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以節氣命名的傳統節日,具有歷史、自然、人文等多重文化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與情感。清明時節,大地逢春,花紅柳綠,吐故納新,在一片生機勃勃之中,我們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裡的第一個節日——清明節。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明節及其歷史文化。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一、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起源較早,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時期,古代王侯將相有“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爭相模仿,在清明之際祭祖掃墓,歷代沿襲,逐漸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周禮春官冢人》記載:“凡墓祭,為屍。”這裡的“屍”就是指神主,可見早在西周時已有祭墓的習俗。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論語》

孔子把祭祀和軍事看作國家的兩件大事。清明節的源頭就是祭祀祖先,傳至今日,掃墓祭祀也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主題,不過當時還沒有“清明節”的概念。


清明最初是一種節氣。

漢代時期,我國結束了早期社會的“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的情形,形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二十四節氣和太初曆。二十四節氣決定了清明節的確立,漢武帝時,司馬遷等人制定了《太初曆》,更精確地反應一年地球運行的週期。從此,中國的歷法兩千多年再無大的變化,這對於清明節的具體日期確定在公曆每年四月五日前後,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時清明還只是體現物候的節氣,古書《歲時百問》中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情節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古語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說法,亦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二為一。清明節的一些習俗來源於寒食節一直以來是不爭的事實。清明節和寒食節有著密切的關係,清明節的前一日為寒食節,這一天禁火、吃寒食。由於兩個節日非常接近,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風俗習慣交相融合,兩個節日逐漸合二為一了。關於寒食和清明,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介子推歷經重重磨難,幫助逃亡在外的晉文公成功復國。晉文公得到政權後論功行賞,卻獨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了綿山。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後來晉文公晉文公經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心中有愧,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堅決不肯接受,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結果他與母親雙雙死在一棵柳樹之下,而且留下了一封血書。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晉文公見燒死了介子推,痛心不已,就把介之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把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家家禁火、只吃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第二年寒食過後,晉文公到綿山祭奠介子推,看到那棵燒焦的柳樹發出了新芽,就給這顆柳樹賜名清明柳,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二、清明節的習俗


祭祖掃墓。清明節前後,人們會祭奠先祖,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庭的尊崇,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責任的認同,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插柳。“插遍門前楊柳,又是清明時候”, 《歲時雜記》雲:“今人寒食節,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之間尤盛,無一家不插者。”關於清明節插柳習俗的來歷,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因為堅守其志而被火困於山中,最後抱柳樹而燒死。晉文公追悔莫及,將那棵柳樹賜名“清明柳”作為紀念,並折柳條帶回插在門前為介子推招魂。後來民間百姓也遍插柳條或將柳條用作清明食品中,以示對介子推的欽佩和忠孝品格的敬慕。還有一種說法是柳條可以辟邪,賈思勰就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肯定了這種作法:“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又因為清明節正是柳條發芽之時,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吃清明蛋。每逢清明時節,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吃雞蛋的習俗,多是一種祈福心理所致。將雞蛋煮熟,然後染上各種顏色分發給家人或親朋一起吃,以求健康、長壽。另外人們認為蛋能保佑生育,蛋的生殖功能代表了一種旺盛的生命力,人們在清明節這天吃雞蛋、鬥雞蛋,其中蘊含著多子多福的期盼,在此傳統的食蛋習慣之上衍生出其他各種與蛋有關的節俗,如雕蛋、碰蛋、散紅蛋等。有的地方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的還畫上娃娃面相,有的地方鬥蛋,孩子們將熟雞蛋的尖部用力對頂,誰的雞蛋破了誰就輸了。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踏青郊遊。從唐代開始,就有了清明節踏青遊樂的習俗,因此清明節有叫作踏青節。清明時節,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踏青遊玩的好時節。古時候,女性是不能隨意外出的,在掃墓的時候出遊是一年之中難得的好機會。在萬物萌發的時節,憑弔先人的同時,也能感受春天的氣息,陶醉於自然的懷抱,這也是清明節的特有之處。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祭祖、驅邪祈福之外,還有比如盪鞦韆、放風箏、蹴鞠等娛樂習俗,和吃清明果、子推饃、炸饊子等飲食習俗。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二為一的緣故,一些地方還保持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俗。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說起清明節,別光想著放假!清明節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一下。


三、清明節的文化價值


清明節是體現生命的節日,它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因為生命的消逝,人們更加敬畏生命,因為親人的離去,人們更加珍惜現在的親人,因為先人的開拓進取,才激勵後人繼往開來。“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清明節是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老節日,在歲月的流逝中依然存留並發展至今,這是其自身內涵對於民族傳統文化與信仰精神重要性的體現。

清明節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是文化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形成和發展無不凝結著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傳承精神,它也是凝聚社會群體的重要力量。

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生命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而我們不懈奮鬥又使祖先的生命與光輝得以發揚光大,這就是清明節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與神聖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