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老漢的女兒金翠蓮,裡面包含了潘金蓮,是巧合嗎?還是作者有意為之?

鄭偉悅


水滸中名字,男性者名字紛繁雜多,各有名有號有外號有排名,屬重頭。女性者雖稀少,卻有很多相近之名,如潘金蓮,潘巧雲,二人皆為淫婦,皆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金翠蓮,在金蓮之間加λ個翠字,此女命運開場雖淒慘,到頭卻成了趙員外的妾室,穿金戴銀,落了個好結果。細細品味,此中有深味,是施文人故意安排之作。在下揣度一下吧!

施文人把潘姓之二人描寫成蕩婦淫娃,出軌於大官人與和尚,是有意為之。殊不知在當今社會,人們對潘金蓮還是同情的,武大與潘金蓮絕對不搭,潘金蓮為了追求自已的幸福看上了西門慶,也是有情可原的,現在的婚姻觀念,不合適就散夥,尋找下家,在現在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在宋朝,女子必從一而終,嫁個棒槌抱著走的孔老二思想幹預下,潘氏所作所為就被訂上了恥辱二字,成為人們口中不恥的蕩婦的代名詞。

然而金翠蓮作為一個賣唱女,由魯達救下後,嫁於趙員外,趙員外五十多歲,大金氏很多,是叔叔輩吧,兼有正室,金翠蓮只是個妾室,憑著略有姿色依附與趙員外,過著豐衣美食的完美日子。

兩下對比,施文人要給眾位一個結論:出軌者身首異處,無好下場。而從一而終者豐衣美食,完美人生。可見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的被打入冷宮,玩爺孫戀,妻妾成群的反倒安然。

關注火煮水壺,品味水滸人生!


火煮水壺84501


《水滸傳》中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老漢的女兒金翠蓮,不僅包含了潘金蓮,還包括了潘巧雲.這是作者故意為之,要以金翠蓮的美好歸宿來對比潘金蓮、潘巧雲的這些水性楊花女人的悲慘結局,從而進行道德的審判。

金翠蓮名字的由來

1、魯達上潘家樓喝酒,聽隔壁賣唱女哭哭啼啼攪了酒性,再一聽說鎮關西欺凌要錢的事,正義感爆棚,化身奧特曼,捲起袖子開幹,要打鎮關西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結果那鎮關西還真不禁打,跑到閻王殿喝茶去了,救人的魯達變成殺人的魯智深,只好跑路了。

金翠蓮為什麼還與潘巧雲有關係呢?

2、潘巧雲這個風韻寡婦,改嫁楊雄後也算過上好日子,冬天再也不怕被窩冷了。可是楊雄公務忙,潘巧雲這寂寞的心就難受了,琢磨著紅杏出牆才好看,所以跑去勾搭了個和尚裴如海,還陷害發現這事的石秀。石秀就設計與楊雄一起騙潘巧雲上翠屏山,揭破真相後,楊雄怒殺潘巧雲,摘除綠帽子,上梁山玩兒去了。

金翠蓮的來歷就是潘金蓮的“金蓮”、潘巧雲喪命的翠屏山的“”,兩個被施耐庵恨之入骨的潘姓女人到堆,合成了這個賣唱的女子金翠蓮的名字,施耐庵並且還給她留了一個很好的歸宿,成了趙員外的小妾,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無憂的生活。

施耐庵把潘金蓮、潘巧雲寫得很慘,都是不知廉恥、偷人通姦的女人,最後都落了個被殺的下場,反而這個金翠蓮一個普通的賣唱女子落了個好歸宿呢,只因為施耐庵太恨“潘”這個姓了,這裡面還有段公案在裡面。

施耐庵恨“潘”姓的由來

施耐庵曾是張士誠手下,這個主公對士兵還很不錯,所以施耐庵心裡面還是挺敬佩張士誠的。張士誠有個女婿叫潘元紹,張士誠很器重他,還把寶貝女兒許給其為妻,哪知這個潘元紹卻是個狼心狗肺的人,在朱元璋攻打蘇州時,與其兄潘元明一起反叛,導致了張士誠兵敗身死。

施耐庵這個部下,當然恨賣主求榮的潘元紹,這倒不是因為張士誠把女兒嫁給了潘元紹而生恨,否則就是另一個狗血的愛情故事了。

總之施耐庵就連帶“潘”這個姓都恨上了,大筆一揮,兩個不守婦道的女人就擺在《水滸傳》中,還要被好漢親手殺了才解恨。

潘金蓮、潘巧雲其實就是潘元紹、潘元明的化身,而武松、楊雄就是張士誠手下的士兵化身,兩人殺了兩女人代表著為張士誠報了仇。手刃賣主求榮的仇人的理想在書中施耐庵做到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武松、楊雄其實就是施耐庵自己。

瞭解了這段公案,就知道金翠蓮乃是潘金蓮、潘巧雲兩人組合成的,取“金蓮”二字,中間穿插了個潘巧雲喪命的翠屏山的“翠”字,所以很明顯是施耐庵有意為之,金翠蓮將見證另外兩個不守婦道女人悲慘被殺的下場,好出施耐庵
心中的一口惡氣!


西遊夢紅樓


先亮明我的觀點,水滸中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翠蓮,裡面包含了潘金蓮,這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

兩個女人對應了兩條好漢

魯智深因為替金翠蓮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然後丟了工作亡命天涯。這才有了後來的救劉太公女兒、為林沖娘子出頭、野豬林救林沖,最後上二龍山落草。

武松因為替兄復仇才怒殺潘金蓮,這才有了後來的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最後也到了二龍山入夥。

且看這兩條好漢,魯智深一步救一人,武松一步殺一人,然後不約而同上了二龍山,正因為這兩條好漢的上山,二龍山才名副其實。而這一切,都是拜兩個女人所賜。

作者用兩位一體的潘金蓮和金翠蓮暗示了魯智深和武松的命運,也充分詮釋了作者的“紅顏禍水”論

潘家酒樓救金翠蓮,作者這分明是提前安排了潘金蓮出場。兩個貌美如花的女人,一個被救結局完美,一個被殺下場悲慘。救人的好漢魯智深不僅活捉方臘立了不世功勞,還立地成佛;而殺人的武松最終落個斷臂出家的下場。

如此看來,這不僅表明了作者的善惡有報的思想觀念,還充分詮釋了作者施耐庵“紅顏禍水”的論調。

所以說,水滸中,金翠蓮和潘金蓮分別是魯智深和武松的影子,作者在著力描繪兩個好漢的同時,也讓兩個命運相連的女人糾纏在一起。四者的關係盤根錯節,相互關聯。

正如文學評論家金聖嘆評論“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翠蓮”這段文字下:

“看他有意無意將潘金蓮三字放入,後在武松傳中合攏來,此等問心,都從契經中學來“。

綜上所述,我和金先生的看法一致,所以我的觀點是,水滸中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翠蓮,裡面包含了潘金蓮,這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

文章參考文獻:《水滸傳》《金聖嘆評點水滸》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


墨魚軒書畫


首先肯定是作者有意為之,絕不是施耐庵信手拈來。潘金蓮和金翠蓮,從字面理解,作者是肯定、也許是希望這兩個人是清漣而不妖的有可貴品質的人。然潘金蓮沒有堅持把控清濯美好的人格品質,一步步走向毀滅而可悲的人生結局,金貴清奇的本質讓她“潘浪”掉了。也有說施耐庵非常痛恨潘姓,故有意安排金蓮姓潘。不過,相信作者還是給了潘金蓮美好的一面,也同情潘金蓮的遭遇。作者對女性美好一面的肯定就賦予了另一個人物金翠蓮身上。安排這個人物也有蓮,作者是希望清濯金貴的女性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結局。施耐庵是落魄文人,他理解和同情社會底層人物,他希望底層人都能過上理想的日子,這在《水滸》裡從開篇到結束,都能明顯體現出來。但作者也受儒家對婦女三從四德,從一而終束縛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女人就應該和金翠蓮一樣得到幸福,不應該像潘金蓮一樣自己追求幸福。作者在潛意識裡相信天道正義的力量,他對社會秩序未必認可,所以,他安排了代表天道正義的魯智深和武松兩位人物來決判潘金蓮和金翠蓮的命運結局。遑論文題,不再深討。


知善知惡


《水滸傳》中魯智深在潘家酒樓救了金老漢和他女兒金翠蓮,這裡包含了潘金蓮的名字,這是單純的文字巧合還是施耐庵有意安排的呢?

《水滸傳》是一本才子書,而才子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細緻深刻,不浪費筆墨也不遺漏任何細節,語言和情節的設定幾乎全部合情合理,所以才被歷代讀者喜歡,經久不衰。書中包含潘金蓮名字這個細節並不是現在才被讀者發現,早在清朝時期,大才子金聖嘆在讀《水滸傳》時就已經發現並做了批註,金聖嘆在批註中說:“看他有意無意將潘金蓮三字分作三句安放入,後武松傳中忽然合攏將來,此等文心都從契經中學得。”金聖嘆認為施耐庵是有意採取暗含的文學表達方法,從而為下面武松和潘金蓮的故事做鋪墊。這樣就將四個人的故事緊緊聯繫在一起,通過對四個人在相同封建社會背景下,不同命運結果的描述,用人物故事相對照的文學手法,啟發讀者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

首先看金翠蓮和潘金蓮兩個同是出身在社會底層女人的對比。兩人都是地位低下的使女出身,同被大戶人家強佔,(鄭屠戶強佔金翠蓮,張大戶強佔了潘金蓮)兩人對待被大戶強佔的態度也都是抗拒,金翠蓮的方法是哭啼啼的逃避,而且敢於將自己的遭遇向別人訴說,結果幸運的被魯智深救下,後來被趙員外收養並納為小妾,並且知恩圖報,幫助無處安身的魯智深躲避官府追查,將魯智深安排進寺院做了和尚,這才有了後來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魯智深”。

潘金蓮的方法是找人告狀,可是她既辦錯了事又找錯了人,她向女主人告狀,希望女主人還她公道,可她也不想想,女主人和張大戶是一家人,怎麼可能為了一個低微的使女和當家的撕破臉皮,破壞自己的家庭,而且把一個比自己年輕漂亮的女人留在身邊,每天和自己的男人鬼混,那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結果潘金蓮被張大戶報復賣給了武大郎。從此潘金蓮自暴自棄,勾引武松不成,轉而勾搭姦夫西門慶毒害了武大郎,結果被武松殺死。從此江湖上也就多了一個手段狠辣的“行者武松”。

金翠蓮和潘金蓮兩個人,從出身、身份地位、人生經歷都極其相似,命運卻截然不同,難免令人唏噓!

我們再看《水滸傳》中最受讀者喜愛的兩個人物,魯智深和武松的人生對比。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提轄官,因為金翠蓮的事情,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避罪而流落江湖,從而走上了另外一種生活道路。大鬧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大鬧野豬林、落草二龍山、梁山大聚義、他明明身處險惡的江湖,卻活的簡單自在,行俠仗義,鋤強扶弱,從不濫殺無辜。直麵人生,隨遇而安,坦然接受命運。直至隨潮圓寂,修成正果。

武松是山東清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自幼習武,性格急俠好義,嫉惡如仇。景陽岡打虎名揚天下。後因怒殺毒害兄長的潘金蓮和西門慶,被充軍發配至孟州。從而上演了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二龍山聚義、梁山大聚義,徵方臘等驚險紛呈的人生經歷,直至出家六合寺,成為清忠至聖祖師。

魯智深和武松的人生改變都是因為女人,前者救了一個女人,後者殺了一個女人,不同的選擇卻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結果,都出家修成了正果,結果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施耐庵正是通過對四個人的人生對比描寫,告誡世人,無論你出身如何,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一定要安分守己,要遵守道德更要遵守法紀,不可任性妄為,否則人生不會有好結果。





晉唐風骨


《水滸傳》中魯提轄嫉惡如仇,知道金翠蓮父女遭鄭屠鄭關西欺侮,而失手打死了鄭屠戶,救出金翠蓮父女。而藩金蓮是因與西門慶苟合成奸而毒殺武大,終被武松殺死。金翠蓮與潘金蓮是兩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故事情節裡出現,名字裡有兩字相同純屬巧合,作者亦是無心要兩個女人有所關聯,因其關聯與否實在沒什麼意義,所以談不上有意無意而刻意為之。


巖上古柏


魯智深命運的轉折點,從碰到金翠蓮開始。

當時,史進要找師父王進,路過渭州,碰到了還是提轄的魯智深,當然,那會兒魯智深還沒出家,他叫魯達。

魯智深對史進的名聲頗有耳聞,又見他長得高大,像個好漢,所以邀請他喝酒。路上,又碰到史進的開手師父打虎將李忠,三人遂一起到潘家酒樓一起喝酒。

喝酒的時候,一直有哭哭啼啼的聲音,魯達一問,這才知道是金翠蓮。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魯達問清金翠蓮父女,於是給了他們十五兩銀子,又三拳打死鎮關西,先是逃亡江湖,後來出家做和尚,再救林沖,直到落草二龍山,歸入梁山。

拳打鎮關西鄭屠之前,魯智深是在“潘家酒樓救了金翠蓮父女二人”,仔細看,這裡麵包含了“潘金蓮”三個字。這是巧合,還是作者有意為之呢?

有人說,這是為了引出潘金蓮之事,也有人說這是暗示,潘金蓮的出現,害了武松,金翠蓮也耽誤了魯達的前程。

其實,個人以為,這只是一種巧合罷了。

先說潘家酒樓。宋代歷史上,的確有潘家酒樓,不過不在渭州(當然渭州也可能有),而是在東京汴梁城。除了潘家酒樓,東京城有名的還有樊樓、和樂樓、會仙酒樓、欣樂樓、時樓、班樓、八仙樓、太和樓等。

施耐庵可能是把東京的潘家酒樓,挪到了渭州而已。在書中,潘家酒樓跟樊樓一樣,只是代表高檔的酒店,沒有其他意思。

再說金翠蓮名。被鄭屠霸佔的金翠蓮,其實名是“翠蓮”,翠蓮是一種植物,但是在古代多用來作為年輕姑娘的名字。

除了《水滸傳》中,還有很多書中,也出現了“翠蓮”。

比如,《劉墉傳奇》中,有一個姑娘叫“白翠蓮”;《兒女英雄傳》中,碧桐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就是碧翠蓮;《唐三藏西遊釋厄傳》中,有一位李翠蓮;《寶文堂書目》中,有一位快嘴李翠蓮;《靖江寶卷》中,有一位方翠蓮等等。

不惟小說中,正史記載中,也提到過好幾位“翠蓮”。

正史中最有名的一位“翠蓮”,就是試圖勒死嘉靖帝的十六名宮女之一,叫“邢翠蓮”,《萬曆野獲編》中也曾提及;《明孝宗實錄》中,也提到過“翠蓮”;《同治朝實錄》中,提到一個民女“郭翠蓮”;《江寧府志》中說過,趙淮有一名小妾叫翠蓮等。

至於“金蓮”,本來就可以代指裹了足的女人小腳,所以也常常用來代指女人,甚至乾脆就用作女人的名字,潘金蓮就是一個例子。

而在唐宋元明清的詩詞、雜劇、戲曲、小說中,“金蓮”就更多了。如果看前後文,你會發現,還有“宋玉蓮”。

所以,無論是“潘家酒樓”,還是“翠蓮”“金蓮”,在古代都是很常見的地名、人名。所謂在“潘家酒樓救了金翠蓮”,是包含“潘金蓮”,頂多只是巧合罷了,根本不是作者有意為之。

金翠蓮出場在第二回,而潘金蓮出場則是第二十四回,中間隔了二十多回。換個角度想,即便作者要用金翠蓮,引出潘金蓮,也不會隔那麼久。

其實,書中有很多一樣的,尤其是綽號。比如大名府的聞達,綽號也是“大刀”;李成的綽號,也帶有“天王”;甚至還有同名的人物,比如畢勝,一個是御前大將軍,一個是田虎部下的降將。

難道這樣的情況,也是作者有意為之嗎?顯然不是,因為毫無意義。


自說文史


我認為施的女人姓潘,他很痛恨她的背叛,而且她性格強勢,施懼內,看看整部水滸傳。裡面沒有一個女性角色是讓普通讀者輕易喜歡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作者如此不喜歡女性。看看潘巧雲和潘金蓮,還有盧俊義的老婆。他十分強烈地向讀者傳遞了一個信息。別太相信女人,女人是禍水,要小心女人。一部小說裡寫一個女人出軌正常。如果寫個個都背叛道義這是什麼問題。


中國人很自豪9


在《水滸傳》裡,有這樣的情節。九紋龍史進到渭州找師傅王進,在茶坊與小種略府提轄魯達結識。魯達聽說過史進的名字,便手挽手走出茶坊找地方吃酒。



在街上,史進看到自己的開手師傅“打虎將”李忠,在街上賣藝。魯達便邀請李忠一起去吃酒。

“三個人拐彎抹角來到州橋之下一個潘家有名的酒店門前……”。“三人在潘家酒樓濟楚閣坐下”。魯達要了酒菜與史進,李忠談的正盡興,忽聽見隔壁有哭聲。魯達覺得煩躁,將碟子扔在地上,酒保來問,魯達詢問哭聲緣由,並讓哭者進前看看。

這才引出金老漢和女兒金翠蓮,因流落渭州被鎮關西欺凌要錢的事來。從而使魯達抱打不平,打死鎮關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魯達三人去的是潘家酒樓吃酒,遇到了金老漢和女兒金翠蓮。“潘金蓮”的名字在這裡已經暗喻出來了。這應該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金翠蓮和潘金蓮兩個人背後,是最後上了梁山的兩位好漢——魯達和武松。這兩個在《水滸傳》裡的重要性,只需要看描述他們的篇幅就清楚了。

魯達為救金翠蓮,丟了官職出家做了和尚,一路上了二龍山。武松為兄報仇,丟了都頭之職,一路走來也是上了二龍山。

很顯然,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金翠蓮與潘金蓮似同一個女人,不同遭遇的情況下,兩位好漢魯達與武松幾乎相同的結果。是要展現出北宋末年,那個腐朽的社會現實狀況。

於是,有人說魯達是第一個見到潘金蓮的人。這就不好說了,但是,魯達與武松都是遇到一個女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路遙lgy


1.對於金翠蓮和潘金蓮,而是兩個人,應該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現的,所以我認為作者沒有將他們有必要的聯繫,純屬巧合,所以不要過度揣測和引申?

2.我認為在宋朝末年經常出現這樣的名字,比較大眾化,所以作者才會取這樣的名字,所以瞭解作者的背後深意,真的需要了解作者說生活所經歷的那個時代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