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最近熱播的網劇《重生》,以幾個涉及親情、友情和人際關係的故事為輔,穿插了主角秦馳在失憶後追尋真相這主線;為了“解謎”自身揹負的複雜案件,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展開調查。

劇中那些案件,都是從我們身邊可見的現象出發,挖掘一些家庭矛盾和人際交往所造成的悲劇,其中“婁頤尋子”那個故事,令我感想頗多。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婁頤”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她擁有多重身份:單親母親、事業女性、救死扶傷的醫生、收容所校長等。這些身份構成了她不凡的一生——表面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她也有不為人知的艱澀難堪。

婁頤的故事雖短,卻揭露了3個關於“女性在社會求存”的難題,這些我們一直在討論、關注的現象,至今依然無解。

01、“無證上崗,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

婁頤的家庭悲劇看似是“家庭教育”的問題,但矛頭其實是對準成為“母親”的女性。

在兒子範凱7歲時,婁頤與丈夫離異,從此範凱跟著婁頤生活,但由於疏於教育和照顧,長大後的範凱不學無術,還成了一個癮君子、殺人犯。

範凱在學壞這路上有多少“輝煌”事蹟呢?17歲盜竊他人財物,21歲欺行霸市、強買強賣、賭博等行為被行政拘留,23歲參與傳銷組織,後又涉嫌組織賣淫、敲詐勒索,最後又因吸毒而進入戒毒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成長特點:單親、獨生子、缺愛。

由於母親缺席他整個成長過程,所以,範凱是“一個人長大的”。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如此看來,似乎他“變壞”就有理由依據了對不對?但我不這麼認為。

我們不妨也看看母親婁頤的履歷:她是警察局裡定點醫院的主任,退休後,竭盡所有去創辦一個專門收容服刑人員子女的學校。

可見她不僅是個事業成功的女性,還是個胸懷博大、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我們常說“家學淵源”或“家風薰陶”,但顯然,儘管母親如此成功不凡,但範凱絲毫沒被母親的聰明能幹所感染,更沒把母親作為崇拜或追隨的目標,心裡只記得母親對自己的冷落:忘記自己的生日,沒接自己放學等。

於是彈幕上的一些留言,一語道破我心裡所想:生日很重要嗎?那還是母親的受難日呢;忘記接送放學怎麼了?這樣記一輩子也太玻璃心了。

尤其這是個單親家庭,這意味著婁頤還要身兼父職和養家餬口,這些重擔在身,意味著她的精力都會被大大分散,不可能只專注在兒子的教育和陪伴上。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再者,母親也是第一次做“母親”。

母親愛兒子或許是天性,但不代表她知道怎麼去教育、照顧孩子。

如果說孩子犯錯能被原諒,那麼母親犯錯怎麼就不能被體諒?

就如《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那位罪犯的母親所說:“天下沒有一個爸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只是因為家庭教育有缺失,父母照顧和陪伴不夠,就在他們沒察覺的時光裡,被冷落了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於是就鑽牛角尖,變得抑鬱和偏激了。

最終,當兒子不幸地犯罪後,其實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其實就是“報復”忽略自己的父母。

所以當範凱衝婁頤哭得聲淚俱下、歇斯底里時,我看到的也是“報復”。

範凱猶如一個成年的巨嬰,他不僅不成熟、不獨立,還沒有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而最可惡的,就是他把自己販毒、殺人的原因,通通歸咎到母親身上。

最後,他的報復成功了。

如果範凱心裡的痛若有10分,那婁頤心裡的痛就有100分。

02、女性依然面臨“事業和家庭”的兩難

範凱的自甘墮落,讓婁頤陷入愧疚自責中,令她對自己產生懷疑。

但這是婁頤一個人的錯嗎?當然不是。

事業雖然是她個人的,但家庭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即使已離異,前夫也應該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部分責任,然而前夫並沒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婁頤只能左手事業,右手家庭。

但兒子學壞後,她自責“沒有平衡事業和家庭,忽略對兒子的照顧和教育。”然而,“如何事業和家庭”這個問題本就無解,它是針對女性而設的陷阱。

女企業家張泉靈在一個採訪中,就曾經被問到這個問題,而她也很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我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這問題背後本身就是偏見。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社會始終對男性無比寬容,從來沒公開討伐過“男性事業和家庭失衡”的問題,因為他們堅信“男主外,女主內”這既定概念,甚至把全職太太嘉獎為“賢內助”。

我們就把《重生》裡的邱東陽做個對比,他同樣是一位事業成熟的男性,既是督察處處長,也是丈夫和父親,那麼他把事業和家庭平衡好了麼?

沒有,否則他也不會說“兒子和我說話,我覺得幼稚,妻子和我聊天,我覺得絮叨”這樣的話。

而且,除了妻子和兒子的埋怨以外,邱東陽還有收到來自外界的責難和質疑嗎?沒有,他依然安於現狀,週而復始地過著“男主外”的日子,不必操心家裡的瑣事、兒子的教育或妻子的心靈需求。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所謂“喪偶式家庭和教育”大抵如此,所以

男性都不具備“平衡事業和家庭”的能力,憑什麼公然默認女性要把兩者兼顧?

況且,這個問題所造成的不公平和歧視,在無形中也增加了女性的焦慮:

“就算上班你也不能忽略孩子。”

“你會辭職如何照顧好孩子?”

“你的事業比家庭還重要麼?”

這些模糊重點和責任的話,讓女性喪失思考能力,有時還會被成功洗腦,認同自己的事業應該為家庭讓步;有一些在垂死掙扎的,就莫名地把“平衡事業和家庭”當作是自己的目標、考題,一旦失敗,就會自我否定和沮喪。

心理學者劉軒說過:我認為“平衡”是不存在的,因為“平衡”是靜態的,而人生是動態的。

然而明知這是一道“錯題”,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用來為難女性。

03、事業成功的女性,尤其被戴上“不是好母親”的枷鎖

普通女性在職場上會因年齡、婚戀、生育等問題被多重打壓,但事業成功的女性依然不能避免,而且這些壓迫都是密切相連的,令人沒有喘息的機會。

好比婁頤的故事,始終是母親在表達愧疚和沉痛,劇中的設定是直接把“孩子成長為罪犯”,當作是“事業型”母親的罪過;所以婁頤的結局是引咎“自殺”了,不僅死在兒子手上,還有幾分以死謝罪的意味。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但她該死嗎?按照劇情的邏輯來看,這位被標籤為“不稱職的母親”是罪大惡極的,因為她的疏忽管教、失敗教育耽誤了兒子的一生,彷彿只有她死了才能引起大眾的共情。

但我認為這樣的劇情和邏輯是極端的,因為婁頤最大的錯,只是沒給兒子足夠的陪伴和安全感,如果範凱變得內向、冷漠甚至不學無術都不奇怪,但吸毒殺人——這絕對不是婁頤造成的罪孽。

古人說“三歲定八十”,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但大家都忘了,人格的形成除了家庭教育,還有後天形成。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說過:幼年的行為訣定了將來的行為,但是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因為人有重新抉擇的能力。

例如父親是不負責任的懶漢,但兒子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和有意識的修正,把自己培養成有責任感的男人。

所以不美好的童年,不能決定成年的模樣。

與其在往事裡抱怨,不如自我振作,因為人生很長,選擇很多。

因此,如果範凱是個成熟、能為自己負責的人,那麼就算母親缺席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他也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所以,給事業成功的女性被戴上“不是好母親”這枷鎖,實際上就是偏見,可悲的是這個偏見至今沒有好轉。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而且,當下有一種這樣的現象:如果女性自己的事業成功,但兒女沒出息的話,那麼大家普遍會認為“媽媽不盡責”、“媽媽沒把孩子教好”。

關於這點,心理學有個說法叫“角色期待”,角色亦稱社會角色,顧名思義就是希望一個人按照社會賦予的某種身份和地位,然後履行相應的社會職責和期望。

而女性因為有生育能力,就理所當然地被賦予了“照顧家庭”這責任,不管你是否事業有成或對社會另有貢獻,只要女性疏忽家庭,就會被千夫所指。

前不久熱播的《82年的金智英》同樣描述了事業型女性的困境:僅因為精明能幹的金組長是女性、是母親,就被男上司隨意質疑和嘲諷。這讓她在奮鬥事業的路上,多了很多阻礙,也失去很多機會。

《重生》:“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勵志謊言,是專為女性設置的圈套

《重生》對此雖然只是輕描淡寫,但足以窺見無數女性的難言之痛——有了孩子,女性是不是就該放棄事業,迴歸家庭?

但其實“事業和家庭”絕對不是單純的平均分配,也無法平均;

因為這是女性內心的選擇——權衡利弊後,自然會傾向當時自己所看重的一方。

然而這就是“不是好母親”的依據嗎?若這樣的依據能成立,也未免太簡單粗暴了。

小結:

如若時光可回頭,婁頤會選擇事業還是家庭?

我認為她依然會選擇事業,因為那是她年輕時的人生觀和選擇,哪怕年老後的她覺得愧對兒子,但也只是她人生另一個階段的感悟和選擇。

人生很長,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人生很短,無須犧牲自己的夢想去成全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能夠,而是應該彼此坦誠愛和需求,然後一起成長和逐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