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2020年的清明節註定是一個特殊的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正在被人們淡忘。今天,就藉著這次機會,跟大家分享下關於清明的那些習俗。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清明節習俗很多,全國各地在內容上或細節上有很多差異。不過,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人們一方面感念祖先親人的恩惠,同時以培土、展墓、掛青的形式顯示後代的興旺。


鑑於今年情況較為特殊


建議大家安全祭掃,減少聚集。將著力點放在緬懷逝者、寄託哀思、追憶美德上,從倚重實物實地祭掃轉變到傳承慎終追遠的優秀文化上來,弘揚尊重生命、孝老敬親、厚養禮葬等殯葬新風尚。實行文明祭祀,過綠色環保清明。疫情防控人人有責。自覺遵守疫情防控有關要求,減少人員聚集,防止疫情擴散和反覆。強化個人防護、戴好口罩,配合檢測體溫、實名登記,保持安全距離,減少駐留時間。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傳染風險。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都有放風箏的習慣。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踏青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清明食俗


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節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帶的小吃。青團是用清明節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攪拌進糯米里,做成的一種糰子,因為青團蒸熟後外表呈碧綠色,所以叫青團。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饊子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饊子製作過程也有所差異,更為符合當地人的口味。


3月再見,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識送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