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2020年的清明节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的风俗和习惯正在被人们淡忘。今天,就借着这次机会,跟大家分享下关于清明的那些习俗。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清明节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在内容上或细节上有很多差异。不过,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鉴于今年情况较为特殊


建议大家安全祭扫,减少聚集。将着力点放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上,从倚重实物实地祭扫转变到传承慎终追远的优秀文化上来,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礼葬等殡葬新风尚。实行文明祭祀,过绿色环保清明。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减少人员聚集,防止疫情扩散和反复。强化个人防护、戴好口罩,配合检测体温、实名登记,保持安全距离,减少驻留时间。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染风险。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都有放风筝的习惯。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清明食俗


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乌稔饭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馓子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馓子制作过程也有所差异,更为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3月再见,四月你好!清明小知识送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