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閒始是閒。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聿劍培訓師


這句話我是這麼理解的:字面意思是人生在世什麼事都等待著,期盼著去滿足自己的心,那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事事都滿足自己呢?在還未老去的時候能得到清閒,才是真正的獲得了清閒。人生在世應該知足常樂,人自自己懂事以來不免有很多的期許和需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慾望就像眾人同行一樣,見到他人揹負著眾多的財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結果最後在路上累死,財物也未能盡用,若能及早明白心靈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心中才會豁達開朗。



小吳練字


我是野山楂7072,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同時也非常感謝提問者提出的問題。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閒始是閒。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人生要滿足,什麼時候才能滿足呢,人還沒老得到的悠閒才是真正的悠閒。

人活著要有一顆知足的心,因為只有知足才能常樂。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習了一篇課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是俄國作家普希金用敘事詩寫成的童話。說得是從前有一個漁夫釣到一條金魚,金魚苦苦的哀求說:"你把我放回大海,我可以滿足你的認何願望。"於是漁夫可憐金魚就把它放回大海了,漁夫的老伴知道了這件事情,要老頭子把家裡的木盆換了,金魚答應了,接著老太婆又要新房子,成為貴婦人,要什麼有什麼,還把老頭趕到馬棚裡幹活。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老太婆又不滿足了,想做海上霸主,讓金魚隨她使喚,這一次,金魚一句話也沒說轉身游到大海里去了,漁夫和老伴又回到了原來的破房子裡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追求好的生活本沒有錯,關鍵要量力而行,過度貪婪的結果必定是一無所獲。

仔細想一想,我們為得一個"欲"字的滿足,追名逐利不止,孰不知,人的生命是有窮盡的,而富足卻是無窮無盡的,追求總有要停下來的時候,即便你不願意,歲月卻饒不過你,終會讓你精疲力竭而放棄所有。

何必等到體力不支時才停下來呢,珍惜於眼前 知足常樂,早點放下為慾望和奢求的生活,這樣才會活出真正的意義


野山楂7072


“人生待足何時,未老得閒始是閒”,初看這一句,是一種豁達:不追尋完全的滿足,也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等到將老而未老,躬耕與南山之下,過著逍遙快活、不用看他人眼色的生活,也就達到了真正的清閒了。

可細思之後,卻又感受到一種令人窒息的寂寥之感。於人世間,我竟然不去追尋我最終的所希望的結果,也就是不“待足”,只像蒲公英一般,落到哪裡便是哪裡,那是何等的空虛啊!等到了那個時候,可就真是“未老得閒始是閒”了,我還沒老,可是我已經失去了追逐夢想的信念,看不見曾想要見識的“詩和遠方”,一心想著“眼前的苟且”,不亦悲呼?

村上春樹提過:“百年之後,置身此處的人們應該從地上蕩然無存,化為塵埃化為灰燼。”如此一想,我不去尋找自己的滿足,難道就真的甘願從未燃燒就變為塵埃?

倘若人人都安於現狀,又何來今天日新月異的發展?何來我們今天的生活?

這一句它包涵了一種豁達,可又何嘗沒有包含那種消極、頹廢的情緒呢?





鳴澗


此句出自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這是一本集前人說話的書,內容涉及修身、養性、立言、立德、為學、致仕、立業、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達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超凡脫俗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r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閒始是閒”的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如果追求的是完全滿足自己的欲求,那麼會得隴望蜀,沒有盡頭之時。如果等年紀已老才想到要放下欲求,去做一些沒有利益卻讓自己心生歡喜的事情,那時已經太遲。適時地放下欲求,放下匆忙的步伐,在身體尚可的時候去悠閒地感受一下生活,這才是真正的閒,這才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r

這句話如今還是很有意義的,現代社會,我們都是社會人,不可能沒有追求,也不可能在沒老之時就早早地賦閒在家,但我們還是可以偶爾放慢腳步,感受一下這個天地人生。



筱君929


明代嘉靖年間朱載堉曾寫過一首《山坡羊·十不足》:“逐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人自懂事以來,便識得世間的種種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為名所牽,為利所擾,不能自撥,難得一見滿足的表情。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滿足呢?在未衰老時能得到閒適的心境,這就是真正的清閒。慾望之於人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力量和信心的源泉。人不能沒有個人慾望,不能沒有追求,但卻不能成為慾望的奴隸,必須有自己的主宰權,必須將慾望限定在一個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層次,這樣才能感到人生旅途的通暢,才能充滿快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寄張八員外》一詩中寫道:“飢止一簞食,渴止一壺漿,出入止一馬,寢興止一床…”,人生在世,不管你擁有多少別墅、美味和寶車,其實你的必要需求很有限——日食不過三餐,夜眠不過七尺,出入不過一車而已。過多的慾望只能是人生的累贊。一些人常常埋怨做人太累,其實是沒能把握好追求、知足、慾望等的尺度,把無止境的擁有作為做人的過程,這負擔實在是太沉太重了。芸芸眾生都在追求物慾的時候,若是能夠及早地明白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也就不會為物慾外境所驅使,心裡安寧了,人生也就清閒自在了。

及時放棄為物慾所驅使的生活就行,何必一定要等到年老時才能悟到這一點呢!


雲古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慾望總是不容易滿足的,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鍋裡的總是有限,這個要的多了,那個就沒有了,索求無度,不免發生爭執,爭奪一起就不免於混亂,混亂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貧困。何苦要爭得頭破血流,才算成功,還不如趁早罷休,且自逍遙

人生要等待滿足的一天,真是遙遙無期,那估計只能“死而後已”。總希望老了退休了就有閒暇時光,老了也就萬事不由人了。在尚未老去之時,能夠忙裡偷閒,有幾分清閒,也就算得上是知足常樂了。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閒始是閒。”慾壑難填,閒暇難得,不懂知止,至死難休。有時候要懂得停下來,稍稍放飛一下自我,不要這麼拼命,拼完了損失的是自己。該知足時且知足,能放手時就放手,得閒空時便瀟灑,何苦人生空回首。

老話說的好:“唯有知足人,鼾鼾直到曉;唯有偷閒人,憨憨直到老。”知足了心就寬了,少一點焦慮,多一點自在,心中無事一身輕,一覺睡到大天明。事總是忙不完的,終日操勞是一生,忙裡偷閒也是一生。偷閒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對生活沒了熱情的人,也就不知道享受生活。蘇軾的《記遊松風亭》寫的極耐人尋味:

餘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勾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人生就像登山,我們總是拼命往上爬,不到山頂,誓不停歇。總以為到了目的地,就可以好好休息了,安心了,享福了,終於不用發愁了!事實往往並不如此:“莫言婚嫁早,婚嫁後,事不少;莫言僧道好,僧道後,心不了。”成家立業有俗世的困擾,即使遁入空門,隱居山林,又如何真能斷絕俗緣,斬斷塵根。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慾望總是不容易滿足的,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鍋裡的總是有限,這個要的多了,那個就沒有了,索求無度,不免發生爭執,爭奪一起就不免於混亂,混亂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貧困。何苦要爭得頭破血流,才算成功,還不如趁早罷休,且自逍遙。

人生要等待滿足的一天,真是遙遙無期,那估計只能“死而後已”。總希望老了退休了就有閒暇時光,老了也就萬事不由人了。在尚未老去之時,能夠忙裡偷閒,有幾分清閒,也就算得上是知足常樂了。

曾國藩曾說:“試觀古今來能勝大任者,雖身極勞,心極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古往今來成大事業者,不論如何繁忙勞累,一定會忙裡偷閒,休養生息,涵養精神。“暇則靜,靜則明自生;休則通,通則靈機常活。”在閒暇中,此心方能平靜,內心平靜,思慮自然通徹明智,隨機應變,不滯於一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才是人生的常態。慾望沒有滿足的一天,生活也沒有無事的日子。追求圓滿,帶來的往往是無盡的痛苦和煎熬。應該向東坡學習,人生何處不可停歇,為何一定要到山頂。何處不樂,何處不足?悟到此理,就像魚兒脫鉤,無限歡欣,何等自在!任他何等處境,行止由心,不亦快哉!





廣東閃耀新星


這兩句話寓意深刻,值得細細品味。我個人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

“人生待足何時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永遠都不會滿足。

所以人必須學會知足,不要被慾望驅使,永遠索求無度,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追逐物質和名利上。要懂得知足常樂,否則的話,陷進慾望的泥潭,永遠都沒有滿足的一天。

“未老得閒始是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都不懂得讓自己擁有閒暇的時光,也不會享受生活。總是讓自己不斷地追逐,不斷地忙碌,像個陀螺一樣轉不停。

總想等到自己年紀大了,退休了再去好好休閒,去享受閒暇的時光。可是之前的歲月裡都虧待了自己,沒有真正抽空去享受生活的閒適和美好。

等真正退休了,人也老了,有些生活或許也享受不了了。

所以說老年的閒暇並非真正的閒暇,而在沒有老的時候學會忙裡偷閒,學會用心去感知生活的美好,才是真正的閒適。

兩句話連一起,其實就是教導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生活。不要被那些身外之物所牽絆,被世俗的名利所誘惑,而失去了寧靜淡泊的心境,成為了慾望的囚徒。

任何事情,過猶不及。所以要學會適可而止,學會中庸之道,在拼搏的時候也要保持淡定的心,再忙碌也別忘記生活的美好。

工作之餘,偷閒喝杯咖啡,看本書,聽首音樂,適度地放鬆自己,讓自己隨時享有一份閒適,一份生活的美好。

只有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會懂得知足常樂,懂得勞逸結合,讓自己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讓我們都做智慧的人吧,給自己創造一個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


夕湄文化


我想這句話傳達給我們更多的是,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一生。我們對物質對精神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先看頭一句,人生待足何時足。要怎樣我們才能滿足呢。這是對物質世界來講。一個人一生擁有的東西。就像是一個慢慢在擴大的圓圈,無論這個圈有多大,終歸是有限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只是在地球上擁有一個小小的圓圈。西方哲學聖人蘇格拉底是這樣闡述這個圓圈的:面對這個世界,我一無所知。這裡要講的是物質是無線的,我們不要被物質束縛住,被它拖拽著前行。但我們真的要一無所有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當然不可能,因為這必是痛苦的。中國有句古話,知足常樂,無欲則剛。你看知足是多麼的重要。我認為,只有你的能力和你的慾望匹配的時候,才是快樂和滿足的。但願每個人多可以找到這個匹配點。

再來看第二句,未老得閒始是閒。這是講人的心境,人的精神高度。從古到近,各家宗教思想,哲學流派,最終強調的都是自己的心境。現實是心靈的映射,平靜的一顆心就是人世間的天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個閒字用的多妙。印度的一句民間諺語這樣說:手在工作,心在神處。凡人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我們應該以此為目標,在遇到事情的,淡定一些,寬容一些,讓自己也更快樂一些。


好奇星達人


有些消極,但是這樣過日子應該很舒服…

我汗,字裡行間滿滿的憧憬、嚮往,看來我本質上就是個不思進取的人…

個人感覺,平時休閒時說下可以,當成人生座右銘就不太合適了…

相比於蘇軾的“自古人生何其樂,偷得浮生半日閒”,境界就是天差地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