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她觉得全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很棒,至于家人没有考虑到她的需求,没有关系啊!

“为什么你今天又不回来吃饭了?”自从跟先生结婚以来,只要先生晚归或因为加班又不回来吃晚餐,她就感到非常不满。

“老婆,我不是故意的。厂区又有状况了,我得留下来。明天,明天我一定回家吃。”他一边哄老婆,一边又提出承诺。

他是忙碌的工程师,身为小主管的他,只要厂区出问题,他必定要陪同事一起留下处理。

“咔!”她用力挂上电话。

她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先生身上,先生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她的心情。先生常常觉得喘不过气,却不敢拒绝,因为他知道太太很需要他的陪伴。只不过在这样的紧迫盯人和过度期望中,他已经不知道要怎么跟太太相处。

《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在她成长的家庭里,全家人总是一起活动。好像唯有“全家人一起行动”才使这个家有向心力。如果有家人不这么做,就感觉仿佛会被家人冷落、批评与讨厌。所以她小时候如果放学后到同学家,她常常待没多久就急着回家,因为她知道家人不喜欢她在外面逗留太久。其实她对于自己家人的相处状况,也不是没觉得困惑,但她渐渐觉得全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很棒,她自己的需求不算什么,她要当个不让大人烦恼的乖小孩。

只是,“乖小孩”这个词的代价太沉重。成年的她,开始有交往对象,但每个与她交往的对象都被她的依赖推得远远的。可是她又无法停止想谈恋爱的心,但只要一谈恋爱,她就觉得自己变得好渺小,必须要依恃着另一半才能存活,但愈是依赖,对方就愈想逃离。

她曾经也想更独立,只是,她太习惯紧紧相连,就像她在家里感受到的一样。她将目光完全落在另一半身上。她无法让另一半“做自己”,就像她的家人对待她的那样。

《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

冈田尊司在《母亲这种病》这本书里写着:“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上述文中的她,虽然认为家人之间紧紧相连也颇具压力,但却在下意识中,不由得开始掌控另一半,因为她想要找回那种紧紧相连的感觉。

她不断谈恋爱,渴望能够有段属于自己的恋情,能带她离开这个家。可是她却无法真正离家,因为她想要把现在结了婚的家,重新“装潢”成旧家的样子。而那是因为,那些让你感到矛盾的人,你想脱离他,却又难以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你熟悉的感受,即便那是负面的,你都能感受到某种安抚。

这种负面安抚,让一个人像上瘾一般,在你好不容易脱离了家庭的气氛和紧迫盯人的黏腻习惯之后,又会把你拉回去。

《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渴望自由,却一辈子无法真正自由

就像一个渴望自由的女子,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真正自由,因为她习惯了被像大男人型的男子掌控。这种掌控可能在不同层面彰显,例如被限制不准花钱、不准出门、不能跟其他男人聊天,或被限制穿着打扮。她一方面恨他管,另一方面却又爱他管。

说不定,在她内心深处早就无意识地寻找,并认同“有阻碍,才有爱”。所以“渴望逃脱”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许愿阶段,因为“没有牢笼,就不习惯”。当我们决定要飞时,翅膀却因为长久没有使用,而早已萎缩,撑不起自己的身体,或者,我们早已遗忘翅膀就在自己身上。

这对翅膀,象征着孩子的自主。而“孩子的自主”是在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期结束后发生。此时,若父母意识到孩子的自主似乎威胁到父母的权力,父母就容易强化孩子的依赖。这种“下意识的害怕”,就像“帮孩子的自主缠了足”,限制孩子走得远、跑得快,限制他们自主的需求,让自主的需求慢慢萎缩,甚至夭折。

而孩子也在这个过程里,学习到“当自己维持依赖时,父母就会满足”,于是在亲密关系中显得更加依赖。这种关系常常不允许自己独活,更不允许对方做自己。

《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摆脱父母婚姻关系的练习:

我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常常是“拿着旧剧本,希望对方能够有创意地自由发挥,却不准对方更改剧本太多”的矛盾心情。这种感觉就像旧瓶装新酒一般,我们爱旧酒的原汁原味,却又渴望能从旧瓶中喝到新酒的新鲜感。如果偶一为之可以,但长期下来,离我们的习惯太远,又希望可以保有过去的习惯,结果就是难以脱身。其实,我们没有一定要改变这个旧瓶,只是希望不要被拖住,而影响了现在的关系。

有些人习惯依赖,有些人习惯刺激,有些人习惯节俭……这些习惯可能会变成我们的价值观,也可能变成我们人生牢不可破的信念之一。

当我们开始不喜欢了,或者发现更合适的生活方式时,就渴望能够修改,却没有其他范例可以参考。所以,我们可以先思考,你为什么不喜欢旧的版本?你觉得旧版本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

一、你继承了原生家庭里的哪些习惯或家庭气氛?(以文中的太太为例,她继承了家人之间的紧密相连,不允许发展独立性。)

二、原生家庭里的习惯或气氛可能带给你现在的亲密关系什么困扰?(以文中的太太为例,她的依赖可能造成她对先生的失望。)

三、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你会选择原生家庭里的某些习惯或气氛,是觉得自己哪个部分需要被安顿吗?(以文中的太太为例,她不太喜欢被先生排拒,这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

四、这些需要被安顿的部分,哪些需要被理解?(文中的太太心中有个没有被安顿,事事以别人为先,常将别人的期望放在自己前头的小女孩。只要没有了别人,她就会慌张,而这些是童年时家人紧紧相连的影响。)

五、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更了解你的伴侣和你可以发展出你们都喜欢的关系,你想做点什么改变?

《不再复制父母的婚姻》依赖型,觉得全家人在一起才是爱!

家庭故事是种传承,我们都是故事的继承人,我们传承了过去的文化、家庭气氛、规则和期待。

有了传承,我们有了文化代代相传的动力,但传承是会演化的,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什么样子。修改传承不是挑剔或指责过去,而是更具开创性、有弹性地拉开视野地询问:“不只是我们这一代的关系,而且是我们想要下一代继承我们的什么?”

附注:至于特别乖、特别听话的孩子,内心受的伤常常特别重,因为他们常常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以大人的要求为主。请找个自己信任的人,诉说当年你是听话的孩子时,你心里的感受,或许是委屈、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