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近日,《法治內蒙古》雜誌2020年第1期刊登市委政法委“鄂爾多斯市構建新時代牧區社會治理‘新脈絡’”一文,現全文轉載如下。

鄂爾多斯市西部牧區佔全市總面積的72.6%,人口占比為22%。長期以來,鄂爾多斯市把牧區社會治理作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隨著牧區資源開發的加快,草牧場糾紛、牧企矛盾等問題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牧區社會治理也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為此,鄂爾多斯市創造性貫徹“楓橋經驗”,通過推行“1133”治理模式,理出了牧區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脈絡”。

《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2019年,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於新芳在杭錦旗調研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構建一個實戰化綜合服務平臺,打造服務牧區群眾的新樣板

鄂爾多斯市統籌旗和蘇木鎮兩級現有綜治中心職能,構建起集信訪接待、矛盾糾紛調處、網格化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研判指揮和信息化集成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標準化、規範化、實戰化綜合服務平臺。鄂托克前旗將旗級綜治中心與旗大數據中心聯動運行,通過整合區域內的地理信息、網格信息、人員信息數據,構建起包含社會治安、處所聯動、應急處突、民生服務、GPS定位等功能於一體的立體化組織指揮網絡。杭錦旗投資1400萬元建成了現代化綜治中心,形成了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治安突出問題聯治、服務管理聯抓、基層平安聯創、“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問題”的工作格局。烏審旗圖克鎮以進“一家門”辦“百家事”為基本理念,在原綜治中心的基礎上又投資70餘萬元進行改造升級,建成8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平臺。平臺按照“四有”(有專門機構、有專職人員、有固定場所、有規範程序)和“八個一(一套制度、一組臺賬、一部服務電話、一組電腦、一個公示欄、一套辦事流程圖、一本便民服務手冊、一站式服務)”“四室兩中心(書記接待室、矛盾糾紛調處室、心理諮詢室、VR主題室、指揮調度中心及視頻研判中心)”的標準運行,已累計為群眾辦理服務事項8896件,服務群眾34532人次。

《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鄂托克旗木凱淖爾鎮:小雞子孵化出扶貧大產業


建設一套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努力實現牧區治理全覆蓋


堅持把“網格化管理”作為化解牧區社會治理難題的主要抓手,構建一套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牧區社會治理體系。鄂托克前旗將全旗劃分為四級網格,每個網格對應成立網格黨小組和網格管理服務團隊,把人、事、地、物、組織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形成“四級聯動”網格化治理體系。在全區率先實現專職網格員選舉聘用制,每年落實56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保障。同時,推行黨建、綜治、安全、民生等80多項網格事項全科服務和服務事項閉環管理模式,制定了網格員日走訪、周排查、月總結工作制度,針對發現的問題由網格員當天上報解決,嘎查村3天內解決網格員上報事項,鄉鎮5天內解決嘎查村上報事項,旗級7天內解決鄉鎮上報事項。近年來,四級網格員累計在一線化解矛盾糾紛6000餘起、落實便民服務及惠民實事10000多件,將全旗70%的事項都解決在了網格內。鄂托克旗將嘎查村的每個牧業小組劃分為一個網格,網格內年均處理農牧民訴求和矛盾糾紛3000餘件。該旗蘇米圖蘇木連續六年實現轄區無一例重大刑事案件、無一例群體性事件、無一例個人極端事件、無一例進京赴呼上訪事件、無一例毒品案件、無一例邪教案件的“六無”目標。2018年,蘇米圖蘇木被評為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2017年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的烏審旗神水臺村


打造三支基層工作團隊,提升服務牧區群眾的新能力

統籌基層工作力量,把駐村工作隊、人民調解集體和政法工作專業隊伍有機結合起來,根據矛盾糾紛的性質、解決的難易程度和便民服務的要求,團隊之間既分工負責,又有效合作,有力地維護了牧區社會的穩定。

一是打造一支不走的駐村工作團隊。烏審旗結合開展蘇木鎮“去機關化”工作,把開展鄉村社會治理與強化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推出了“3+1”互助共建模式(即每村由3個旗直幫扶部門和1個市直幫扶部門組成聯合駐村工作隊)。工作隊根據包聯村情況和牧區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包案責任和督辦制度結合起來,充當排頭兵、救火員,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了基層。

二是打造一支人民調解團隊。鄂托克前旗在人民調解實踐中探索出了“1433”矛盾化解新模式,將全旗90%以上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鎮村一級,築牢了牧區穩定前沿陣地。在全旗統一成立以“人民調解”為核心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發揮統一受理、示範調處、協調調度的作用。建立旗、鎮、村、企“四級”調解網絡,實現專案專調、多元化解。在旗級層面成立人民調解員協會並組建了草牧場糾紛、婚姻、物業等10個行業調解委員會,鎮級層面選聘了40多名政法機關退休幹部組成專家調解隊,村級層面由474名網格員兼任人民調解員,構建起行業調解委員會專案專調、專家調解團隊巡迴服務、網格員一線調處工作格局。

三是打造一支政法服務團隊。鄂托克旗創建“楓橋式派出所”,開創了“楓橋安睦隆”基層矛盾糾紛化解處置工作法。由蘇木鎮牽頭,以派出所民警為主體,抽調嘎查治保會,嘎查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常年生活在嘎查威望高、人頭熟、品德好、經驗足、進得了門、說得上話、交得了心的黨員、牧民,建設了一支網格化的“楓橋安睦隆”糾紛調解團隊,推動了矛盾糾紛社會化聯勤聯排聯治。近年來,通過“楓橋安睦隆”基層矛盾糾紛化解處置工作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餘起,調處成功率均在95%以上。烏審旗聘請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律師為矛盾糾紛調處法律顧問,為徹底解決矛盾糾紛開出法治良方。

《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烏審旗神水臺村的肉羊養殖

探索“三化”工作模式,推動服務牧區群眾的新樣態

根據牧區社會治理的特點,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出信息化、流動化、集中化工作服務模式,實現了牧區社會治理的高效率、全覆蓋。

一是推動牧區社會治理信息化,提升服務牧民群眾的效率。鄂托克前旗搭建社會治理基礎數據網,全面整合實有人口、房屋、行業場所、矛盾糾紛等9大類基礎信息並錄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礎數據庫,實現了“一網採集、資源共享、聯動處置”。開發出集信息採集、查詢統計、定位導航、網格管理、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綜治”手機APP,逐級錄入網格員信息、管轄網格範圍、全科服務事項等12大類100餘項數據,同步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礎數據庫相鏈接,對辦理和處置事項進行全程跟蹤和記錄。

二是推動牧區綜合服務流動化,實現了服務牧民的全覆蓋。鄂托克旗在每個嘎查村設立法務室,專門聘請精通蒙漢雙語的3名法律顧問,每週安排一天時間巡迴為農牧民提供法律諮詢,進行解釋疏導。全旗每年平均為當地蒙古族牧民群眾提供雙語法律諮詢服務10000餘人次,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建立了基層自治組織和巡迴審判糾紛化解對接平臺,設立了便民服務調解工作點,安排法官定期巡迴審判。2019年依法解決矛盾糾紛720餘起。組建流動警務室,民警在草原上流動巡邏執法,使得預防和打擊更便捷、出警更迅速有效。流動警務室運行以來,民警累計行程180多萬公里,解決群眾求助9000餘起,預約辦證、上門送證約2000餘人次。

《法治內蒙古》雜誌報道鄂爾多斯牧區社會治理工作

▲2019年4月,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於新芳在鄂托克前旗調研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三是推動固定場所集中化服務,不斷打造基層牧民的“百姓之家”。烏審旗圖克鎮在綜治中心窗口服務的基礎上,在嘎查村每月固定一個服務日,變被動式窗口服務變為主動式上門服務。固定服務日由主要領導帶隊,班子成員和信訪、司法、合作醫療等10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嘎查村綜治中心駐點,與老百姓面對面貼心交流。在固定日期間,還為老百姓開展免費理髮、拍攝全家福等服務,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同時,為了有效避免牧民群眾“東跑西跑重複跑,你審我審多頭審,辦來辦去辦不了”的尷尬局面,圖克鎮在政府辦公場所成立了“百姓之家”接待室,由科級幹部輪流值班接訪。“百姓之家”成立以來,共接待1860餘人次430多件具體事項。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通過實施“1133”牧區社會治理模式,實現了牧區社會治理由服務方式從單一向多元化方向轉變,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工作作風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促使黨的執政根基更加牢固、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幸福感更加充溢、共謀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鄂爾多斯市也因此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市”的榮譽稱號,鄂托克前旗還榮獲首批“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地區” “中國法治政府獎”,併入選首屆“楓橋高峰論壇”優秀創新案例,為鞏固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鄂爾多斯防線做出了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