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

這是一篇中學課文,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大家都知道,“兩個強盜”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當時究竟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呢?一切要從那個被錯抓的人質巴夏禮說起……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1860年9月下旬,從北京刑部大牢不時傳出歌聲,仔細一聽唱的是 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唱歌的人叫巴夏禮,英國人,9月18日傍晚,他被清兵押送到大獄。和他一塊被捕的,還有亨利·洛奇,是英國駐華公使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二人分監收押,都不能知道對方的生死,於是,巴夏禮高唱國歌,如果聽到有應和,則知道洛奇仍然活著。

首先,先認識一下巴夏禮。1828年2月24日,巴夏禮生於英格蘭。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收養,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1841年(13歲),巴夏禮不遠萬里,投奔在中國的表姐,隨後又去了澳門,在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手下打雜。學會中文後,1942年5月,他到香港,給璞鼎查的中文秘書馬儒翰當助手。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巴夏禮)

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廷戰敗,雙方在英軍戰艦康沃利斯號上,簽訂了《南京條約》。14歲的巴夏禮,跟隨馬儒翰,也出席了簽署現場,見證了西方第一次打開中國的門戶。1856年,巴夏禮已是赫赫有名的“夷酋”,儘管他的職務不過是額爾金的秘書。

1857年,英法聯軍攻克廣州,這場戰爭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即由巴夏禮策劃建立傀儡政府,由英法“三人委員會”監管,而巴夏禮是委員會的首腦。兩廣總督黃宗漢並不能進入廣州行使職權,可稱得上是“流亡總督”,而當時的廣東督府也堪稱“流亡政府”,黃總督曾懸賞三萬兩銀子,要取巴夏禮的首級。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以武力脅迫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身在廣州的巴夏禮認為英國還是過於“軟弱”,對於未能讓清廷同意在北京開辦使館及英國外交官入宮覲見皇帝,表示感到遺憾。

1860年春末,英法聯軍以清廷未能履約為辭,再次發難,巴夏禮索性放棄英國駐上海代理領事之職,“投筆從戎”,以額爾金私人隨員的身份隨軍北上。這年8月24日,天津淪陷,英法聯軍依照廣州模式,在天津實行“軍管”,命清廷官員留任處理日常事務,巴夏禮再次受命,負責監管這些官員。不過,和廣州長達三年的“託管”不同,英法對佔據天津並不感興趣,它們的目標是去北京換約。

所謂換約,是指依照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1844)規定,簽約十二年之後,締約方可就“所有貿易、海口各款”,重新談判,及至談妥,則交換協議文本。表面上看,不過是兩國商談,交換公文,而實際上是列強借機擴張在華權益。然而可笑的是,清廷並不特別在意通商、賠款、稅收、外國人管轄權等方面的權益損失,而對各國開辦駐京使館及外使面見皇帝的“虛文”,卻堅執己見,不願讓步。清廷顧慮的是,一則外國人見咸豐皇帝跪還是不跪?二則,擔心外國人長期留在北京不走。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巴夏禮與威妥瑪(額爾金秘書)會見直隸總督恆福,提出將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增加戰爭賠款,並要求清廷同意巴夏禮率數人入京為換約做準備。就如前面所說,咸豐皇帝對通商賠款倒是沒意見,但對英法外國佬率軍入京換約,以及巴夏禮先期入城的事,下旨嚴令禁止。可是英法聯軍已經兵臨城下了,他們哪裡會聽勸。9月9日,開拔向北京城進軍。咸豐帝怕了,派恭親王找巴夏禮、威妥瑪會談,原則上同意英法代表各帶400人的部隊入京換約。

第二天,巴夏禮與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商量入京細節,巴夏禮堅持英法公使向皇帝親手遞國書,清方代表們沒有皇帝的授權,搞不好要掉腦袋的事,堅決不肯接受。所以,又談崩了。談判一再說了不算,算了不說,雙方都有些不耐煩了。

9月18日,巴夏禮去找載垣,進行最後的談判。沒料到的是,在張家灣遇到清軍總司令僧格林沁,巴夏禮竟被抓了起來。這可不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是由最高層授意的,因為咸豐覺得“擒賊先擒王”,同時清廷官員認為,巴夏禮這小子在洋人當中,“情辭尤為桀驁”,就是特別屌,刺頭的意思。近代以來,越是所謂“中國通”,對中國出招越刁鑽、下手越狠毒,這個道理不深奧,稍稍一想,還真確實有點道理。巴夏禮就是這類“中國通”的傑出代表,說他“尤為桀驁”,沒錯,抓的就是你。

然而,錯的是,清廷誤以為巴夏禮“善能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就是以為巴哥是英法聯軍的總指揮,抓他做人質,“該夷兵心必亂”。於是當巴夏禮在僧格林沁的馬前被推倒跪下,掙扎著表明身份,抗議清軍不該粗暴對待和談代表時,僧格林沁不耐煩地打斷他,問他“昨天會談時,為啥你不好好談,非要堅持面見皇帝,破壞和議?”

巴夏禮深感無奈,回答說:“我一切都是奉命行事,並沒有撤銷談判條款的權力。”僧格林沁怒曰: Bull shit,本王早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了,別以為不知道你的能量,就是你這個混蛋鼓動,你軍才悍然進攻,速速給我寫信,勸他們停戰,不然饒不了你。”巴夏禮鼓起勇氣,拒絕訛詐,回答說:“我真不騙你,不管我寫啥,我軍都不會停戰。”僧格林沁慌了,說:“看來你是敬酒不吃要吃罰酒。”隨即將他裝入囚車,送往刑部大牢,並在當晚對他實施了嚴刑逼供,巴夏禮雖然是英法帝國的走狗,可同時也是一條漢子,他未屈服於暴力。

第二天,威妥瑪通知清軍,所有被俘英法人員必須立即無條件釋放,否則聯軍立馬攻進北京城。清廷這下知道自己誤判了形勢,抓來的人不是什麼關鍵角色,這巴夏禮就特麼是個臭打工的。9月22日,趕緊把巴夏禮從關押刑事犯的大牢轉移到專為高級官員準備的小牢房,享受高級別罪犯待遇,並於當天及26、28日,派前任粵海關監督也是巴夏禮老相識的恆祺,去做巴夏禮的思想工作。29日,又把巴夏禮從監獄遷到一個祠堂,洗熱水澡,換漂亮衣服,好吃好喝伺候著。然而,英法聯軍軟硬不吃,陸續發來強硬的信息。10月3日,威妥瑪寫信給巴夏禮,讓他向清廷轉達:如果囚犯受到任何傷害,“我們就把北京城從這邊燒到另一邊”。

10月6日,經過與恭親王一夜的密談,恆祺去找巴夏禮,說願意接受英、法的條件,讓巴夏禮寫下字據,聲明如果釋放全體囚犯則聯軍不再報仇。

10月7日,英法聯軍發動進攻,佔領了頤和園。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八里橋之戰)

10月8日9點鐘,巴夏禮去見恆祺,建議清廷開北京城門,放聯軍進城,大家坐下來好好談,別再打打殺殺。恆祺回答說這不可能。談話就這麼僵住了,為了緩解尷尬的氣氛,巴夏禮聊起天來,比如地球是不是繞著太陽轉這一類的話題,一屋子的清廷官員,安安靜靜,坐著泡茶,聽這個英國人搞科普。扯了三個小時,飯點都到了,信使來報,恭親王決定在午後兩點以前放人。巴夏禮起來鞠躬致謝,隨後繼續談論月球是否自轉。下午1點鐘,恆祺打斷巴夏禮的科普,派人護送包括巴夏禮在內的十三位外賓離開。巴夏禮坐在蒙著黑布的手推車裡,默默感念,認為自己“欠了恆棋的情,事實上他是一位真誠的朋友”。

當戰爭結束後,恆祺向巴夏禮解釋了10月8日那天的秘密。當時逃到熱河的咸豐皇帝收到英法聯軍的最後通牒,知道人質換和平計劃完全破產,方寸大亂,竟然決定儘快處死外國囚犯。恆祺在熱河的耳目向他報告此事,他緊急聯繫恭親王,請下令儘快釋放囚犯(恭王受全權負責“夷務”),不要因為接受皇上的瞎指揮而搞得局面不可收拾。恭親王聽從了恆祺的建議。那一天,巴夏禮離開不過十五分鐘,來自熱河宣佈死刑令的欽差就到了。差一點,巴夏禮就去天堂找耶穌科普宇宙知識了。

當時被俘的英法人士共計39人,21人死於監獄。巴夏禮雖然生還,但其他被俘人員是死的死,傷的傷。額爾金勳爵是個直腸子,他認定巴夏禮一行人受了虐待,氣得跳腳,決定非要給清政府一個狠狠的教訓不可。“我們的敵人只是中國皇帝”,而“圓明園就像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室的財產與象徵,燒掉圓明園,也就僅僅懲罰了皇帝,而不致傷害無辜的人民。

1860年10月18日,英軍以「對外交人員實施虐待」為由,下令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額爾金本人佈置的任務只有燒,但燒之前底下的人手腳不太乾淨,就偷了一些東西出來。同時,中國民眾(周邊吃瓜群眾,尾隨洋人的土匪,監守自盜的太監)也衝入園中,各取所需,滿載而歸。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幾天後,恭親王奕訢跟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同時交換了《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沒想到做了人質,還毀了皇家園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