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為何早年樑帝以“莫須有”罪名誅殺祁王和赤焰軍,而譽王真的謀反了,他反而不想賜死譽王了?

健啖客


首先梁帝心裡,祁王的勢力已經對他的位置產生了威脅,已經逐漸的有了功高蓋主的勢頭,在多疑的梁帝心中就有了危機感,而譽王雖然謀反,但以他的勢力,不足以對梁帝的皇位有任何的威脅,所以祁王一系被誅殺,而譽王只是被囚禁。



具體分析如下

勢力龐大終究被視為威脅的存在

當年祁王的仁義,受到了朝中百官的愛戴,連戰功赫赫的赤焰軍主帥林燮都對祁王擁護有加,如果沒有被誣陷造反,想必祁王應是一代明君。

林燮功勳累累,精忠報國卻被梁帝認定是傭兵自重,不受皇命。大臣的擁戴在梁帝的眼中就成了拉幫結派,而林燮和祁王之間親密的關係,是致使祁王被誅殺的主要緣由。

赤焰軍在早期是大梁的主要戰鬥力,而主帥擁護祁王,所以讓梁帝感受的了威脅,梁帝害怕祁王造反,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先是消耗掉了赤焰軍的戰鬥力之後派軍絞殺,等到赤焰軍被殺盡後。祁王就成為了梁帝首要除去的目標,如果祁王不死,梁帝終究寢食難安,所以祁王一派終究被扣上了反賊的頭銜,並且全部誅殺,當年祁王一案牽扯的官員就有數千人之多,由此可見擁護祁王的官員之多。


譽王雖反卻已是強弩之末

譽王在和靖王的奪嫡中,最終落敗,沒有了往日光輝的譽王本想最後殊死一搏,結果卻被靖王所俘虜。

梁帝清楚譽王目前的實力,不會對他構成任何的威脅,所以對譽王只是囚禁,並沒有誅殺,最終譽王選擇了自盡,但也非梁帝的本意。

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說梁帝也是看人下菜,祁王對他的皇位有威脅,所以才會被誅殺,而譽王雖然謀反,卻不會動搖他的皇位,所以只是囚禁。


雪花影薦


不是他不想,是他沒這個能力。


首先他根本不知道譽王要爭奪皇權,而是 梅長蘇扶持他的。當年梁帝以“莫須有”罪名誅殺祁王和赤焰軍,是因為有很多權勢一起圍攻的結果。


他們是爭權奪勢的犧牲品,而譽王不一樣。譽王低調,和祁王和赤焰軍非常高調,難免招來橫禍。


當梁王真正發現譽王要奪皇位的時候,已經晚了,來不及了。譽王的心腹在梅長蘇的計劃安排當中,控制了整個皇城,皇帝老二以無回天之力。


擒賊先擒王,當年的赤焰軍不和祁王遠在塞外,皇帝出手迅雷不及掩耳,皇帝老二就已經勝券在握了。 譽王就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不會有過多的懷疑和顧忌。


最關鍵的是,譽王:一個是主動謀反不怕死,和梅長蘇的足智多謀,充分準備

祁王:一個是被誣陷謀反,不反抗而被害死,毫無防備


主動出擊和被動迫害的區別就在這裡。


韓影娛樂大本營


譽王真的想謀反,但卻沒有能力謀反,即使最後謀反差一點成功,等他坐上高位依舊不能得到天下擁戴,赤焰軍和祁王卻不是,祁王在朝中威望頗高,受人敬仰擁立,坐上王位可以順理成章治理天下,也因此遭受皇帝忌憚,而赤焰軍戰績卓越,軍權大,又與雲南穆府結有姻親,也是祁王的母親家族,如果這幾個聯合起來,皇帝就沒法駕馭了


莞爾一笑靨微微


為什麼要殺祁王和赤焰軍?

1.祁王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在推行政策方面與梁帝多有不合,而很多大臣都支持祁王,這對正當壯年,意氣風發的梁帝來說,天下是他的,兒子不聽老子的,還要指手畫腳?簡直就是眼中釘,肉中刺,後面祁王飲毒酒發出“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感慨

2.赤焰軍統帥林燮,功高蓋主,這樣的人一旦在和平年代,而且他的一些,諸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不改變,肯定會被猜疑,畢竟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即便是他自立為王,也會有很多人擁戴,

3.祁王和林燮,本就各自有一定的擁護者,再加上他倆走的進,一旦有一方有謀反的想法,聯手之下,梁帝根本就無力迴天。

4.即便是他們都沒有謀反的想法,但梁帝他不是明君,而且生性多疑,本身對二人就有不滿,他正愁沒有打壓和殺人的理由時,謝玉和夏江拿著所謂的證據前來,他當然要“先下手為強”了

譽王真的謀反了,他為什麼反而不想賜死譽王了?

1.生性多疑的梁帝知道,把譽王賜死了,身邊就只有一個靖王,他對靖王本身就有提防之心,一旦沒有人爭太子之位,太子只能是靖王,這可不是他的做事風格,

2.其實,所有的皇子中,只有譽王最像他,他也很喜歡譽王,從私炮房驚天一案,對譽王的處罰中,就能看出,死了那麼多人,只是砸破了腦袋,禁足而已

3.多多少少對譽王的親生母親有所虧欠,

4.在他看來,即便是譽王成功了,也不可能真的殺了他,況且譽王這次沒有成功,自己這邊也沒什麼大事,就是受了點驚嚇,這個老年時候的梁帝,沒有那麼大的殺心了,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


珍珍老師在河南


1. 真正要殺赤焰軍的不是梁帝,而是謝玉

2. 為了保證自己的最高權威和統治權,雖然赤焰軍能震懾敵軍,但“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這支所向披靡的隊伍已經影響他的統治了,功高震主

3. 他的確是在包庇譽王,但他想到的僅僅是包庇自己的兒子嗎?

當皇族的威嚴在全天下人面前顏面掃地,會引發很多原本就不必要的躁動,這件事原比私炮坊本身還要嚴重。

私炮坊爆炸一事,譽王的確大錯特錯,梁帝也會處理譽王,但是不會以三司會審的方式。

不是不處理,不是不懲罰,而是不能任由皇室的顏面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玷辱。

所以,我甚至驚訝於此時梁帝的心平氣和,這也是皇權衰弱的一個明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