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前兩天,朋友訴苦:因為不讓女兒睡前玩手機,5歲女兒竟然衝她大喊:"你給我滾出去。"

事情是這樣的,每天睡前,朋友都會用手機讓女兒聽兩集睡前故事,當時,她走進房間,發現女兒在玩手機,朋友說了句:"別看手機",就拿走了手機,女兒立馬大喊:"你給我滾出去。"朋友當時就不淡定了,取消了聽故事的例行動作,叫她直接關燈睡覺。接下去就是孩子的大哭大鬧。

我想這樣的情景,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不小心碰倒了孩子的玩具,你都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發飆了;叫他別多看電視,對眼睛不好,孩子哭鬧著搶遙控器。。。。。。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應該怎麼辦?我覺得朋友的做法值得借鑑。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1生氣的孩子遇到冷靜的父母,是幸福;生氣的孩子遇到衝動的父母,是噩夢。

朋友雖然當時非常生氣,但是她的第一個想法是:不能打人。當父母面對生氣的孩子,你如果跟著一起衝動,那就會被孩子帶偏情緒,整個事情就升級了。本來你只要照顧孩子的情緒,解決孩子的問題就可以了。如果跟著生氣發火,再痛打孩子一頓。引發什麼後果呢?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你還要因為自己揍了孩子一頓,花更多的時間去安慰孩子。生氣的孩子遇到冷靜的父母,是幸福;生氣的孩子遇到衝動的父母,是噩夢。那麼,如何壓制呢?簡單來說兩點:冷靜和暫時離開事發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2同理心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朋友壓制住自己的怒火後,她冷靜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件事情。比如,如果是她躺在床上玩手機,媽媽走進來:"不許玩手機",然後二話不說,就搶走了手機,她又是什麼感受?也會怒火中燒的,對不對?她不讓孩子玩手機,那至少讓孩子有個緩衝的過程。媽媽剛說完這句話,就拿走了手機,前後加起來不過幾秒的時間,孩子的整個狀態是悶著的,他都還沒搞清楚發生了事情。

那應該怎麼做呢?可以這樣說:"再過5分鐘我要把手機拿走了哦。"讓孩子在心理上有個接受的緩衝過程。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3孩子的世界很簡單,父母不要小題大做。

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不當後,朋友徹底沒了怒氣。接下去就是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了,孩子的這句:"你給我滾出去。"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這是一句非常沒有禮貌、非常粗魯的一句話。但對孩子來說,這可能僅僅只是一句話而已,他不會想到這句話會讓聽的人產生什麼感受。

我的女兒最近很喜歡對我說"你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這句話是她從動畫片裡聽來的,就是覺得很好玩。所以,你看,有時候你以為的並不是真的你以為的那樣。孩子的世界很簡單,父母不要小題大做。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4讓孩子明白,錯誤行為和懲罰動作之間的因果關係

但是孩子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不代表這個行為本身沒有錯。朋友認為,觸犯她底線的行堅決不包容。雖然對孩子來說,可能並不明白這句話對媽媽造成的傷害,但是,朋友還是要讓她意識到,絕對不能對家人、對長輩說這句話。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個錯誤,你教訓了一下,孩子說"對不起,我錯了。"但事實上,簡單的一句道歉,並不能真的讓孩子意識到這個錯誤。為了讓孩子記住這個錯誤,她必須接受懲罰。

她對女兒的懲罰,就是取消睡前聽故事。但一定要對孩子解釋清楚,否則,孩子會想:為什麼我說了這句話,媽媽就不讓我聽故事了?她是無法理解這兩句話之間的因果關係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家每天晚上6點吃晚飯,一天,你叫孩子吃飯,他不吃,你提醒:"過了這個時間,就不吃晚飯了。"孩子繼續玩玩具,等過了吃飯時間,他餓了,他要吃飯。你說:"不行,已經過了吃飯時間,下次記住,叫你吃飯就先過來吃。"這樣的懲罰,孩子能理解,因為這兩件事有很明顯的因果關係。因為該吃飯的時候他在玩,過了飯點就不能吃了。

同樣的,朋友告訴孩子:"因為這句話讓媽媽很受傷,必須懲罰,讓你記住這個教訓,現在我們馬上要睡覺了,所以,這個懲罰就是取消例行的睡前故事。"這樣子,孩子就非常清楚的明白到——錯誤行為和懲罰動作之間的因果關係。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5衝突對象和孩子單獨解決矛盾

那孩子就能乖乖接受懲罰嗎?當然不!孩子肯定會想盡辦法地哭鬧,這時候怎麼辦呢?請多餘的家庭成員離開現場。朋友說剛開始聽到孩子的哭聲,奶奶和爸爸都衝了進來,孩子一看,以為幫她的人來了,反而哭的更加厲害。當她請爸爸、奶奶離開之後,孩子一看,救兵走了,哭聲立馬收斂了一些。

因為這是她和孩子的衝突,所以房間裡只留下媽媽和孩子。她不罵也不打,就看著她哭,哭了二十分鐘後,孩子突然停止了哭泣,接受了不能聽故事的現實,但是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媽媽要給她講故事。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06順從孩子的行為敏感期

朋友同意了,因為孩子5歲,在行為秩序期,她已經習慣每天睡前用手機聽故事,突然取消這個固定行為,對她來說,已經是個痛苦的懲罰,如果直接取消睡前故事,拒絕孩子的請求,她的秩序期突然混亂,不利於孩子性格習慣的養成。所以,她接受了孩子的提議。最後就是,孩子接受了教訓,但也享受到了溫馨的睡前親子故事,高高興興睡覺了。

5歲女兒衝媽媽大喊“滾出去”——這個媽媽如何不打不罵馴服孩子

結語

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育兒焦慮,面對孩子的各種突發狀況,常常會手足無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不同的家長有不一樣的閱讀技巧。只要我們用心翻閱,一定會發現屬於自己孩子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