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所提出來的要求,超出了你的承受範圍,大家該怎麼辦哪?

鑫鉑vlog


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孩子提出來的要求,超出了你的承受範圍,大家該怎麼辦?我總結以下幾點提供參考!

首先孩子提出來這個要求,我認為先要肯定他,有要求是好事。

孩子能夠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要求,也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說明他有己的想法,比較有主見,並想付之於行動!同時說明他是一個比較有思想的孩子。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面,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我們再考慮他所寄提出來的要求,判斷他的要求是否合理。

我們作為父母,可以適當的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但並不是有求必應,那樣失分溺愛孩子,放縱孩子,這樣以後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多,有一天我們滿足不了了,怎麼辦呢?現實當中有些親生兒子,拿刀弒的父母例子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了,在這裡我就不再重複了。過分的溺愛孩子的話,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懂得珍惜,還會學會與其他孩子攀比,願望就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當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已經超出了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那麼作為家長怎麼辦呢?

第一點,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提這樣的要求?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是我們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必需品嗎?還是一些無關重要的奢侈品?

如果孩子所提出來的東西或者要求對我們的生活或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雖然這個東西很好,但是現在父母的能力有限,沒有辦法立刻給你買,或者立刻滿足你的要求。但是如果你好好努力讀書,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學生,爸爸媽媽再苦再累也爭取給你買,或者努力滿足你的願望。只是時間沒有那麼快,你可能要再等等。但是如果你所提出來的要求是一些無關重要的東西或者奢侈品,那麼請體諒一下父母,父母賺錢也不容易,還要供你讀書,還要養家,父母上有老下有小。我們的錢要節約起來,把它用到點子上,希望你能夠理解父母。你努力讀書,以後長大了,掙錢了,你想要買什麼就可以買了,父母也不會干涉你,但是你現在還是花著父母的錢,他們父母就要衡量一下這個錢值不值得花?或者是我們能不能承受?孩子我們很愛你,我相信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你也很愛我們對嗎?讓我們一起努力,我們盡我們的能力給你提供好的條件,你也盡你的能力,好好讀書,我們一起創造未來,孩子,我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點,要從思想上引導孩子要有攀比的心理。

這一點是很可怕的,有的小孩他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有的時候他就是跟同伴相比,覺得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爸媽有個不給我買,我就鬧我就要挾,甚至有的小孩還離家出走。我要明確的告訴孩子,每個家庭的環境和條件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沒有必要和別人相比,你們不要比物質,可以比學習。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子步京涵


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拒絕的。我的女兒提10次要求,我最多滿足6次。我早就和她說過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提,父母掙錢也很辛苦。從小我們開店她都在,也幫我們幹活,有時加班到很晚幾次她都餓得直哭;所以很小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她的衣服鞋子我都在批發市場買,只要質量還好穿著舒適清爽就行。我告訴你她,要好好讀書長本事,自己掙得錢自己做主。她去超市買零食一般只挑一樣,我絕不會滿足不合理的要求。


用戶4790961224590yue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出現,就意味著你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讓孩子參與家庭問題的決策,就是我們家是貧窮或者富裕,孩子知道嗎?雖然他們是孩子,但是內心卻是一個小大人,如果你能相信孩子,家裡有什麼問題,都慢慢讓孩子參與進來,那麼小小的責任感,也就會慢慢的產生。

時間久了,孩子雖然懵懂,到必定會體諒父母的不容易,每次再提出自己要求的時候,也會慎重起來。

所以,平時你是那種有求必應的家鄉嗎?如果是,今天的結果,就是必然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效的溝通,說明情況,而且只說一遍,不能妥協,也不要叨叨,因為每次你的叨叨都是還有機會。而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只要是過分的要求,必須學會拒絕。這是你要明白的。



月老孫


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這時候應該是渴望長大的;他們在這段歷程中總喜歡避開小屁孩兒的思路想問題,特別喜歡把問題想得很“大”而往往這不是大人想要的。大人因為世面見得多,想問題總能朝最好的路徑想;這段年齡的孩子喜歡繞道而“行”,他們想顯得有個性又想讓事情很自然。直接一點說這個並不是“複雜的思想” ,而是一種急求個性表達的方式。可以說孩子自己都解釋不清自己真正在想什麼。真正複雜的思想應該是提出者很清楚的,家長需要提示、暗示孩子這一點,使他們學會求真務實,不要張揚無理頭的個性。他們長大以後回想這段“個性”經歷他們自己都會嘲諷一下自己的。


棋棋成長記


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喜歡讓自己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要什麼給什麼,好像天上的月亮也能摘下來。然而過分的寵溺,有時候對於孩子未來的獨立性和世界觀的養成並不是好事。

那些啃老、敗家的年輕人,都是家長慣出來的。當他們成年以後需要獨自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那時你已經上了年紀,提供不了什麼大的幫助了。他們會感覺自己好像是一下子長大的,突然什麼都要身體力行,每一樣想要的東西都明碼標價,做每一件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

成長對於心理而言,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誰也不是天生就適應了現實的殘酷,如果你不讓孩子從小經歷挫折教育,明白生活不易,那以後反而是害了他。

成年人的真相就是不斷跟自己和解,我們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有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讓孩子失望一次,是你給他人生上的一堂課。



廣參堂鮮生


孩子提問題說明他和家長還有溝通,這是好的一方面。當所提問題超出您的預想時,可暫時不做肯定與否定回答,讓他給您一定的時間去考慮然後再與他談。再談時把家中實際的情況告訴他,講明他所提要求的可行與不可行的原因,讓他和你們共同來決定此要求可行否。要把他當作家庭的成員來看待,不可簡單的說不。如果是中學生可以讓他等等,等家中可承擔時再答應,如果是大學生那就讓他走向社會,自己打工來完成他所提要求之事。不然就是三人共同努力。 總之,態度不能生硬,要和孩子向朋友一樣的溝通和說話。


一直在學習努力


生活中有一種很常見的場面,那就是父母在給孩子買東西時總是會買最好的,當問他們為什麼不給自己也買一個呢?媽媽們會說:“媽媽有,媽媽不需要”,當有好吃的東西時媽媽會說:“媽媽不喜歡吃這個,寶寶吃吧,媽媽小的時候吃了很多了”。

當我們長大後才分辨出父母的這種愛的謊話,但有的孩子仗著父母對自己的愛總是會提出過分的要求,或超出父母經濟承受能力的要求,那麼爸媽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答案無非是兩種:一是滿足孩子的要求,覺得是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孩子既然提出了要求就一定要滿足;二是家長覺得孩子的攀心理太過嚴重,不能什麼事情都要滿足孩子。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為了買蘋果手機而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一度出現為了買手機賣腎、裸貸的事情。物質上的奢侈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知道節制,隨著長大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知道的奢侈品也越來越多,孩子只會張口就要,而家長又覺得唯一的孩子,不能讓他走上一輩的路,只要孩子要,無論自己多苦也要滿足孩子。家長的這種行為導致孩子虛榮心爆棚,甚至出現父母埋頭苦幹掙著血汗錢,你卻揮金如土、光鮮亮麗。但是也不能對孩子過於苛刻,明明家裡很條件富裕,卻偏偏對孩子摳得很,孩子長大後不怨恨父母才怪。

用金錢打造的愛固然讓別的孩子羨慕,但卻並不是最好的愛,父母的愛應該是理智的、積極的,給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陪伴,陪他玩陪他笑陪他成長。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不要讓孩子太早接觸奢侈品,即使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輩子的奢侈品。反之如果家庭條件不夠好,就得讓孩子懂得知足,父母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必須拒絕,一味的退讓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生兒容易養兒難,教育孩子是門技術活,為了孩子可以享受到真正的愛和幸福,請理智的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山東王姐日記


首先,不要直接簡單粗暴的拒絕孩子,這個很重要!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很小,那麼大概率不會接觸到太夠昂貴的東西,即便很多東西看起來很貴,比如進口水果會達到45-50塊一斤,或者我們不常吃的三文魚,120-130元一斤,在很多普通家庭看起來是很貴的。但是如果只是偶爾吃一點的話,應該不算什麼。

其次,如果確實太貴,超過了家庭的實際能力。那麼要和孩子說清楚,給孩子一個正當的,可接受的理由。比如一款非常昂貴的手機價格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個合理的理由,而長時間玩手機會傷害孩子的眼睛是一個正當的理由。


安麻育兒


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對待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生活將來所必須品 或者必須用到的 應該考慮滿足孩子的要求 如果是一些不符合身份年齡 提出的要求 應該駁回 並對孩子教育 進行思想上的轉變


愛上你的影票


一、孩子提出過分要求的五大根源:

(1)孩子的需求很多時候,未得到滿足。

(2)父母在自己原生家庭的角色在養育子女時再現。

(3)好父母形象作怪。

(4)精神陪伴過少,父母想用物質來補償。

(5)孩子缺少生活體驗,無法體會到父母的感受。

二、孩子提過分要求的六大應對方案:

(1)適當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2)分析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讓這個角色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減少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3)對於想要用物質武裝自己孩子的父母,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孩子們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

(4)對於那些同情孩子,渴望滿足孩子和希望用物質補償孩子的父母:真正的好父母懂得孩子最需要什麼。孩子們需要的是堅毅的品質,足夠的逆商和感恩的心。

(5)那些提出過分要求的孩子們並不想難為我們,只是他們還不知道生活原本的樣子。

(6)分清需要還是想要,家人口徑態度一致。孩子確實需要的東西盡力滿足,孩子不需的東西大家一般要態度口徑一致,堅決不滿足,除非某些對孩子無害且孩子可以自己勞動獲取。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學習!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