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路遙33歲時《收穫》中載《人生》,使得高家林的愛情悲劇像中國文學史上的其它愛情悲劇一樣載入史冊。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有關愛情的悲劇,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不勝枚舉:

英臺入墓梁祝雙飛;

劉蘭芝與焦仲卿“自掛東南枝,舉身赴清池”;

唐明皇與楊玉環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陳世美與秦香蓮、崔鶯鶯與張生、杜十娘與李甲的“痴情女子負心郎,皎若雲月也枉然”;

賈寶玉與林黛玉的“自古佳人多命薄,閉門春盡楊花落”;

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等等。

《春風十里不如你》裡有一句經典臺詞說得好:愛情的悲劇源自於對自己內心的抗拒。例子中的人物不管出於對當時社會還是愛情本身的抗拒,都造就了經典,並具有映射現實的社會意義。

但是有些悲劇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因為認知的差異才造成了悲劇。比如路遙《人生》裡的高加林和劉巧珍,本來相愛的兩個人陰差陽錯,最終沒有走到一起,讓無數人扼腕嘆息。

避免悲劇的前提是如果他們懂得了親密關係的真相——愛情生活其實就是自己一個人的事。然而他們一個太為對方著想而選擇嫁給別人,一個太為自己著想而選擇了向上攀親,都各自做出了自己“內心的抗拒”,使自己的愛情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加拿大著名心理治療師克里斯多福▪孟的名作,該書引導人們穿越愛情關係的表象,去洞察情感背後的原始信念,讓你明白為什麼最親愛的兩個人會傷的最深。

《親密關係》的譯者張德芬老師說的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愛情其實是隻關乎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你自己解決了你內心深處的問題,如果你能清楚你在愛情中到底需求的是什麼,以及怎樣用愛來解決這件事情就夠了,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愛情變得更好。

《親密關係》中說人的愛情都會經歷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解讀高家林的愛情悲劇。


1,月暈(光環效應)。你看到的一切都蒙著一層朦朧的面紗,書裡說人為什麼要談戀愛呢,其實來自內心的需求。你看到的戀人的樣子其實都是自己想看的樣子。

當高加林的教師“被下”,人生被打回原形,他還沒有做好當農民的思想準備,知識分子的清高早已沖洗掉他身上的泥土味兒,他的內心極度痛苦。這時巧珍的出現就自帶聖母光環:幫他賣饅頭,買香菸,幹農活,洗衣服等等。

這都給他的內心極大的慰藉,他再看巧珍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劉巧珍看起來根本不像個農村姑娘,漂亮不必說,裝束不土氣,也不俗氣。草綠的的確良褲子,水紅的的確良襯衣,使得一張美麗的臉龐顯得異常生動。”

“高加林不得不認真地看了一眼巧珍的側影,他驚異地發現巧珍比過去更加漂亮,高挑的身材像白楊樹一樣可愛,從頭到腳所有的曲線都是完美的……好像是俄羅斯畫家的油畫。”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由於巧珍的愛情,一下子便從灰心喪氣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熱情,其實他內心的需要更多是炫耀和佔有。當他笑著和馬栓說“你別再瞎跑了,巧珍已經看下對象了”時,他的內心是狂喜的;當他和巧珍光明正大地逛街時,他的內心是驕傲的:“讓滿川的莊稼人看看吧,合川裡被稱為‘蓋滿川’的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財神爺劉立本的女兒,正像一隻可愛的小羊羔一般,溫順地跟在他的身邊!”

巧珍看加林也帶著月暈光環:

“她愛他瀟灑的風度,漂亮的體型和那處處表現出來的大丈夫氣質。她如果跟了這樣的男人,就是跟他跳了崖也值得!她也非常喜歡他那一身本事,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會安電燈,會開拖拉機,還會給報紙上寫文章哩!又愛講衛生,衣服不管新舊,常穿得乾乾淨淨,渾身的皂香味!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另外黃亞萍看高加林時也帶有這種光環效應:

“她現在看到加林變得更瀟灑了,欣長健美的身材,瘦削堅毅的臉龐,眼睛清澈而明亮,有點像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的保爾柯察金;或者像《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

“黃亞萍和高加林戀愛後,他們甜蜜地“實習”著業餘華僑的小資情調。”

戀愛初期的人都照著自己想象的樣子把自己的戀人“看”了出來。

2,幻滅(想象的東西沒有出現)。什麼是幻滅,小時候我們以為齊天大聖是真的,長大後發現是六小齡童扮演的,想象的東西沒有出現,這就是幻滅,幻滅給人負面情緒。

最先幻滅的是高加林,他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後,視野變得不一樣,當親愛的巧珍來他的辦公室看他,場景是這樣的:

(這是我最喜歡的橋段,所以請允許我詳細贅述)

進了辦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懷裡撲來。加林趕忙把她推開,說:“這不是在莊稼地裡!我的領導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給你倒水。”

巧珍沒有坐,也沒有喝水,而是過去在他的床鋪上摸摸,又拽拽被子,捏捏褥子,嘴裡嘮叨著:“被子太薄了,罷了我給你絮點新棉花,再把我們家那張狗皮褥子給你拿來。”

“哎呀,狗皮褥子掂到縣委機關,毛烘烘的,人家笑話哩!千萬不要拿來!”

巧珍看加林臉上不高興,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就沒話找話:

“你們家的老母豬下了十二個豬娃,一個被老母豬壓死了,還剩下……”

“哎呀,這還要往下說哩?不是剩下十一個了嗎?你喝水!”

“是剩下十一個了,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個……”

“哎呀哎呀,你快別說了!”加林拿報紙擋住了自己的臉。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以為自己脫離了農民,而曾經的愛人以一個真實的農民形象出現的時候,他對巧珍的愛情幻滅了,他想象的巧珍脫俗的形象沒有了,他嚮往的小資愛情主導了自己的判斷,此時他對比了高亞平給他寫的紙條:

“加林,我願你是生著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愛每一片藍天,哪一塊土地更適合你生存,你就應該把那裡當作你的家園……”

然後高下立現,導致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高加林對黃亞萍的幻滅也很迅速,原因是黃亞萍為了試驗高加林對她的服從程度,捉弄高加林,說一個很重要的進口削蘋果刀在他們約會的地方丟了,高加林冒著大雨去找卻沒找到。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看著渾身溼透的高加林,她興奮地說:“你去了?”

“去了,沒找見。”

亞萍突然咯咯地笑了,從衣袋裡掏出了那把刀子。

“找見了?”

“原來就沒丟,我故意和你開個玩笑,看你對我聽話到什麼程度!你別生氣,我是即興地浪漫一下……”

“混蛋!陳詞濫調!”高加林憤怒地罵著。

高加林突然明白,小資情調並不比純真直白的愛情讓人受用。

3,內省(充滿反思和後悔)。正確的內省能幫助你看到整個愛情事件的原貌,揭開錯覺的面紗,從而改善親密關係。錯誤的內省則讓人有失敗的感覺,你把伴侶當做滿足個人需求的工具,你就會覺得自己選錯了人,從而錯誤地感覺愛的火花已經熄滅,更錯誤的認為自己成了受害者。或者以拯救者自居都會給雙方帶來不斷的痛苦。

錯誤的內省使三個人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這是他們愛情理想幻滅的根源。

和巧珍分手後,高加林被“克南媽”舉報他縣委通訊幹事的工作是“走後門”得來的,因而又被“下放”回了農村。此時巧珍已經嫁給了馬栓。這裡面兩個人的內省都是有問題的。

加林知道自己又要回到農村後,立馬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他現在又成了農民,他和黃亞萍之間,也就自然又橫上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和亞萍結婚,跟她到南京去……這一切馬上成了笑話!即使亞萍對他的愛情仍然是堅決的,但他自己已經堅定地認為這件事不可能了!他們應該回到各自原來的位置上。他儘管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在具體問題上又很現實。”

巧珍回去後萬念俱灰,哭了半個月,哭她的不幸,哭她的苦命,哭她那被埋藏了的愛情夢想,還曾想到過死。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經過這樣一場感情大動盪,她才似乎明白了,她在愛情上的追求是多麼天真!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和親愛的加林哥差別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現實對她的宣判,老老實實按自己的條件來生活。”

最關鍵的是她總結了自己“已經在前村後莊名譽不好了”,最終同意將“不乾淨”的自己嫁給了馬栓,而且速度之快讓一切都來不及挽回。

黃亞萍的內省則有點“無恥”,也許她愛的只是一個人的外在。

她揪著自己的頭髮在床上打滾。她無法忍受這個打擊帶來的痛苦,她痛苦的焦點在哪裡呢?

她真誠地愛著高加林,但她也真誠地不情願高加林是個農民!

如果有一方面的堅定選擇,她也就不會如此痛苦了:假如她不去愛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獄也與她無干;如果她為了愛情什麼都不顧,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獄她也會跟著去!矛盾是無法統一的。兩個方面她認為都很重要,她愛高加林而又怕他當農民啊!

她就斷定高加林會一輩子當農民?

4,啟示(獲得真正需要的愛情)。由內省給自己做出的啟示至關重要,直接導致了行動的結果。

很多啟示看似莫名其妙,其實是綜合了很多因素而突然做出的決定。劉巧珍突然的另嫁他人,黃亞萍突然的決定跟高加林當農民,嗨喲高加林“突然”和兩個女人的分手的過程可能都含著陰差陽錯的錯誤。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本來高加林和黃亞萍就是帶有附加條件的愛情,這一點高加林深知,因為他是農民身份的時候,他想都不敢想他們之間有可能。而在成為“城裡人”之後,黃亞萍主動投來了橄欖枝,他毅然拋棄了劉巧珍無條件的純粹愛情,而走向了黃亞萍有條件的有色愛情。最終自取其果,怨不得別人。

很多人把高加林愛情的悲劇歸結為社會因素,門第觀念等等,其實不是,他們的愛情都在於他們自己的選擇,怨不得社會條件的侷限性。即便是當代社會他還是會作出一樣的選擇。

因為“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他如果不堅持和黃亞萍分手,黃亞萍的父母肯定會給他安排工作並使他們“門當戶對”,況且還有他做高官的叔父做後盾呢,以後肯定有機會再變回“城裡人”;劉巧珍如果堅持追求自己的愛情,再等高加林一段時間,也許就能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畢竟高加林真愛的還是她。一切愛情的悲劇都是自己造成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婚姻的破裂都是經歷了這四個階段,就是從朦朧美到看清“真相”後的失望,其實那些真相都是自己在自省昇華的過程中提煉得到的假象。

我的一位初中同學兵,娶了一位我們的女同學玲,他們的愛情經歷8年長跑最終修成正果而結婚,他們曾是我們所有同學中戀愛修成正果的典範,然而前不久離婚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們經常為了雞毛蒜皮的事吵架,經常互相數落,他的內心已承受不了玲的不認同。他告訴我說自己常常在自省時發現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可是玲卻對那些付出不屑一顧。兵說他已經累了,分開可能對兩人都是解脫。

我對他們的事感到震驚和詫異,他們也許都對婚姻做了很大付出,可是兩個人的100%付出卻收效甚微。婚姻裡因該只有個人才對,不能苛求對方關注自己的付出,這樣你只有個人摸摸“無私奉獻”,你100%的努力才會發揮100%的功效,兩個100%就會發揮200%的功效。只苛求自己,不要苛求對方,苛求對方太對就是把對方往外推,做好自己的責任就是在加固婚姻的城牆。

況且《怪誕腦科學》一書中說,人在吵架的時候都會產生“聚焦錯覺”。人很容易被當時的情況暫時誤導,吵架的時候想的都是對方的壞,那個時候對方已經一無是處。這是不妨把自己抽離出來冷靜一下,試試等一段時間“再吵”,估計就吵不起來了,這個方法可能拯救無數的愛情和婚姻。

【結尾】:周國平談愛情時說:愛和被愛同是人的感情需要,悲劇就在於兩者常常發生錯位,愛上了不愛己者,愛己者又非己所愛。人在愛時都太在乎被愛,視為權利,在被愛時又太容易看輕被愛,受之當然。

高加林、劉巧珍在一起時和高加林、黃亞萍在一起時,他們的愛情沒有發生錯位,但當三者在一起時,就發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使高加林陷在“被愛”中迷失了自己,受之當然了。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親密關係》裡說,讓愛情變得更好,並不意味著兩個人一定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成為了一種虐待或者折磨,如果你發自內心的去分手離開,其實也是好的結果,核心是這樣做是不是出於愛。

兩次分手都是由高加林提出的,但他分手的目的並不是出於“愛”,而是基於各種社會偏見和自己侷限性的考慮。最終導致燕雀皆飛,兩手空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加林這個人物是風流的,他對待愛情也是風流的,對待兩個可愛的女人的分手他都下得去“狠心”,原因是他太想“翻身”,兩個女人可能只是象徵著他不同階段“想翻身”的戰利品而已,他的愛情經歷也映射了當時社會的歷史侷限性,如果我們深處他的境況,也許選擇是一樣的,這是小農意識的體現。

所以這個人,更多追尋的是自己對世俗的慾望,而不是愛情的圓滿

從《親密關係》解讀《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實際上,愛情不風流,愛情是兩性之間最嚴肅的事。你對愛情輕浮,你就可能產生悲劇,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高加林的悲劇並不是“愛情悲劇”,而是真正的“人生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