥,異相吸。正是因為朋友身上有與我不同的特點才得以吸引我,所以與朋友相處,尊重差異,求同存異。

有句話說得好,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二、留有私人空間。

不管是友誼之道還是愛情之道,人和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這就是為什麼距離產生美。

三、雪中送炭。

我們都會錦上添花,可雪中送炭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可以驗證什麼人可交,什麼人不可交。能為你雪中送炭的人,定是真心想幫助你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所以遇到這樣的朋友,我們定是要好好珍惜。


素雪華髮


《論語》中的擇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影響很大。孔子教導我們,要結交正直、誠信、知識廣博的朋友,這是孔子教導我們的擇友標準之一。同時要遠離諂媚逢迎、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善於花言巧語的人,這些都是對我們有害的。這是我們結交朋友的道德標準。孔子還說:“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要和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才能見賢思齊,這也是孔子教導我們交友的重要標準。


魔都加油站


孔子有云:友直、友諒、友多聞。

朋友是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種,它不但會影響你的身心發展,更會影響你的家庭、社會關係和事業發展。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重。朋友的層次有若干種,我認為,核心的朋友圈應該本著“三友”的原則交際,至於外圍的、邊緣層次的,不妨放開。

友直,就是以直率、真誠的人為友,自己真誠,對人真誠,反過來,朋友對己也應真誠,坦誠相待,方可久長。友諒,就是以心胸寬闊、寬以待人的人為友,朋友之間,難免矛盾,要彼此原諒對方的過錯,給人以改過的機會,不要一棍子打死。友多聞,就是以見聞廣博、富有學識、技能優異的人為友,交友也是學習的一種,朋友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薰陶故也。

這雖是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交友原則,放之現在,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花開自飄香


好朋友,受益一生,壞朋友,分分鐘把你帶溝兒裡。那交友之道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看看古人對好朋友的描述。《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中國古代最出名的交友之道了。

朋友當正直。表裡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兒。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當面是笑臉,背後捅刀子,這樣的人,最好敬而遠之。

朋友當誠信。說到要做到,不能有意欺騙彼此。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那裡,這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如果一個人不誠信,孔子認為他根本就做不成事兒。

朋友當多聞。所交的朋友要知識廣博,要有見識,有眼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多聞,不僅帶來的是諮詢,更是別開生面的思維。

以上,是個人前幾天發的一條微頭條的主要內容,也是個人一直堅持的交友之道。

但是,除了以上三點,個人覺得,以下兩點也很重要。

志趣相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志趣相投是能成為朋友的基礎。

順其自然。現在有不少人抱著太多功利之心和人交朋友。見著高枝兒就想攀上關係,遇到地位、財富等外在條件不如自己的,就滿臉的看不起,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交到真正朋友的。

其實,一個人能夠交什麼樣的朋友,常常取決於你自己。也就是說,你是什麼人,你才能夠交到什麼人。

所以不管和什麼人交朋友,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白衣布丁


君子之交淡如水。。。

越想越對。。。

平時的普通朋友。。。

關鍵的一些事情。。。突然發現某人真的很好,很有情義。。。很對脾氣。。。

然後變成了鐵桿朋友。。。

平時,各自生活。。。

偶爾,一起喝點酒,發發牢騷,做些無聊的事。。。

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你就會想起他。。。

他一定會來幫你。。。

和夫妻一樣,心有靈犀。。。

交友,只防一件事,別交酒肉朋友,有好事就來。。。沒好事就走的。。。還是離開遠點吧。。。


天天等你兔爸


在交友之道上,孟子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在《孟子》第十篇中,萬章問孟子怎樣交友?孟子說:“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友其挾也。”就是說交朋友,不要倚仗自己年紀大、輩分高,不要倚仗自己官職大、地位高,不要倚仗自己兄弟、親戚富貴和顯赫來交朋友。所謂交朋友,就是結交他的品德,不能夠拿東西作為依附。


淡定淡定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廣交天下好友,真誠待之。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朋友,每一個人和他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他會帶你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帶你瞭解之前從未涉足的領域,增長你的見識。


每一個朋友都是一本書,不感興趣的泛讀一下了解一下就好,碰到感興趣的,精讀並深入的瞭解。碰到志同道合思想靈魂追求高度統一的做個重點標記,燒一盞茶,坐下來細細品味。


三人行必有我師,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路走來,皆是朋友,出世的智者是朋友,入世的強者是朋友,陽光燦爛的普通人也是朋友。


滾燙的可樂加冰


交友之道

《小窗幽記》討論交友之道,原文是:“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大意是,先淡薄後濃厚,先疏遠後親近,先接觸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我們大家都是社會化的,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都需要人與人的交流,朋友、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人倫關係,我們必須重視交友之道。

“小窗”給我們的方法就非常有道理。

我們渴望友情,所以我們必須理性,以期能夠長遠和有價值!

友情濃厚需要從淡薄開始,這種濃厚才能長久;關係親近,需要從疏遠開始,疏遠是為了親近,這種親近才能基礎牢固;朋友相知,需要從簡單的接觸開始,這種相知才能穩固,彼此才能真正的瞭解。

交友貴在人品、貴在交心!

我們自己要先做好我們自己,再有比較可行的交友方法,再堅持以事業為重,相信我們可以廣交天下朋友,一起奮鬥、彼此扶持、共同進步!


聿劍培訓師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交友之道的論述實在是太多了。有些論述精闢入裡,至今仍在流傳,例如,子夏說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說的“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王勃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說的“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歐陽修說的“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等。

從這些交友之道的著名論述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古人交友之道的內涵:朋友之交不在於物理距離,而在於心靈距離;不在於交往時間長短,而在於交往誠實守信;不在於金錢利益,而在於志同道合。

古人的交友之道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照耀著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堅守和昇華。今天的我們千萬不要“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啊!





雲潤春天


古人交朋友講究交心,要和同自己有共同興趣抱負的人一起成為知己,並且能夠做到為知己而死,比如荊軻為太子丹,也有的為知己改變生活,比如俞伯牙摔琴!這是主流,而現實中有多種方面!

1.包容的心態。

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要有包容心態,身邊不可能是完全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對一些問題可以爭論,而不必為了取悅於朋友而表現得特意迎合,一團和氣!這不是真正的朋友,應該算我們口中的狐朋狗友或酒肉朋友,遇到困難時,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甚至於落井下石!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誰都有些小毛病,如果不是一些三觀不正之類的原則性問題,可以忽略不計。

2.無關利益關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的觀點就是君子之間的交往要無關任何利益,不要因為他是某某富二代或官二代而去結交,也不要因為他將來對自己大有裨益而特意籠絡。他們之間的交往是純粹的惺惺相惜,內心坦蕩!比如魯迅先生和瞿秋白一生只憑書信交往,就彼此信任!

3.共同學習進步提高。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朋友是要一起學習提升的,如果沒有朋友的交流和鼓勵,那麼最後只能落得思想狹隘的下場,成為井底之蛙。明末的東林黨為什麼會成為一個讓朝廷都忌憚的名稱,因為這裡的師生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溝通,同時以興天下為己任。他們如果只在自己的小書院裡,應該不會有這樣大的影響力!

總得來說,古人的擇友觀深深影響到我們現代人,我們的氣場吸引的一般都是自己一個層次的人,但是現代人更加功利一些,所以流行一句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真正留到最後的還是那個按古人傳統觀點走出來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