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您是怎樣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的?

聿劍培訓師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孔子的《論語》,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理。

其實“溫故而知新”有四種理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第四,是指通過回味歷史,而可以預見,以及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具有的能力。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


蝶戀花0308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本句,把“師”解讀為“老師”的意思,很可能是錯的,而且恐怕是錯了兩千年。


常見譯文:1、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做老師了。

我認為是錯的,原因如下:

1、古文字一般用單字,照上面理解,“可以”就要作為詞組,用來表示“能”。

2、《爾雅》作為最早的字典,對“師”的解釋是“眾也”,眾,多也。而沒有出現“老師”這個解釋和用法。

我的理解:①知,認知,對事物的認識。

②新,更新。

③為,作(某件事),實現。

④師,眾也;眾,多也。

在本句中,師就是指代“知”的更新,即“認識更加深入”。

因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應該是:重溫過去的知識,將認知得以更新,就能實現認知的更加深入。

歡迎關注@雲端一瞥,我們一起談古論今,站在雲端,瞥見歷史璀璨星河中最美的一縷星光。


雲端一瞥


很高興回答您 的問題

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可以稱之為老師的有兩解釋:一是這樣的人才可以之為師;二是自己做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為人師。前者在著重知人,後者強調修己,這兩解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兼備這兩重的意義,可使得更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師”的意義之角度來看,可能還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許來解較為妥適。


嘿詩


溫故知新

我們來看我們的生活,是由過去現在和未來組成的。我們看過去是比較清楚的,看未來也比較明白,最難的是看清楚現在!

理性的說,為了做好現在、迎接好未來,我們有必要反省和總結過去,以期“溫故知新”!

溫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明白,知新不僅僅可以通過溫故得來,也可以通過新的知識和智慧來獲得!

我們既要尊重自己的歷史和過去,總結自己的過去,得出心得體會和人生經驗;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有價值的知識,來不斷提高我自己的修養和認識水平。

“可以為師矣”是不是好為人師了呢?

不是!

我們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認識水平,是為了做好自己!同時,我們也應該推己及人!

怎樣做呢?

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不斷提高自己,讓他人與我們接觸之後,認可我們、尊重我們、願意學習我們!

這樣,我們大家一起進步和提高!

傳統文化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們學習傳統經典可以獲得許多啟發和啟迪。讓我們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做好自己的每一個“今天”,讓過去滋養現在,現在成就未來。


聿劍培訓師


話用現代語言翻譯一下就是:每個人都有它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你能掌握自己的遺忘和複習規律,那麼你掌握的豐富知識,可以跟任何人娓娓道來。

“可以為師矣”不是目的,只是在任何表達的場合下,你可以信手拈來,容易得到信服,表達能力強且有內涵是“溫故而知新”的副產品。

我們經常羨慕那些旁徵博引、學識淵博的人,發出的感慨也是:哇!你怎麼懂這麼多啊!儘管這個人也許並沒有特意而為之,但在我們的心裡,他就是那個閃閃發光的引導者。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呢?推薦大家一本書:《大腦使用指南》,其中指出:涉及到更高級心理功能的工作,比如分析和綜合,需要間隔學習,以鞏固新的神經聯結。否則當時間間隔不充分時,新的學習就會驅逐舊的學習。具體如何操作呢?

“溫固”不是每天把所有掌握的知識都看一遍, 而是先學會對知識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特別重要的,比如最近就要考試的內容,規定自己每天都要複習;不馬上用到的知識,隔三天覆習一次;已經記住了的,每七天覆習一次,以此類推。自制的知識小卡片也非常有用,可視化記憶比重新翻一遍書更方便。比如不容易記住的英文單詞可以隨手貼在冰箱上,特別難懂的公式直接掛在書桌正上方。

電影裡過目不忘的天才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所以各位也不要責怪自己會不遺忘任何東西,你需要做的僅僅是不斷複習,不斷加深記憶印象。

臨門兒半腳


劉敦傑


"溫故而知新"有四解。一為"溫故才知新\

我心你聆



這段話用現代語言翻譯一下就是:每個人都有它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你能掌握自己的遺忘和複習規律,那麼你掌握的豐富知識,可以跟任何人娓娓道來。


“可以為師矣”不是目的,只是在任何表達的場合下,你可以信手拈來,容易得到信服,表達能力強且有內涵是“溫故而知新”的副產品。


我們經常羨慕那些旁徵博引、學識淵博的人,發出的感慨也是:哇!你怎麼懂這麼多啊!儘管這個人也許並沒有特意而為之,但在我們的心裡,他就是那個閃閃發光的引導者。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呢?推薦大家一本書:《大腦使用指南》,其中指出:涉及到更高級心理功能的工作,比如分析和綜合,需要間隔學習,以鞏固新的神經聯結。否則當時間間隔不充分時,新的學習就會驅逐舊的學習。具體如何操作呢?


“溫固”不是每天把所有掌握的知識都看一遍, 而是先學會對知識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特別重要的,比如最近就要考試的內容,規定自己每天都要複習;不馬上用到的知識,隔三天覆習一次;已經記住了的,每七天覆習一次,以此類推。自制的知識小卡片也非常有用,可視化記憶比重新翻一遍書更方便。比如不容易記住的英文單詞可以隨手貼在冰箱上,特別難懂的公式直接掛在書桌正上方。


電影裡過目不忘的天才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所以各位也不要責怪自己會不遺忘任何東西,你需要做的僅僅是不斷複習,不斷加深記憶印象。


臨門兒半腳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引用“溫故而知新”指出,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係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溫故而知新”出自《論語》,原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風水老梁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說的都是過去的事足以作為未來的老師,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能從中獲得“新知”,而新知的獲得大多時候是建立在反覆琢磨的基礎上的。

有位評論家說,少年時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會發笑,中年時讀了會思考,老年時讀了卻想哭。好的書經過反覆閱讀後才會不斷轉化出新東西,意大利詩人但丁每天研究《聖經》;大文豪托爾斯泰把《新約福音》讀了又讀,最後可以長篇背誦下來;馬克·吐溫旅行時必帶一本厚厚的《韋氏大辭典》;白朗寧每天翻閱辭典,從辭典裡面獲得樂趣和啟示……

當然,除了好書,別人的經歷、歷史事件等也都可作為我們的老師。但越是學習借鑑,越是要明確其新發展、新變化,一味地片面模仿學習不僅不可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反而容易導致自身的毀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戰爭中的第一次戰鬥都是獨特的,需要對實際情況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於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把它用於新的情況中。”在戰爭史上,由於照搬前人經驗而喪師敗績的事例不勝枚舉。唐朝房官效法古制,用車戰制敵,被安史叛軍殺得一敗塗地。20世紀30年代的法軍統帥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在法西斯德國的閃擊下,一觸即潰。相反,那些被人稱道的成功戰例,都無不具有驚人的創新之舉。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後來的楚漢相爭。

公元前205年,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了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挺進,準備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叫井陘的山口,井陘口地勢極為狹窄,易守難攻。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餘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餘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當。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跋涉,路途遙遠。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只要您暫時給我3萬人,我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如此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裡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眾多,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聽聞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隨即命令部隊在離井陘30裡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然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命令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接著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餘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餘則指揮趙軍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預先埋伏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卻忽見營中已插遍漢軍旗幟,驚恐之下,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陳餘被殺,趙王也被俘獲。慶祝勝利時,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韓信身經百戰,熟讀兵書,能夠從舊有的知識和經驗中提煉出制勝的關鍵,因此把握了戰機,以新奇之術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也就是說,韓信的背水之戰雖看似出新出奇,但這種新也是由舊知識、舊經驗孕育而來的。溫故知新,這既是智謀者出眾的地方,也是每個人當學習的能力。


東方影月51747391


溫故而知新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掌握傳統文化;二是要有新的眼光和格局。“可以為師”不僅是可以當老師還可以成為大師。象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是這樣學貫中西融匯古今的大師,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煥發了蓬勃的生機。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同樣也是溫故而知新的典範,充分利用他的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表達他的符合現代文明的社會觀政治觀和史觀,使他的作品真正成為雅俗共賞的經典之作而享譽華人世界的。還有詞壇泰斗黃沾方文山都是古為今用的楷模。他們都是文化人學習的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