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魏延與姜維鎮守漢中的策略有何不同?

愛旅剪影


我字挺多的,看我吧~其實魏延和姜維的策略表面上大不相同,但還是共同點的,都是時局所致,包括姜維短時間內丟掉漢中,也是時局所迫。

到了三國後期,蜀國經過一系列的事件之後開始逐漸沒落,於是漢中就作為了蜀國的軍事要地,如果奪取漢中則可直驅蜀國成都大本營,而漢中則是靠著優秀的地形優勢將魏軍多年抵擋在關外。

漢中作為蜀國最重要的一個關口,在守將的選擇上自然不容輕視,鎮守漢中的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名將,就如魏延、王平、姜維等人,這些人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但是為何魏延可以守漢中十多年之久,而姜維則是短短几年內就丟掉漢中?

魏延的防守策略

魏延深知漢中的重要性,所以選擇強守漢中,就是在漢中各個險要的關口都布上重兵把守,這就讓蜀魏兩軍之間的交戰變成了消耗戰,魏軍一旦攻打漢中則需要穿過層層障礙,而魏延也可以趁早去成都調取兵馬,所以魏延在世時期漢中一直屬於蜀國要地不曾被攻破。

魏延之後的守將王平,在駐守漢中之後並沒有對魏延的策略進行改動,依舊是延續曾經的戰略,死守漢中。當時的魏國大將軍曹爽就曾多次攻打漢中,但是最終都被漢中鐵桶般的防禦所逼退回朝。

姜維的防守策略

較之魏延的防守策略,姜維的策略就要更加大膽一些,就是撤掉漢中的所有防禦,讓魏軍順利的通過漢中,接著在漢城和樂城部下重兵把守,雖然此舉非常的危險,因為一旦不慎就有可能被魏軍直取成都,但是因為姜維的運籌帷幄,熟練的運用游擊戰術,將進入國門的魏軍一一消滅。

但是也正是因為姜維的這種策略導致鄧艾和鍾會進攻蜀國之時,作為天險的漢中僅僅堅持幾個月的時間就被攻破,雖然姜維最終有效的抵擋了兩人的進攻,但是因為魏軍進入漢中之後已經無限逼近於成都,所以鄧艾在偷渡陰平之後一路毫無障礙的攻下了成都,姜維被迫而降。

姜維的策略是錯誤的嗎?不,這只是表面現象,實則改變策略也是姜維的無奈之舉。

先看魏延的防守條件,其實按理說魏延加入劉備軍中和防守漢中之時正是蜀國的強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內蜀國擁有大量的兵馬所以可以在漢中的各個關口都設下重兵,從而有效的阻擋魏軍的進攻。

這一點從當初諸葛亮初次北伐就可以看出,劉禪發佈詔書讓諸葛亮率領二十萬人馬進行北伐,要知道北伐只是出征,蜀國內部肯定會再留下大量兵馬防守國都,由此可見當時蜀國的強大。

接著看姜維,姜維防守漢中之時蜀國經過多次北伐已經出現兵力不足的現象,而如果此時再按照魏延所實施的策略進行防守漢中,其結果或許可以有效的抵擋魏軍,但是損失最大的一定是蜀國,因為蜀國已經耗不起了。

所以姜維採取放棄漢中這個大膽的策略也是情有可原,雖然放棄了天險,但是游擊戰術可以讓蜀軍的傷亡損失降低到最小從而保存實力,事實證明,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那麼姜維這道防線必然不會在這麼短的時候內被攻破。

蜀國在滅亡之時兵力有多少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有僅僅十萬多人,這還不如諸葛亮初次北伐帶的兵多,而姜維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效的抵抗魏軍可見這種策略非同一般,只是時運不濟,蜀國內政腐敗再加上種種事務導致蜀國滅亡已經定局。

結語

魏延和姜維兩人防守漢中的策略看似大有不同,一個是死守,一個是靈活作戰,但其實性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根據蜀國的國力進行排兵佈陣,並且都有效的抵擋住了魏軍的進攻,但就算如此蜀國還是滅亡了,只能說明蜀國的滅亡是必然。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支持,謝謝。


文青聊史


劉備佔據益州的時候,劉備的宿敵曹操,與此同時擊敗以馬超、韓遂為首的關中聯軍,進而攻佔張魯佔據的漢中之地。

漢中與蜀中相接,曹操進軍漢中給剛剛易主的蜀中劉備帶去不小的壓力,因此劉備帶領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將領與曹操帶領的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將領,在為爭奪漢中發生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



最終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漢中王,要想穩守蜀地,必須北據漢中,東守江陵。若漢中歸曹魏,雙方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曹魏。因此對於對於戰略要地漢中,自然需要信任過並且有能力的大將,這時候關羽在為劉備鎮守荊州,因此對於留守漢中的大將,呼聲最高的是張飛,但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



不管劉備出於哪方面的目的考慮,魏延對於鎮守漢中十五年的工作還是做得還不錯的。魏延的“錯守諸圍”積極防禦戰略,使漢中的防務固若金湯,魏延因為種種原因被殺,鎮守漢中的人經歷吳懿與王平兩人,但守衛漢中的辦法依然是採用魏延當時所採用的辦法,也成功抵禦了魏國幾次的攻擊。



魏滅蜀之戰,漢中失守, 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主要原因當然是劉後主的無能,但與姜維脫不了干係的。



姜維主持蜀國軍事大權之後,姜維他認為 “錯守諸圍”,據敵於外,這個方法雖然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時間一長,敵軍疲弊,等敵人撤退時,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這個戰略構思固然巧妙,但是司馬昭偏偏抓住了機會,分三路進攻蜀國,使蜀國主力無法救漢中;同時由於漢中的空虛,用優勢兵力趁虛佔據漢中,因為蜀軍兵力不足,無法固守關隘,不但打游擊無法實現,反而使魏軍輕鬆的進入漢中腹地。



當初劉備取漢中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諸葛亮、姜維在此慘淡經營幾十年,竟然被魏國 用了極短的時間的就拿下漢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漢中部隊不在外圍抵抗,全線退縮也可以看作是在執行姜維的計劃。這樣,魏軍鍾會主力與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鄧艾則抵達了陰平路口。



漢中失守,姜維在沓中戰敗 ,退守劍閣,面對偷渡陰平,精疲力竭,腹中無食的鄧艾幾千人馬,蜀軍涪城守將馬邈選擇投降,鄧艾能兵不血刃的佔領涪城,得已休養,之後在諸葛瞻父子戰死之後,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後主投降蜀漢滅亡。


父母年代記憶


二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魏延鎮守漢中,採取的是分兵固守險要關口的策略,禦敵於國門之外。而姜維則改為“斂兵聚谷之法”,即依靠重要關隘困住來犯敵軍,再集中優勢兵力個個擊破。

姜維推行以上策略也實屬無奈。蜀漢早期,兵力至少在二十萬以上,而到了後期,兵員大幅縮減,已經不足以支撐整體的防禦計劃。有鑑於此,姜維才只能出此下策。

------------------------------------------------------------


觀雪一壺酒


魏延守漢中的策略被稱為“錯守諸圍”策略, 目的是嚴防死守,阻擊退敵。姜維的防守策略被稱為“聚兵斂谷”,目的是防守的同時可以消耗殲滅敵人。把敵人引入伏擊圈,消耗敵人,然後再敵人疲憊時用有效兵力全力出擊,殲滅敵人。

公元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認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從此魏延守了10年漢中。他採用防守策略,實行重兵層層據險防禦,就是所謂“錯守諸圍”的策略。在漢中城外設置外圍防禦利用漢中複雜多山的有利地形,在每一個險要關口都安排人利用地形進行防守,敵人能進兵的關隘駐重兵,其餘兵馬留守漢中城內。分兵固守,又互相關聯,互為犄角之勢,任何一道防線受到攻擊,都會得幫助,從背後打擊敵人,形成一道屏障,固若金湯,魏軍攻打數次都是無功而返。

姜維是後到蜀營的,被諸葛亮器重,把畢生所學傳授給他,而且姜維文武兼備,但有些生不逢時,他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影響力,劉禪對他還愛搭不理,只顧跟著黃皓玩樂,黃皓干涉朝政,姜維行使權利總是在關鍵時候受阻,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最終被魏軍攻破漢中導致蜀國滅亡,姜維最後戰死。有人說漢中被破,是因為姜維改變了魏延守漢中的方法,其實不然,此一時彼一時,姜維防守漢中時整個蜀國內的情況和魏國情況都變了。

段谷之戰,姜維被胡濟放了鴿子,二人約好各自帶兵在上邽會合,結果胡濟沒來,姜維遭到鄧艾絕對優勢兵力的圍困,裡無糧臺,外無救兵,雖奮勇殺出重圍,卻也損失慘重。鑑於野戰兵少而導致段谷之敗,為了集中優勢軍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與其死守,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打亂敵軍的補給線,這樣敵軍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憊時,諸城守軍和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

在當時的情況下,姜維的防禦措施沒錯,不但能拒敵,還能有效殲滅敵人。但可惜姜維獨木難支,在內又受到黃皓的迫害,很多戰略意圖不能實施,顯得捉襟見肘。在魏軍打來的時候,劉禪胡亂安排用人不當,加上守漢城的蔣舒獻城,引魏軍進去,最後在沒分勝負的時候劉禪在奸臣的勸說下下令投降,在劉禪下令投降的時候,蜀國城內重點關隘還在蜀軍手中,而且姜維的“聚兵斂谷”的策略基本還在按步驟實施,結果劉禪的一句話蜀國滅亡。

相比較,魏延的策略在防守上比較穩妥,也適合當時蜀國的國情。姜維的策略不但可以防守還能有效殲滅敵人,也是符合當時的環境。不能說誰高誰低,如果非要做個比較,個人覺得姜維的策略要高些,雖然敗了,但不代表策略錯誤,按照魏延守的方法,如果有人獻城,同樣會遭到重創,結局差不多。如果魏延時按照姜維的方法守城,魏軍的幾次進攻可能會有來無回,悉數被殲滅,諸葛亮北伐時也相對會容易些。


水瓶座58139384382


漢中這一防線,極大的阻擋了曹魏前進之路,再加上魏延的嚴格把守,令曹魏感覺非常害怕。所以也能夠看到,魏延將劉備託付給自己的重任,是看得比較重的。

直到最後魏延不幸去世,接管鎮守的重任,便交給了姜維。被魏延一直精心防守的漢中,在四十年風雲中都表現出它的經久不衰。

然而姜維剛剛接管時間只有30天,便被他人給奪走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每個人參與鎮守時,策略是各不相同的。姜維接管時,蜀漢環境已經得到了巨大改變,當時劉備已經辭世,小兒劉憚繼位以後,雖然劉備將劉憚交給諸葛亮來看管,但後來諸葛亮也不幸離世了。

姜維身為蜀漢大將軍,手中擁有較高權利,在他接任漢中以後,將魏延大將軍之前參與鎮守的方法完全不管不顧。

在他看來魏將軍鎮守策略會是行不通的。看上去好像能夠將對手給予控制住,實際上保護好漢中不被對方侵略是行不通的。通過姜維觀察,看上去會非常不利於蜀漢突發情況後的快速攻擊。

更別提將對手給殲滅了,所以姜維上位以後,便將魏大將軍之前安排的,專門負責不同關卡的士兵,全部給予撤回,並且讓他們向中間兩座城市行進。位於城中也只是安排所剩無幾的偵察兵看護。一旦曹魏大軍發起進攻,就讓他們進入漢中內部,準備來個一鍋端。

擁有這一想法,聽上去會讓人感覺到方法不錯,然而姜維對蜀漢作戰實力高估了,不受外圍保護的漢中,猶如空殼一般,曹魏大將看到大勢已去後,便順利踏入城中,曹軍人馬大批大批的湧入城內,蜀軍頓時驚慌失措。魏軍毫不費力的將漢中給拿下,被鎮守長達40幾年的漢中,就這麼丟失了。

姜維提出的策略並不是行不通,但是通過深思熟慮以後,是需要付出較高實力才能實現。所以大家對姜維的策略並不認可,都稱他是最為愚蠢的將士。

魏延進行漢中防守時,顯示出他的組織多謀,他在當時採取了一個比較有利的策略,首先將曹魏大軍堵在城門之外,同時還在外圍處建造了更多高牆來防止敵人踏入。

諸葛亮進入南征凱旋而歸以後,藉此勝利之勢,魏延又新建了兩座城市。這兩座城市內,也準備更多數量的物資,以及前方參戰時的重要用品,對漢中更好的防守,做足堅強的後盾。在魏延鎮守期間,一直都在使用這一策略進行延續。

之後諸葛亮離世以後,王平再次繼承諸葛亮謀士之位,再次通過魏延這一策略,也取得了作戰勝利。將城池防守的很牢固,通過此次戰役的開啟,不但讓曹軍受到重挫,還讓漢中再次持續鎮守時長,達到20年左右。通過過上述兩位大將軍的謀略,便可以看出,不同的策略導致產出結果各不相同。

勝利與失敗只在一念之間,就算時至今日,也會讓我們看到,只要做事時,能夠找到好的方法,就會讓你節省大半時間。如果一味的錯下去,則會呈現一步錯,百步錯的局面。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應該通過認真分析,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道中道道史道文


問題:蜀漢大將魏延與姜維守漢中的策略有何不同?

回答: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了四川北部的屏障漢中。當時需要一員大將鎮守。眾人都認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張飛也以此自詡。

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名聲不顯的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

眾人皆是不解。於是劉備藉著宴會群臣的機會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魏延答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魏延駐守漢中十五年,漢中防線固若金湯。他採取的防禦方法就是“錯守諸圍之法”。

魏延利用漢中周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易守難攻有利地形,將所部蜀軍分為幾部,佈置在出入漢中的各個險要關口駱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自己帶一部分精銳留守漢中。魏延是將防線佈置在漢中周圍,分兵固守要道,且互為犄角。自己則率領精兵為機動,如果魏軍偏師進犯,就消滅他。如果魏國主力進攻,自己堅守要隘,等待蜀軍主力來援。

這是一個典型的防守反擊的策略。先將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堅守陣地。然後再尋找機會反擊。後來王平守漢中時,沿襲了魏延的策略,固守待援。打退了曹真大軍的進攻。

諸葛亮,魏延死後,姜維鎮守漢中。他調整了防守部署,採用的戰略是“斂兵聚谷之法”。

與魏延相比,姜維野心更大。他認為魏延的戰術過於保守,雖可禦敵於漢中之外,保漢中不失,但不利於蜀軍出擊,更無法消滅來犯之敵。於是,他將魏延部署在各關口的軍隊撤回來,集中主力在漢城和樂城兩處,外圍只留少部分偵探。一旦魏軍來犯,就放開各條要隘,將魏軍引入漢中的堅城之下,堅守城池的同時另派精兵從小路潛行,重新封鎖各個入川要隘,斷其糧草。最後再將敵軍聚而殲之。

兩者相比姜維的策略更有靈活性。採用了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的打法。

這兩種主張都是基於漢中地區的險要地形做出的判斷,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對於當時的國情,雙方的實力對比和自己手上的兵力所做出的判斷。

孫子兵法在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蜀漢後期,國力衰減,人才凋零。當魏國傾國來攻時,斂兵聚谷之法能否奏效殲滅敵軍就很難說了。姜維所部兵力不足是最大的弱點

首先,放開大路,請君入甕。關鍵要看你的甕底是否堅固,能否堅持到奇兵重新封鎖各個要隘,切斷敵軍糧草後勤。再聚而殲滅。

實際情況與姜維預料相反,魏軍來犯時,鍾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漢城和樂城。兩城守軍本來就不是很多,加上守將蔣舒投降,魏軍輕易地就衝破了甕底,最終導致漢中失守。

其次,作為奇兵的姜維部在沓中被鄧艾軍攔住交戰。始終沒有做為奇兵出現。等到擺脫鄧艾時,漢中已然失守。姜維只能退守劍閣。

蜀國腐敗的朝政也是姜維戰略失敗的原因之一。

姜維本來駐守漢中,朝中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為了自保,率領本部人馬在沓中種麥。帶走了漢中本就不多的人馬。

當魏國準備大舉進攻時,姜維就上表蜀漢朝廷,請求增派主力馳援漢中防患於未然。劉禪聽信黃皓所言,遲遲沒有動靜。等魏軍五路伐蜀大舉入侵,劉禪才派出廖化、張翼等部援軍。結果援軍還沒趕到,魏國大軍就已經攻下漢中。

所以,漢中的失守,原因是多方面的,姜維開始的想法並無不對之處。但是作為蜀漢的高級將領,著眼點不能侷限於如何殲滅敵軍。而是要根據敵我雙方的國力,政治,軍備等各個方面來權衡那種戰略適合當前情況,守住漢中。所謂“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改為錯守諸圍之法或許還能為蜀漢政權贏來守住漢中的最後一絲機會。


斜陽幾度


魏延和姜維都是蜀漢的重要將領,魏延曾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達十五年。姜維則是蜀漢後期的全軍統帥,兩人在任時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漢中進行了戰略部署,兩人策略的不同在於:魏延是保守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戰略,姜維的想法則是大膽的想誘敵深入。

在劉備攻取漢中後就破格提拔了魏延為漢中太守,當時魏延就向劉備保證:“若曹操親率主力前來,臣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派手下將領率兵前來,臣請為大王吞之。”魏延到任後便在陽平關外的險要地區設置了許多據點用來鞏固陽平關外圍,這樣依靠陽平關的險要,就可以將來犯的魏軍徹底擋在國門之外,來保證漢中以內民生不被幹擾。而魏延死後十年蜀將王平便憑藉魏延部署的防禦工事,僅用了不足三萬兵馬,便使得曹爽十萬伐蜀大軍鎩羽而歸。

而姜維在費禕死後成為了蜀漢軍事最高統帥,可能正因為王平利用魏延的防禦工事輕鬆擊退了曹爽,讓姜維覺得魏軍不足為慮,並且姜維覺得這樣的部署雖然穩妥,但卻無法取得大的戰果,所以姜維為了在魏軍來犯時可以獲得更大的勝利,開始改變漢中的防禦部署。

姜維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部署,放棄了陽平關而退守漢、樂兩座城池,讓其他據點仍然堅守,這樣如果敵軍來時由於戰線過長糧草補給就會變得困難,到時再派軍隊遊擊騷擾敵軍補給線,這樣敵軍便不會長久,等到敵軍撤退各據點就可以一起出擊來圍殲敵軍了。

可惜令姜維沒有想到的是,真正魏軍來犯時蜀漢內部已經出現矛盾,再也無法做到眾志成城,而魏軍的強大也超出了姜維想象,在放魏軍過陽平關後局勢已經無法控制,最終因為姜維大膽的戰略部署讓鄧艾得以巧渡陰平滅亡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