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帝為什麼有時候要微服私訪?

獵人在山1


封建皇帝之所以會微服私訪,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體察民情

明朝時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擔心官員假報瞞報,便悄悄的微服私訪民間,期間從民間聽聞有官員貪汙腐敗,大怒之下便回宮查證,最後證據屬實,便把那貪汙腐敗的官員砍了頭。

2.巡查疑案

3.做個人私事

同樣是宋朝時的皇帝,宋徽宗,在任時就曾為過個人私事,微服私訪過。說起來也好笑,這皇帝微服私訪的原因只是為了相會青樓名姬李師師。

總結:其實有記載的古代的微服私訪的皇帝並不是特別多,尤其是清朝時的康熙、乾隆帝也壓根沒有微服私訪過,他們不但沒有做過,甚至他們還反對這個事情,理由是微服私訪這個行為有越級領導的行為,容易打破某些常規。


墨石坊


很多人都聽過評書《康熙私訪》,看過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其中如《八寶粥記》、《犁頭記》、《銅鼎記》、《紫砂記》等一個個精彩故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康熙皇帝帶著感人的平民情節,深入社會基層,訪貧問苦,匡扶正義,剷除貪官,懲治豪強等做法,看了讓人著實感動。在萬惡的封建社會能有這樣的英明皇帝,真是社會之幸,吾民之福,大清國之驕傲也。可惜,這些都是假的。康熙皇帝不僅沒有微服私訪,相反,他還明確反對這種“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的做法,表現了一個封建皇帝很難得的可貴見識。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8歲繼位,14歲親政,直到69歲在暢春園病死,在位長達61年。他每天的活動在《清聖祖實錄》有詳細記載,可是他沒有一天微服私訪,甚至連悄悄出行也極少有過。對於微服私訪,他曾公開表示反對。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1717年4月16日),他諭示大學士、學士及九卿等高級官員:“朕嘗觀書,見……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僕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康熙在講這番話的時候,已是63歲年紀,身體也不怎麼健康,過了5年多點兒就去世了,不必懷疑說了這話又再變卦。他反對微服私訪的諭旨是可信的。

康熙皇帝既然沒有微服私訪,為什麼能製造出這麼多有鼻子有眼的“私訪”故事呢?說來也並非無緣無故,主要有一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康熙頻繁出巡,為私訪故事提供了豐厚的素材。根據《清史稿》記載:康熙親政以後,按捺不住少年好奇之心,當年五月就到京師郊區轉悠了一圈。康熙十年,他又以祭陵的名義駕臨瀋陽,從此拉開了多次出巡的大幕。其後分別以體察民情,查看邊事,視察水利,祭奠祖陵,涉獵行圍,參與佛事等種種名義,六下江南,三巡北邊,四上五臺山,二十多次巡視塞外,至於在京畿視察的次數,尚未計算在內。直到他去世的前兩年,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還以66歲的高齡巡視熱河。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後擁,浩浩蕩蕩,他在當時知名度,絲毫不亞於現今的各類明星。比如他在揚州巡視,發生因為觀看皇帝而踩死人的現象,山東歡迎他的人數達到“數十萬人”,康熙要想私訪談何容易?

當然,康熙也有輕裝簡從的時候。康熙二十六年大早,皇帝“素服步行,祈雨於天壇”。所謂“素服”,也就是沒有穿戴皇帝的禮服,但也絕不挑會穿一般人的服裝,因為是求老天爺辦事,必須放下皇帝架子,所以不得不“素服步行”。後世文人抓住這種機會,充分加以豐富想象,杜撰了所謂康熙“私訪”的故事

二是亂世思念英主,時勢呼喚皇帝“微服私訪”。康熙是滿清貴族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史書說他“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環宇一統,雖日守成,實同開創焉。”以其為始乾隆繼之,祖孫倆人共同開創了有名的“康幹盛世”。可是,到了乾隆後期,盛世的光環暗淡。至道光中期,已是內憂外患,國事日非。後來的幾個皇帝,如同“黃鼠狼生老鼠”,一窩不如一窩。人民群眾自然懷念昔日的“康幹盛世”,盼望當今皇帝也像康熙爺一樣勤政愛民,深入基層,瞭解百姓,振興國家,再造一個什麼盛世。他們知道,這種良好的願望,既不會依靠上疏勸諫求得實現,也不可能指望權臣變為現實,但是,有一點可以做到,就是希冀藉助前輩皇帝的形象,刺激一下當今聖上,能夠有所作為。於是,一些文人開始在康熙外出方面尋找靈感。凡是他到過的地方就給他編造一些故事。如:山西五臺山的“康熙私訪誤會‘字王’”;山東臨清的“康熙三上碧雲樓”;濟南的“大明湖的蛤蟆不會叫”;江蘇宿遷的“康熙賜匾興福寺”;揚州的“皇帝題詩蜜香居”等,真是臨文不諱,應有盡有。儘管這些故事美好逼真,但是,無一不是向壁虛構,並非康熙真實的“私訪”經歷。

三是《永慶昇平》的傳播,使“康熙私訪”廣為人知。咸豐、光緒年間,出現了長篇評書《永慶昇平》,開始為評書藝人姜振名演說,聽眾反響平平。後來吳輔庭、哈輔源師兄弟接著說,並因此在京城成名。光緒十七年(1891年),通州人郭廣瑞看好這部書的市場,根據哈輔源的稿本“錄成四卷”,“增刪改補”為“百數回”(實為97回)評書。第二年由北京寶文堂刊行,仍名《永慶昇平》。過了兩年,又有貪夢道人續演為100回,因而該書又有前、後傳之分。經過多個說書藝人的演說,康熙“微服私訪”的事蹟廣為傳播。其後,又有人改編成京劇上演,影響越來越大。改編後的《永慶昇平》,集中展示了康熙皇帝的優秀事蹟。該書以清王朝如何剿滅“天地會”、“八卦教”起義為主要線索,通過康熙巧扮巡行、微服私訪之類的行動,體現了這位“一代英主”如何體恤民眾,維護朝廷,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等,極力宣揚康熙皇帝的無比“聖明”,讚揚了大清國曾經有過的太平盛世,引起人們無限回味和嚮往。該書情節曲折,人物鮮活,語言生動,效果感人。特別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接縫鬥榫,不留痕跡,成功塑造了一個善於“私訪”的可愛皇帝,達到了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的效果。再加上京劇舞臺有聲有色的宣傳,康熙“微服私訪”的故事流傳更加廣泛,影響更加巨大。但是,不管這些故事編織的如何巧妙動人,效果多麼良好,都明顯違背了康熙反對“微服私訪”的主張,這是英明的康熙皇帝生前萬萬沒有想到的。





文章是自己的好


微服私訪顧名思義就是穿上便裝來到民間看名間百態,品民間百味。古時候信息傳遞落後,黃帝對於瞭解全國各地的情況只有從全國各地官員呈上來的奏摺來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從全面收入到各地災害都要從奏摺上來看。但是有些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自己的烏紗帽,往往謊報地方的情況。使得朝廷對於地方的把控不夠明確。有的地方甚至只認地方官員,不認朝廷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微服私訪可以讓皇帝親自來到民間,看民間人們的生活狀態,看地方官員的為官風氣,從百姓口中瞭解百姓對於朝廷真實的看法,從而來了解統治的不足,修改政策,富國安民!穩固朝廷統治的同時,也可以扒出來各地的貪官汙吏,整頓吏治,使得朝廷的統治更加穩固,黎民百姓擁護自己的統治!




帆斷刈


皇帝微服私訪無非這幾種情況,出去玩的,出去調查民情吏治的,或者二者兼有的,一般來說,皇帝為帝國首腦,考慮到安全因素,大多深居內宮,可皇帝也是人,在某個地方呆久了肯定就膩了,誰不想出宮透透氣,找找樂子,當然一般也就在京城及周邊轉轉,因為皇帝也是要工作的。因是私自偷出去玩,這理由是見不得人的,正史書上沒法記載,野史上倒是不少。可像乾隆下江南這是打著考察吏治民情的旗號去玩的,這就不能算微服私訪了。另外就是一些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不完全相信官吏上報的摺子,根據情報部門的彙報,出宮考察某項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這種行為是正當的,可以多帶幾個人,遇事可以隨時調動地方武裝,安全也是有保障的。這種情況體現了皇帝的愛民勤政,就熱衷載入史冊了,所以在二十四史裡面相關的記載是不少的。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大家都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吧,這部劇中康熙皇帝頻繁的微服私訪,奔走在全國各地體察民情,懲治貪官。但這其實也只是電視劇,真正的歷史上皇帝微服私訪的很少,在極少數。

首先漢武帝劉徹在年輕的時候跟隨一群人到長安的郊外狩獵,餓了就去百姓家裡蹭個飯吃,當看到百姓辛苦勞動的耕作之後,漢武帝劉徹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親政之後,推行了新的農具和制度,極大的鼓舞了百姓們的信心。

還有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是如此,也是看到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最後的收成卻不如意。於是親政後也是出行了很多對百姓有利的政策。

至於為何要微服私訪呢?主要還是皇帝在皇宮中並不能親身體會到民間的生活,萬一有奸臣亂報呢,萬一某個地區有災害卻被當地官員壓下來了呢?所以有的皇帝有時候會選擇微服出巡,自己去體會一下當時百姓的生活,順便也可以瞭解一下當地的官員們是否恪盡職守,是否愛民如子,對百姓們好。

還有一種就是微服出巡純屬遊山玩水,玩遍大江南北順便了解一下當地的風情,然後回宮。

總結一下,皇帝們為微服出巡是有好處的,有作為的皇帝真的是為了體察民間疾苦才去微服私訪的,看一看百姓們的生活,看看百姓們過得好不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帝們也懂得這個道理,百姓們安居樂業的話誰會去造反呢。這也就是古代皇帝為何有時候要微服出巡的原因了。


小空話歷史


有的皇帝對時政民情不太關注,因為皇帝背後的智囊團之類的組織很多,所以他對政務的處理也比較少,在宮裡就會特別閒,到一定的時間了就會出去微服私訪,其實是去找樂子去了。皇宮雖然華麗,但侷限性很大,很多東西顯得通俗了,顯得不尊貴了,都不會被皇宮採用,皇帝在宮裡受制於他的皇太后之類的管制,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所以這個時候都會帶一兩個心腹,以微服私訪的名義去到民間玩樂放鬆自己


品茗1165


微服私訪的皇帝很少,一般都是大陣勢出去。微服私訪大多是編劇根據需要而杜撰出來的,都是經過加工的,添加了許多想象和吸引眼球的成分。

比如乾隆皇帝出巡,全部都是提前通知各級地方官員,做好迎接和安全準備。

出巡的目的一般為了彰顯皇權,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封建社會,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向百姓傳遞積極的信號,因此,乾隆皇帝出巡次數較多。

如果皇帝要微服出巡,保護工作非常重要,但古代信息傳遞較慢,保護工作非常難做。而且一旦有意外發生,國家也會陷入癱瘓。

因此封建皇帝一般不會選擇微服出巡,基本為大陣勢的出巡。





小小飛賊


皇帝微服私訪,主要為了視察民情,看看當地官府的工作情況


額公熱請


微服私訪指的是帝王或者官吏為隱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裝秘密出行、探訪民情或巡查疑難重案。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皇帝微服私訪的情景,但實際上皇帝很少出宮的,皇帝巡遊時要提前告知官員做好準備接待工作。皇帝微服私訪一般有以下幾個考慮:

第一個就是遊山玩水,找樂子,假使我們長期困在富麗堂皇的皇宮中也會感到厭倦,皇帝也是如此,還會受到很多瑣事的煩擾。這時候就會出宮玩玩散散心。有些皇帝出宮去還會有意外的收穫,比如漢成帝最愛的趙飛燕就是從宮外帶回來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是天生愛玩,自封鎮國大將軍,經常跑到塞外去玩,最後也是因為一次溺水早逝。

第二個就是考察民情,對於那種勤政為民的好皇帝,會深入民間,看看政策這些落實沒有,當地有沒有什麼貪官汙吏。

其實真實歷史中皇帝的微服私訪還是很少見的,千萬不要被電視劇矇騙了。皇帝是九五至尊,何等的金貴,出去的安全是個很大的問題,要微服私訪也是選在比較安全的地方,比如說京師周邊的地方。即使要出宮,也是規模龐大,可能叫巡遊好聽一點吧。




鴟夷子皮君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作為九五至尊,其實微服私訪的很少,如果需到某地,大都和當今社會一樣,先提前下發通知,命令各地及沿線官員做好安檢與保衛工作,之所以大都選擇明訪一是出於對皇帝安全的考慮,二是展示皇權的權威性。古代皇帝微服私訪是從漢成帝劉驁皇帝開始,那為什麼有的皇帝選擇微服私訪呢?個人認為是以下原因:

一、體察民情。每個朝代,由於利益的驅使,難免會有奸臣當道,那麼皇帝所見、所聞可能與現實中就相差甚遠,而明訪的效果肯定也達不到預期,因此只有微服私訪才能體察民情,真正瞭解百姓疾苦,為什麼往往開國皇帝往往能創造盛世局面,就是因為開國皇帝深知百姓疾苦,也明白百姓的力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才創造出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氣象,因此通過微服私訪能體察民情,這樣能更好的激勵皇帝如何施政,實現國泰民安。

二、體驗生活。皇帝長期深居宮中,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狹小環境內,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外面的未知世界是有誘惑力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達官顯貴願意捨棄奢華的生活去做一介百姓,因為人都崇尚自由,而皇帝選擇微服私訪就可以像普通老百姓一樣嬉戲山水,遊歷大好河山,體驗皇宮內所體驗不到的快樂,同時可以釋放壓力。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享受是少不了的,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每個朝代的後期體現的最為明顯。

三、體現勤政。俗話說“山高皇帝遠”,離皇帝越遠的地方,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就越薄弱,這也是地方上懸案、疑案較多的原因之一,如果明訪,地方官員肯定提前做好功課,因此皇帝選擇微服私訪才能真正瞭解真實情況,並且可以暫時把朝中大小事務交與太子或朝中大臣處理,鍛鍊未來繼承人的能力,但微服私訪目標不能太大,因此隨從並不多,危險挺大,萬一遇到山中劫匪可能就會命喪於此,因此微服私訪是需要膽量與勇氣的,大部分皇帝是不會選擇微服私訪的,所以也能體現出皇帝勤政的一面。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對於皇帝來說,無論是明訪還是微服私訪,都有其自身的目的,體察民情也好,尋歡作樂也罷,都已成為了歷史,成了今天的笑談。從歷史的主流來看,大部分微服私訪的皇帝都是把體察民情放在首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