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靠近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人。

——茲心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在儒家文化中,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孔子在《論語》一開篇提到的“人生三種快樂”,其中之一便是“交友之樂”。


人生得一知己雖是樂事,但我們在交友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曾用他的大智慧告誡後人:本事再大,也要警惕下面這三種人。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巧言令色之人


孔子曾在《學而》篇中說道:“巧言令色,鮮矣仁。


仁德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精神,具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而那些阿諛逢迎、討巧賣乖的人,往往是靠不住的。


曾經有人在孔子面前這樣評價冉雍:“冉雍這個人嘛,是個仁者,只可惜口才不太好”。


孔子聽後,笑著說道:“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啊,人為什麼要能言善辯呢?那些能說會道、阿諛逢迎之人,往往是招人厭惡的。”


由此可見,孔子是很討厭巧言令色之人的。


據說在上古時期,有一個叫做孔壬的人,最善於巧言令色,就連堯舜這樣的聖人都對他避而遠之。


聖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藕益大師有言:“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


巧言令色之人,在與別人相處時,往往誰都不得罪,但卻缺少原則。


這種人善於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在行為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正如《四書辨疑》中說的那樣:“好其言,善其色,而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必有陰機在內,將有陷害,使之不為提防也。”


表面上擺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千方百計地討好你,實際上是讓你放鬆警惕,對他不做提防,最後實現他自己的目的。


修養良好的仁者,大多直言正色。


值得交往的君子,通常真誠坦蕩。


我們要在言行上服從於真善的準則,不去刻意追求外在的裝飾。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寬以待己之人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講到:“躬自後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俗話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表現。


但在現實生活中,反其道而行的“寬以待己”之人比比皆是。


這種人往往會用雙重標準去對待人和事,對待他人苛責無比,卻無法做到像要求他人一樣嚴格地對待自己。


真正的嚴於律己,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堅守。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蘧伯玉。


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他的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宮殿裡,外面突然傳來一陣車子走動的聲音。


但是到了宮門口,聲音就停止了。


南子對衛靈公說:“車子上坐著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反問道:“你怎麼知道一定是他呢?”


南子說:“按照禮法規矩來說,臣子坐車路過君主的門口,一定要下車以此表示對君主的尊敬。蘧伯玉就是這樣的賢人君子,他不會在沒有人的地方,就放棄他的品行。”


衛靈公派人去打聽,果然路過的是蘧伯玉。


蘧伯玉在無人之處,也能保持自己的品行,做到了君子慎獨。


正是這種嚴於律己的品德,使他聞名於諸侯。


就連孔子這樣的至聖先賢也對他十分敬佩。


君子有道,不欺暗室。


能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衝動浮躁之人


孔子一向提倡“謹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後行,才能有效避免錯誤。


曾國藩在總結自己的缺點時,第一條就是:心性浮躁。


剛到北京做官的時候,曾國藩熱衷於交友應酬,整日裡都浮躁不安。


雖然他給自己訂了自修課程表,但執行得並不好。


後來,他在日記中給自己設置了“日課”:每天早起,練習寫字,溫習經書,閱讀史籍,還要寫詩作文。


不僅如此,曾國藩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書房中靜坐一會兒。


尤其是遇到重大問題時,他總要在書房中沉思很久,最終才做出決定。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正是戒掉了浮躁的毛病,才成就了一代名臣曾國藩。


塵世紛繁錯雜,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都變得急功近利,浮於表面。


這樣的人很容易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


真正的智者,不會被物質生活所累,更不會為了利益而衝動行事。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方能靜氣。


一個人若是沒有平心靜氣的心境,便只會毛毛躁躁、隨波逐流,難以獲得真正的成功。


本事再大,也要警惕這三種人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將越走越遠。


在短暫的人生裡,與正確的人交往,才不枉費這人生光陰。


人生漫漫,“多交益友,不交損友”才是此生最寶貴的財富。


*注:配圖來自攝圖網


*作者: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追劇小能手,永遠“vip”。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