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她覺得全家人在一起的感覺很棒,至於家人沒有考慮到她的需求,沒有關係啊!

“為什麼你今天又不回來吃飯了?”自從跟先生結婚以來,只要先生晚歸或因為加班又不回來吃晚餐,她就感到非常不滿。

“老婆,我不是故意的。廠區又有狀況了,我得留下來。明天,明天我一定回家吃。”他一邊哄老婆,一邊又提出承諾。

他是忙碌的工程師,身為小主管的他,只要廠區出問題,他必定要陪同事一起留下處理。

“咔!”她用力掛上電話。

她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先生身上,先生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她的心情。先生常常覺得喘不過氣,卻不敢拒絕,因為他知道太太很需要他的陪伴。只不過在這樣的緊迫盯人和過度期望中,他已經不知道要怎麼跟太太相處。

《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在她成長的家庭裡,全家人總是一起活動。好像唯有“全家人一起行動”才使這個家有向心力。如果有家人不這麼做,就感覺彷彿會被家人冷落、批評與討厭。所以她小時候如果放學後到同學家,她常常待沒多久就急著回家,因為她知道家人不喜歡她在外面逗留太久。其實她對於自己家人的相處狀況,也不是沒覺得困惑,但她漸漸覺得全家人在一起的感覺很棒,她自己的需求不算什麼,她要當個不讓大人煩惱的乖小孩。

只是,“乖小孩”這個詞的代價太沉重。成年的她,開始有交往對象,但每個與她交往的對象都被她的依賴推得遠遠的。可是她又無法停止想談戀愛的心,但只要一談戀愛,她就覺得自己變得好渺小,必須要依恃著另一半才能存活,但愈是依賴,對方就愈想逃離。

她曾經也想更獨立,只是,她太習慣緊緊相連,就像她在家裡感受到的一樣。她將目光完全落在另一半身上。她無法讓另一半“做自己”,就像她的家人對待她的那樣。

《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心理諮詢師這樣說:

岡田尊司在《母親這種病》這本書裡寫著:“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上述文中的她,雖然認為家人之間緊緊相連也頗具壓力,但卻在下意識中,不由得開始掌控另一半,因為她想要找回那種緊緊相連的感覺。

她不斷談戀愛,渴望能夠有段屬於自己的戀情,能帶她離開這個家。可是她卻無法真正離家,因為她想要把現在結了婚的家,重新“裝潢”成舊家的樣子。而那是因為,那些讓你感到矛盾的人,你想脫離他,卻又難以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你熟悉的感受,即便那是負面的,你都能感受到某種安撫。

這種負面安撫,讓一個人像上癮一般,在你好不容易脫離了家庭的氣氛和緊迫盯人的黏膩習慣之後,又會把你拉回去。

《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渴望自由,卻一輩子無法真正自由

就像一個渴望自由的女子,她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自由,因為她習慣了被像大男人型的男子掌控。這種掌控可能在不同層面彰顯,例如被限制不準花錢、不準出門、不能跟其他男人聊天,或被限制穿著打扮。她一方面恨他管,另一方面卻又愛他管。

說不定,在她內心深處早就無意識地尋找,並認同“有阻礙,才有愛”。所以“渴望逃脫”的願望,永遠只能停留在許願階段,因為“沒有牢籠,就不習慣”。當我們決定要飛時,翅膀卻因為長久沒有使用,而早已萎縮,撐不起自己的身體,或者,我們早已遺忘翅膀就在自己身上。

這對翅膀,象徵著孩子的自主。而“孩子的自主”是在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期結束後發生。此時,若父母意識到孩子的自主似乎威脅到父母的權力,父母就容易強化孩子的依賴。這種“下意識的害怕”,就像“幫孩子的自主纏了足”,限制孩子走得遠、跑得快,限制他們自主的需求,讓自主的需求慢慢萎縮,甚至夭折。

而孩子也在這個過程裡,學習到“當自己維持依賴時,父母就會滿足”,於是在親密關係中顯得更加依賴。這種關係常常不允許自己獨活,更不允許對方做自己。

《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擺脫父母婚姻關係的練習:

我們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常常是“拿著舊劇本,希望對方能夠有創意地自由發揮,卻不準對方更改劇本太多”的矛盾心情。這種感覺就像舊瓶裝新酒一般,我們愛舊酒的原汁原味,卻又渴望能從舊瓶中喝到新酒的新鮮感。如果偶一為之可以,但長期下來,離我們的習慣太遠,又希望可以保有過去的習慣,結果就是難以脫身。其實,我們沒有一定要改變這個舊瓶,只是希望不要被拖住,而影響了現在的關係。

有些人習慣依賴,有些人習慣刺激,有些人習慣節儉……這些習慣可能會變成我們的價值觀,也可能變成我們人生牢不可破的信念之一。

當我們開始不喜歡了,或者發現更合適的生活方式時,就渴望能夠修改,卻沒有其他範例可以參考。所以,我們可以先思考,你為什麼不喜歡舊的版本?你覺得舊版本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

一、你繼承了原生家庭裡的哪些習慣或家庭氣氛?(以文中的太太為例,她繼承了家人之間的緊密相連,不允許發展獨立性。)

二、原生家庭裡的習慣或氣氛可能帶給你現在的親密關係什麼困擾?(以文中的太太為例,她的依賴可能造成她對先生的失望。)

三、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你會選擇原生家庭裡的某些習慣或氣氛,是覺得自己哪個部分需要被安頓嗎?(以文中的太太為例,她不太喜歡被先生排拒,這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

四、這些需要被安頓的部分,哪些需要被理解?(文中的太太心中有個沒有被安頓,事事以別人為先,常將別人的期望放在自己前頭的小女孩。只要沒有了別人,她就會慌張,而這些是童年時家人緊緊相連的影響。)

五、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更瞭解你的伴侶和你可以發展出你們都喜歡的關係,你想做點什麼改變?

《不再複製父母的婚姻》依賴型,覺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愛!

家庭故事是種傳承,我們都是故事的繼承人,我們傳承了過去的文化、家庭氣氛、規則和期待。

有了傳承,我們有了文化代代相傳的動力,但傳承是會演化的,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想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什麼樣子。修改傳承不是挑剔或指責過去,而是更具開創性、有彈性地拉開視野地詢問:“不只是我們這一代的關係,而且是我們想要下一代繼承我們的什麼?”

附註:至於特別乖、特別聽話的孩子,內心受的傷常常特別重,因為他們常常忽視自己內心的需求,而以大人的要求為主。請找個自己信任的人,訴說當年你是聽話的孩子時,你心裡的感受,或許是委屈、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