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只有清晨七點和深夜,小莉才敢打開窗戶通風。她住在百步亭社區安居苑C區,不久前,這個社區有57個門棟被列為發熱門棟。

「我坐在家裡都害怕。」小莉不敢出門倒垃圾,因為「一旦暴露在外面,就會有危險」。同住百步亭的易先生則最擔心下水道。他用塑料袋裝上水,把下水道口全部矇住。用時才會把袋子揭開,幾秒後又馬上蓋上,「怕空氣中都是病毒。」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安居苑D區的一位退休醫生,家有四口人。每次出門,他都要求家人帶一個酒精噴壺。回家後,先站在門口,從鞋子到衣服噴灑消毒再進門,「連家裡的牆壁都不要摸。」他每天拿著紫外線酒精燈,把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至少消毒一次,連買的蔬菜,也要一瓣一瓣掰開,用酒精燈仔細「掃描」。


但病毒來無影蹤,1月23日,易先生還是發燒了。持續幾日38度,並出現肌無力、失去味覺等症狀。他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又擔心被交叉感染,不敢去醫院檢查,「因為看到(網上說)要排7個小時隊才能拿藥」。躺在床上的易先生加入了「放生群」:每天在微信群裡發幾塊錢紅包,就有身在廣州的陌生人幫忙買活魚去放生。他開始接觸佛教,看視頻,學習人如何面對死亡,「所有靠山都倒了,那佛家可能是一個靠山。」


一個多月前,這個佔地5.5平方公里的超級社區曾憑藉「萬家宴」登上當地報紙封面,兩日後,鍾南山宣佈「人傳人」,半個月後,百步亭多戶出現發熱的消息在網絡瘋傳……但站在風暴眼中,小莉卻覺得整個世界一片寂靜,她常站在窗戶前看,「外面沒有什麼人,連救護車的聲音都沒有。」非常非常安靜。


「百步亭我知道,你們乾得很不錯」


2020年1月18日,一場在農曆小年舉行的「萬|家|宴」,讓百步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據中新網報導,匯聚了4萬多家庭、13986道菜餚。翌日,《楚天都市報》「百步亭四萬餘家庭共吃團年飯」的報紙封面在網絡瘋傳。「萬|家|宴」的現場照片中,戴著紅色袖章的中年女性,正用筷子夾著寫有「走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等標語的菜品,笑容燦爛。那一天,武漢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198例,新增77例。


易先生一家沒有參加,只有母親送了一盤菜到居委會去。「今年沒多大興趣,而且心裡還是有點擔心,當時已經有點消息出來了。」易先生說。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社區一高層建築上寫著「統建百步亭,幸福時代」的標語。


百步亭全稱百步亭花園社區,位於江岸區,公開資料顯示,社區居住和生活人口超過18萬,以中老年人為主。雖大多是老舊小區,但地段優越,鬧中取靜。


國內絕大多數社區遵循著「區-街-社區」的三級行政體制,但百步亭不一樣。據新華社報道,它是中國首個不設街道辦事處的社區,直屬江岸區委領導。這源自房地產開發商、「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茅永紅的決定。


1954年出生的茅永紅,是當地人。據新華社報道,上世紀90年代,茅永紅看到「很多開發商建完房子賣掉後,不參與後期小區管理,業主之間、業主與物業之間矛盾重重」,便決定在百步亭打造「建設、管理、服務」

三位一體的社區建設模式。他自己擔任百步亭社區書記,集政商身份於一體。茅永紅曾是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茅永紅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百步亭社區網的動態每月更新,大多是「困境兒童抗逆力培養項目」、「溫馨苑老人一份善舉情暖40戶家庭」、「百步亭志願者文藝下鄉送黨課」等內容。他們非常喜歡宣傳自己擁有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這看起來效果甚佳。公開資料顯示,百步亭擁有「全國文明社區示範點」、「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等100多項國家級榮譽。


42歲的李女士,住在百步亭悅秀苑小區,2011年曾參加過「萬|家|宴」。那是李女士搬來的第一年,樓上的鄰居大媽是居委會的志願者,孫子和李女士兒子交好。有一天碰見李女士,便說:

「給你個盤子,做個菜來。」初來乍到的李女士不好推辭,便買了一袋滷花生,丟了幾根香菜,撒了點芝麻油端去。


易先生三、四年前也參加過「萬|家|宴」,「外面鑼鼓喧天,有人扭秧歌,還是蠻有年味兒的。」易先生那年在主會場,桌子擺成了一條4、50米的長龍。像易先生家這樣「湊數」的,會帶春捲去。也有居民做菜特別好看,是居委會每年的「特邀嘉賓」,做出的菜被易先生稱為「帶有匠心的藝術品」,「百步亭有十幾萬居民,他就會去發現這種人才。」


讓李女士印象最深的是,百步亭的宴會有一道「層層上報」的機制。那年小年夜早上,李女士把菜端到作為「分會場」的悅秀苑小區活動室去,居委會擺了四五張桌子,「他們把菜挑一挑,好菜送到社區更大的會場去,剩下的我們小區自己吃。」下午宴會開始時,李女士領著2歲的兒子去活動室,一看菜都是涼的,便拉著兒子走了,「吃了要拉肚子啊。 」而易先生參加「萬|家|宴」主要是拍照,結束後,社區會把部分菜送給殘疾人、獨居老人吃。這在易先生看來很聰明——

百步亭社區自己一分錢都不用出。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以前每天下午4點左右,居家辦公的小莉都會聽到物業公司的人拿著大喇叭,在小區裡巡邏,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核心價值觀。在悅秀苑,李女士樓上的阿姨也曾專程敲門,給她一把刻有24字的扇子,囑咐她背。


有次居委會的志願者大媽喊李女士到社區參加活動。李女士到了才知道那天有人來錄製宣傳,她是來當群眾演員的。她一個不會織毛衣的人,被遞了針線。大媽問:「一會兒別人問你織給誰你怎麼說?」李女士想了想:「給貧困家庭?」大媽便說好,「就這麼說!」後來在鏡頭前,當李女士說出這句話後,周圍響起了齊刷刷的掌聲。


但李女士依然對居住在百步亭的生活滿意,尤其是它的基建能力,「只要小區修好了,附近的公路、超市、學校,配套設施很快就能建好。」而小區的治安也不錯,保安每天晚上都會值班巡邏,李女士好幾次把鑰匙忘在門上沒拔,回家後看見它都還在。


這個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也有不少讓李女士感覺有人情味的地方。比如每年臘八節的早上,居委會都在小區門口升起鍋爐,煮「臘八粥」,居民可以捐食材,紅豆、綠豆、糯米全倒進鍋裡,一股熱氣撲來,李女士帶著兒子喝過。春節時,會書法的老人會在居委會門口的空地擺幾張桌子,把寫好的春聯搭在繩子上,晾乾,鄰居想要便去拿。


1月17日是百步亭社區網「社區動態」更新的最後一次,那天是「萬|家|宴」的前一天。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武昌火車站地下停車場內的滯留人員,用方便麵解決午餐。


據《柳葉刀》論文披露,2019年12月1日,武漢首例新冠病例當日發病。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抵達,市衛健委當日通報27例「病毒性肺炎」,「未見明顯人傳人和醫護感染」。1月12日至17日,省召開兩會,市衛健委持續六天通報「無新增確診」。


1月18日,在武漢市漢口中央商務區最高端的一家商場,李女士還在上班。馬上要過年了,逛街的人很多。「剛開始只有一樓奢侈品店的店員可以戴口罩,後來有顧客投訴,我們才戴上口罩。」1月20日,鍾南山通過央視確認新冠病毒「人傳人」。21日,李女士打開手機,各種資訊APP全都炸鍋了,外地的朋友都來詢問她,「我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1月19日,「萬|家|宴」第二天,看到微博討論後,前媒體人小莉便開始把自己和母親隔離在安居苑C區的家中。她聽見救護車開進了小區,樓上的一位老人被抬走了。雖然無法證實這位鄰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小莉還是很擔心。她想起SARS期間香港

「淘大花園事件」。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4月15日,九龍觀塘區的淘大花園共發現321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個案。感染個案明顯集中在E座,佔累積總數41%。根據事後香港衛生署聯合8個政府部門展開的調查,當局相信疾病的傳播主要與房屋結構設計有關,病毒有可能通過排洩物或廢水傳播。


大年三十,李女士久違地下樓買了把青菜,「那時百步亭社區還有不少人沒戴口罩。」過去四年,因為商場工作,她沒在家吃過年夜飯。封城讓她感到興奮,都多少年沒有看過春晚了。那天夜裡,一家三口吃了4、5個菜,有燒魚、臘腸、炒青菜,還有特有的珍珠圓子。


四天後,居家隔離的李女士突然開始發燒,吃不下飯。下午5、6點,丈夫騎著電瓶車送她去百步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驗血。醫生說她是病毒感染,白細胞下降得很厲害,建議她到定點醫院之一的漢口醫院檢查。


但李女士決定留在家裡觀察。2月3日早上,她高燒到39度,背疼得直不起來,喘不上氣。隔著一道房門,她把自己的手機、銀行卡存款和密碼告訴丈夫,說自己還欠別人錢,囑咐丈夫幫她把錢還了。門的那邊,丈夫說,「你別傻了,你不是這個病。」


發熱的不只李女士一人。2月4日,據《網易新聞》報道,百步亭轄區內安居苑A區、B區、C區、D區,百合園小區,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發熱門棟,每個門棟14戶人家。此時距離1月18日的萬家宴,過去了17天。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百步亭一名社區工作人員騎單車去買藥。


2月4日晚,《新京報》記者向百步亭求證,工作人員表示小區內的確出現發熱人員,但「發熱門棟」不意味著有人得新冠肺炎。而當被問及這是否與此前的「萬|家|宴」有關時,對方表示:「不清楚。」他強調,

「社區無確診人員。」亦有專家對《新京報》表示,萬|家|宴於1月18日舉行,至今已經超過2周潛伏期。居民發熱應與宴會無關,不必過於緊張。


恐懼依舊在社區蔓延。當晚9點,小莉摘下隱形、戴上框架眼鏡和口罩,出門核實網傳中顯示的安居苑C區發熱門棟。「我當時就覺得,至少這件事是我可以做的。如果我不幫忙,我可能也會因此而掛掉。」在剛剛播出的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中,主持人白巖松表示「武漢的病死率高於全國」。當晚深夜11點,她發朋友圈說「有時候,當這個雷劈到你頭上,你才知道,哦,是這個樣子的。」


「好像春天已經來了,但回到家中,就要面對具體的災難」


2月4日凌晨2點,高燒持續數日不退的李女士,和丈夫騎著電瓶車去往漢口醫院。


門口的保安沒說話,用手給她指了指方向。一進門診大樓,白燈刺眼明亮,搶救室門口擺放著三四張臨時病床,大廳椅子上躺的也是人,地上是丟棄的口罩、防護服等垃圾。「我出門前吃了一顆芬必得,當時嚇得一身汗,直接就退燒了,人都嚇傻了。」李女士最難忘記的是聲音——一種肺部到氣管被堵住後呼吸不上來的沉重喘息聲,混雜著呼吸機等各種醫療器材運作的「滴滴」聲。病床上,一位婦女在給呻吟的病人推背。有一位老人張嘴躺在椅子上,身邊沒有任何醫療設備,「如果不喊出來,他會死亡的那種感覺。」醫護人員給他拿了靠枕,說「安靜一點」。李女士後背溼透了,汗水順著頭髮滴到眼角。


凌晨4點寒意刺骨,回家的路上,丈夫在李女士身後跟著電瓶車,兩人隔了四五米。她對丈夫說,「你別靠近我。」


到二樓拍完肺部CT後,報告顯示「肺部呈陰影面積,出現毛玻璃樣」等內容,李女士看不懂,只記得一句話:「病毒性肺炎?請複查。」她進急診室把報告給醫生,醫生不看片子,只看報告,眼皮都不抬地說了一句,「家裡有什麼藥啊?」李女士問自己是否是新冠肺炎,醫生說,「多半是。」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平日裡那個無所不在的居委會消失了。2月4日早上8點,李女士和家人開始不斷給安居苑居委會打電話。根據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第7號通告」確立的「分級分類就醫」原則,李女士需要先在社區做兩次核酸測試,結果呈陽性才能由社區安排住院。但她得到的回覆始終是——「需要排隊」。據《新京報》2月5日報導,百步亭悅秀苑居委會曾表示,對於發熱居民,每個小區居委會每天平均只有一個檢測核酸名額。


「那我不能自己等死啊。」李女士開始在自媒體文章中尋找自救的辦法。一位感染新冠肺炎後痊癒的醫生,分享了自己的診療方案。李女士參照了他的方法。為了退燒,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每天喝15斤熱水。要接水時,她把門開出一個門縫,把老式熱水壺放出去,讓丈夫來倒水,「我讓他不要摸我的開水瓶」

。上廁所時,她出房門便把衣領立起來,捂上嘴。如廁後,再用酒精把洗手間噴灑一遍。她把吃飯用的一次性碗筷都系在一個袋子裡,晚上連睡覺都不關窗。


《三聯生活週刊》的一位記者曾於2月4日在悅秀苑小區見到李女士的丈夫。那天陽光明媚,小區裡乾淨整潔,綠梅開了。李女士丈夫說:「疾病不像地震、海嘯那樣的山崩地裂,疾病是看不見的。你看這裡生機勃勃,好像春天已經來了。但是回到家中,就要面對具體的災難。


「誰會願意承認自己去過萬家宴?」


2月4日,易先生加入到社區「居民自救」的隊伍中。他一直沒去醫院看病,居家幾日後便退燒了。


公佈「發熱門棟」之後,大量百步亭社區的居民開始投訴社區不作為,建立起一個個「疫情防控」微信群


易先生是某事業單位的員工,「以前就見不得不公正的事。」他每天只睡3、4個小時,瘋狂向社區、物業、區防疫局打電話,「我們主要有三大訴求,公佈確診病例、排查疑似病例、及時徹底消毒。」


易先生說,他們投訴社區、物業沒消毒後,往往會被告知已消毒,「他們說用的是無味的消毒劑。」「他們在門棟口貼上消毒告示,每天有人簽字,但我從來沒有聞到過消毒水的味道。」小莉說。


「小區的物業,不會在喇叭裡讓居民注意防護。」


幾天前,易先生向微信公眾號

「市長專線」投訴社區未消毒。2月21日,得到回覆說,「已交由社區處理。」他覺得在未被監督的情況下,社區一定會回覆已經督促完成。當天下午,易先生從「安居苑疫情防控群」裡退了出來, 「我覺得我做不了什麼,很辛苦,很無奈。」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百步亭悅秀苑小區,一位快遞員把包裹放在門口後鑽出路障。


小莉想到了小區裡的大喇叭——從疫情開始後,它便再也沒有響起。「這個社區正如它所宣傳的那樣,擁有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而一旦涉及到生死攸關的事情,就不要指望它為你做什麼。很多事情,會讓你對這個社區感到心寒。


在易先生看來,是百步亭「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建設模式,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王國」,「我們國家和中央的政策都太好了,但百步亭沒有設立街道辦事處,好像是在編制之外。」2月23日,易先生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新任市委書記王忠林的照片,「今年誰都不粉,就粉你!」據《長江日報》報導,2月18日下午,王忠林曾暗訪百步亭社區,詢問是否有確診者未被收治。


但在實施「分級分類就醫」原則後,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熱病人的收治送醫、疑似病患排查等大量工作都集中在社區。一位社區居委會主任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

「居民把我們當救命稻草。」2月12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百步亭社區某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也表示,「有太多想崩潰的瞬間。」


曾一度風光的百步亭,已跌入歧視鏈的底端,「萬|家|宴」——成為社區居民身上一個帶有恥感的標記。易先生常遇到快遞員拒絕配送,「說你們那裡是重災區。」無奈之下,他只能每次多花20塊錢,在美團上下單「跑腿」,另外請人幫拿。在社區的微信群裡,一位住戶講起一個笑話:「朋友跟我說,你是住百步亭的,以後不要來往。」安居苑一位居民說他最近想搬去黃陂區的盤龍城住,「聽說是百步亭的,直接被人拒絕了。」


在百步亭一個小區,曾有記者在單元樓下挨個按響電鈴,詢問居民家中是否有發熱患者,許多人回答:「我不知道,但如果你問到了,請你告訴我。」

2月中旬,當被問到是否有認識的人曾參加過萬|家|宴,電話那頭的李女士忽然抬高了音調,聲音有些尖利,「我不認識,但是你現在去問,人家也不會說!誰會願意承認自己去過萬|家|宴?


「萬|家|宴」落幕,百步亭發燒

武漢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士騎著單車在長江大橋上。



尾聲


2月17日,在對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的政策下,開展集中拉網式大排查,「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2月19日,李女士住進市泰康同濟醫院。3天后,記者打通了她的電話,李女士的病情已經減輕。她和同床的病人說,「很想出門走一走。」她有時會懷念從前車水馬龍的武|漢,想起堵車、站滿人的公交車,會覺得幸福。


「現在已經是春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