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为何早年梁帝以“莫须有”罪名诛杀祁王和赤焰军,而誉王真的谋反了,他反而不想赐死誉王了?

健啖客


首先梁帝心里,祁王的势力已经对他的位置产生了威胁,已经逐渐的有了功高盖主的势头,在多疑的梁帝心中就有了危机感,而誉王虽然谋反,但以他的势力,不足以对梁帝的皇位有任何的威胁,所以祁王一系被诛杀,而誉王只是被囚禁。



具体分析如下

势力庞大终究被视为威胁的存在

当年祁王的仁义,受到了朝中百官的爱戴,连战功赫赫的赤焰军主帅林燮都对祁王拥护有加,如果没有被诬陷造反,想必祁王应是一代明君。

林燮功勋累累,精忠报国却被梁帝认定是佣兵自重,不受皇命。大臣的拥戴在梁帝的眼中就成了拉帮结派,而林燮和祁王之间亲密的关系,是致使祁王被诛杀的主要缘由。

赤焰军在早期是大梁的主要战斗力,而主帅拥护祁王,所以让梁帝感受的了威胁,梁帝害怕祁王造反,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先是消耗掉了赤焰军的战斗力之后派军绞杀,等到赤焰军被杀尽后。祁王就成为了梁帝首要除去的目标,如果祁王不死,梁帝终究寝食难安,所以祁王一派终究被扣上了反贼的头衔,并且全部诛杀,当年祁王一案牵扯的官员就有数千人之多,由此可见拥护祁王的官员之多。


誉王虽反却已是强弩之末

誉王在和靖王的夺嫡中,最终落败,没有了往日光辉的誉王本想最后殊死一搏,结果却被靖王所俘虏。

梁帝清楚誉王目前的实力,不会对他构成任何的威胁,所以对誉王只是囚禁,并没有诛杀,最终誉王选择了自尽,但也非梁帝的本意。

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梁帝也是看人下菜,祁王对他的皇位有威胁,所以才会被诛杀,而誉王虽然谋反,却不会动摇他的皇位,所以只是囚禁。


雪花影荐


不是他不想,是他没这个能力。


首先他根本不知道誉王要争夺皇权,而是 梅长苏扶持他的。当年梁帝以“莫须有”罪名诛杀祁王和赤焰军,是因为有很多权势一起围攻的结果。


他们是争权夺势的牺牲品,而誉王不一样。誉王低调,和祁王和赤焰军非常高调,难免招来横祸。


当梁王真正发现誉王要夺皇位的时候,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誉王的心腹在梅长苏的计划安排当中,控制了整个皇城,皇帝老二以无回天之力。


擒贼先擒王,当年的赤焰军不和祁王远在塞外,皇帝出手迅雷不及掩耳,皇帝老二就已经胜券在握了。 誉王就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不会有过多的怀疑和顾忌。


最关键的是,誉王:一个是主动谋反不怕死,和梅长苏的足智多谋,充分准备

祁王:一个是被诬陷谋反,不反抗而被害死,毫无防备


主动出击和被动迫害的区别就在这里。


韩影娱乐大本营


誉王真的想谋反,但却没有能力谋反,即使最后谋反差一点成功,等他坐上高位依旧不能得到天下拥戴,赤焰军和祁王却不是,祁王在朝中威望颇高,受人敬仰拥立,坐上王位可以顺理成章治理天下,也因此遭受皇帝忌惮,而赤焰军战绩卓越,军权大,又与云南穆府结有姻亲,也是祁王的母亲家族,如果这几个联合起来,皇帝就没法驾驭了


莞尔一笑靥微微


为什么要杀祁王和赤焰军?

1.祁王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在推行政策方面与梁帝多有不合,而很多大臣都支持祁王,这对正当壮年,意气风发的梁帝来说,天下是他的,儿子不听老子的,还要指手画脚?简直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后面祁王饮毒酒发出“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感慨

2.赤焰军统帅林燮,功高盖主,这样的人一旦在和平年代,而且他的一些,诸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不改变,肯定会被猜疑,毕竟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即便是他自立为王,也会有很多人拥戴,

3.祁王和林燮,本就各自有一定的拥护者,再加上他俩走的进,一旦有一方有谋反的想法,联手之下,梁帝根本就无力回天。

4.即便是他们都没有谋反的想法,但梁帝他不是明君,而且生性多疑,本身对二人就有不满,他正愁没有打压和杀人的理由时,谢玉和夏江拿着所谓的证据前来,他当然要“先下手为强”了

誉王真的谋反了,他为什么反而不想赐死誉王了?

1.生性多疑的梁帝知道,把誉王赐死了,身边就只有一个靖王,他对靖王本身就有提防之心,一旦没有人争太子之位,太子只能是靖王,这可不是他的做事风格,

2.其实,所有的皇子中,只有誉王最像他,他也很喜欢誉王,从私炮房惊天一案,对誉王的处罚中,就能看出,死了那么多人,只是砸破了脑袋,禁足而已

3.多多少少对誉王的亲生母亲有所亏欠,

4.在他看来,即便是誉王成功了,也不可能真的杀了他,况且誉王这次没有成功,自己这边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受了点惊吓,这个老年时候的梁帝,没有那么大的杀心了,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


珍珍老师在河南


1. 真正要杀赤焰军的不是梁帝,而是谢玉

2. 为了保证自己的最高权威和统治权,虽然赤焰军能震慑敌军,但“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这支所向披靡的队伍已经影响他的统治了,功高震主

3. 他的确是在包庇誉王,但他想到的仅仅是包庇自己的儿子吗?

当皇族的威严在全天下人面前颜面扫地,会引发很多原本就不必要的躁动,这件事原比私炮坊本身还要严重。

私炮坊爆炸一事,誉王的确大错特错,梁帝也会处理誉王,但是不会以三司会审的方式。

不是不处理,不是不惩罚,而是不能任由皇室的颜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玷辱。

所以,我甚至惊讶于此时梁帝的心平气和,这也是皇权衰弱的一个明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