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小葫蘆“烙出”幸福生活

寧陵:小葫蘆“烙出”幸福生活

寧陵:小葫蘆“烙出”幸福生活
寧陵:小葫蘆“烙出”幸福生活

寧陵:小葫蘆“烙出”幸福生活

□商丘觀察記者王平劉夢珂本報通訊員宋濤

“我拿著這個烙有八仙賜福圖的葫蘆,愛不釋手。”10月13日,說起與葫蘆的緣分,寧陵縣趙村鄉翟樓村村民翟志偉便打開了話匣子。

2016年3月,在朋友家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葫蘆烙畫。“如果在工藝葫蘆上做做文章,一定可以闖出一片天”,從那以後,這個念頭在他心中生生不息地燃燒起來。

葫蘆烙畫就像是一束光,將這個半輩子與莊稼地打交道的農民沉睡了30多年的藝術夢點燃了。

1

摟著葫蘆睡

回到家後的翟志偉“著了魔”似的買葫蘆,不眠不休地鑽研葫蘆烙畫技術。

本地葫蘆繪畫還行,但烙畫不行,葫蘆皮太薄,一烙就破。技術是他創業需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關。

為了學習技術,他沒少吃苦頭。2016年冬天,翟志偉帶著家人先後三次來到中國葫蘆文化之鄉——山東聊城拜師學藝。

在葫蘆上作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藝術保守,往往對來者是隻看不教。“非遺技術傳內不傳外”,首次拜訪時,葫蘆烙畫大師郝洪然的一句話讓一腔熱血的翟志偉吃了閉門羹。

就這樣放棄嗎?顯然不是翟志偉的風格。“我這個人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對於認準的事情就是一根筋。”

2016年春節,翟志偉一行五人第三次來到聊城。當時,村子裡沒有住的地方,一家人就在大冬天裡打地鋪;沒有吃飯的地方,夫妻倆就踏著冰雪,自己買菜做飯。

“那麼冷的天,我也心疼老婆孩子。”回想起這件事情時,翟志偉充滿了歉疚。但是,他說,“想學別人不願意教的東西,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把別人的不願意變為願意。”

終於,翟志偉痴迷葫蘆烙畫的真情,化解了這冬日裡的寒冷,成功打破了非遺傳承上不成文的規矩,郝洪然答應讓翟志偉帶領8個人前來學習技術一個月。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葫蘆烙畫技法是用功夫磨鍊出的,所謂功夫就是時間。他用時間磨鍊出來的巧手,製作出一件件具有震撼力的精品佳作。

孩子們經常調侃翟志偉是“雙十二”,最長連續作畫12個小時;每天晚上與葫蘆待到12點鐘。妻子王海霞又氣又心疼地說道:“每天晚上他幾乎都是摟著葫蘆睡。”

宁陵:小葫芦“烙出”幸福生活

寧陵縣趙村鄉翟樓村村民翟志偉(中)另闢行徑,葫蘆烙畫開啟致富路。

呂忠箱攝

2

獨闢致富路

練習烙畫需要很多葫蘆,購買別人的成本又太高,於是,翟志偉有了新想法:“不僅要學習葫蘆烙畫,還要種植葫蘆,打造葫蘆文化大觀園。”這在追求平淡生活的妻子王海霞看來“丈夫不是瘋了就是傻了”。當時,不僅妻子不支持,周圍的村民也嘲笑他異想天開。

翟志偉深知在農村、在基層搞藝術做文化,勢必如履薄冰。但他相信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和鼓勵農村人自主創業背景下,自己選擇的種植、加工、文化“三產合一”的葫蘆大觀園項目一定能成功。

由於頭一年技術、市場各方面都不成熟,大觀園一直沒有創收,起初的五個股東也陸陸續續走了三個,這對於資金本就不寬裕的翟志偉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因為缺錢我還偷偷在被窩裡抹過眼淚。”現在回想起創業初期的艱辛,這個40歲的大男人竟面露羞赧之色。

但他並沒有氣餒,缺錢想辦法籌錢;別人不理解就做出成績來讓大家相信。

“之所以不走,我就是看中了他這個人和他身上這股傻勁。”股東之一翟方超說。

守得雲開見月明。自從2017年夏天在朋友圈接了第一單訂購烙畫葫蘆的生意後,翟志偉的葫蘆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2017年銷售額70多萬元,2018年達100多萬元……葫蘆大觀園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日益顯現。

給貧困戶免費發葫蘆苗、開展技術培訓、帶動就業……隨著產業的擴大,翟志偉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們要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宁陵:小葫芦“烙出”幸福生活

主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商丘記者站

一點資訊號:河南日報商丘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