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茶葉知識千千萬,當然有不少的乾貨。

想不被整蠱?趁著愚人節剛過,小編就來介紹幾個常被“誤解”的茶葉冷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茶類那麼多,不是在同一時期形成的

綠茶出現的最早,唐代的煎茶法與宋代的點茶法用到的都是蒸青團茶,但現在已經不再生產了。

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綠茶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大多都是明清以後才出現的。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隨後出現的是黑茶和黃茶,它們的製作工藝起源於綠茶,也就是殺青(通過高溫來終止茶葉內部酶活性)。

紅茶略早於青茶,兩種茶類大約出現於明末清初;而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白茶則出現在清朝末年。這三種茶類的製作工藝都起始於萎凋(將茶鮮葉靜置並讓它自然蒸發水分)。


紅茶?烏龍?傻傻分不清楚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大紅袍”光是聽起來就紅彤彤的,很紅茶的感覺,實際上卻是烏龍茶;而“安吉白茶”這個名字更容易迷惑茶友,一定要謹記:安吉白茶是綠茶。

“毛尖茶”也容易讓人亂入。毛尖茶是茶葉外形的統稱,各地有很多類型的毛尖茶,比如信陽毛尖。喝茶的人常會誤以為毛尖茶就是綠茶,其實不然,比如“北港毛尖”、“溈山毛尖”,明明有一種濃濃綠茶味兒,卻又是黃茶!

還有一個“東方美人”茶,它可是“以假亂真”的高手。不能簡單地從名字下手,而是從口感出發!它發酵重,口感、滋味與紅茶匹配度頗高,卻是實打實的烏龍茶。


茶湯表面的“白霧”不是水蒸氣

在沖泡一些優質茶時,我們會發現茶湯表面會出現一層非常薄的白“霧”,讓人彷彿置身飄渺的茶山綠林一般。

這種白色的“霧氣”被稱為“茶氳(yun)”或“湯氳”,有一定的濃度,無法短時間融入茶湯,而白開水冒出的是水蒸氣。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洗茶”不是為了洗去農殘

很多人認為洗茶是為了洗去茶葉中不乾淨的夾雜物如茶灰、塵埃等,其實不然。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多數情況下,“洗茶”的主要目的是浸潤茶葉,幫助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很快感覺到茶葉香味。

有部分愛茶者更願意稱之為“醒茶”、“潤茶”或“溫茶”。


好茶葉和笑話一樣,都是有梗的!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綠茶確實茶梗很少,因為綠茶採摘時講究的是鮮嫩,嫩茶葉自然沒有梗。

但對於烏龍茶、普洱茶、黑茶而言,在採摘時都要求是成熟的茶葉,所以茶梗的出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而且好茶也是應該有梗的,無論是壓制還是口感,都需要茶梗的存在。

而且,國標對於黑茶的含梗量有著明確的規定,例如要求茯磚茶的含梗量在15%到18%之間。


茶葉的品質不全由茶毫多少來衡量

茶毫是茶葉芽尖上面細小的絨毛,其中含有豐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營養物質,

一般來說,鮮葉越嫩,茶毫就越多,所以這個指標在很多情況下作為茶葉嫩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茶葉的好壞並非由茶毫的多少來衡量。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很多茶都有茶毫,特別是綠茶紅茶,如毛尖等。但並非所有的茶都可以一概而論,

如龍井,在加工過程中,有一道工序叫輝鍋,輝鍋的目的主要是乾燥茶葉,促使茶葉香氣物質的進一步形成,但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磨掉茶葉表面的茶毫,形成其特有的品質特點,所以茶葉的品質不能僅根據茶毫多少來判斷。


紅茶越渾就越好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紅茶的茶湯在冷掉後經常會變得渾濁起來。渾濁並不是一個玄妙的現象,這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TF、TR跟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咖啡鹼形成的絡合物。當在高溫(接近100℃)時,它們各自呈遊離狀態,溶於熱水,但隨溫度降低,就通過羥基和酮基間的H鍵締合形成絡合物,茶湯就由清轉渾了。

這就是紅茶的“冷後渾”現象,與紅茶湯的鮮爽度和濃強度有關。鮮爽度更好的高等級紅茶,冷後渾的現象會更常見。


綠茶粉≠抹茶

抹茶不同於一般的綠茶粉,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

抹茶粉是用優質新鮮綠茶,經過蒸汽蒸青,石磨碾磨,超微粉碎,低溫乾燥而成。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且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

綠茶粉原料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炒青,然後單純的把綠茶採用瞬間粉碎法,粉碎成綠茶粉。


濃茶不能解酒

有人認為,酒後喝濃茶,有“醒酒”作用,這是一種誤解。

茶葉有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醉酒後喝濃茶會加重心臟負擔。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飲茶還會加速利尿作用,使酒精中有毒的醛尚未分解就從腎臟排出,對腎臟有較大的刺激性而危害健康。


剩茶留在壺裡不能養壺

剩茶不能留在壺裡,隔夜的茶湯會有陳味,也會滋生細菌,

它們滲進壺體,不但不能幫助養壺更是對紫砂壺的一種破壞,用這樣方式養出的壺喝茶,對身體有害。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還有哪些有趣的茶葉冷知識?歡迎在下方留言。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內容來自網絡


商務合作請聯繫——

投稿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快快分享吧,期待與你留言互動❤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不當茶葉“愚人”,一起明“茶”秋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