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個好媽媽、好妻子,但如何才能和家人和平共處?

回答一個很有代表性、困擾很多女性的問題。


“我想做個好媽媽,我想做個好妻子,但孩子作業拖拉,不認真,我開始會很有耐心的教導,但經過幾個輪迴下來,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認真,我就忍不住發火,甚至打罵,接著後悔自責,我想家庭溫馨,但老公會經常冷嘈熱諷,說我對孩子關注多過他,確實我更關注孩子,是因為跟丈夫沒啥聊,他總會職責我或許“教育”,我也不放心孩子給他教,動不動就是打罵,我受不了,心疼孩子,討厭他,導致我更不想理他,有時真的很想帶著孩子自己出去住,沒人管我,沒人控制我”


以下為Melody曾婷回答 。


作為女性成長教練,身邊有很多跟你類似想法的媽媽,願意進步、渴望和平相處、用自己的努力去經營好家庭。


然而,越願意成為“好媽媽”,“好妻子”的訴求,有時卻越容易成為我們通向幸福的絆腳石,而不是墊腳石呢?

標題的兩個“好”字,感受到了你強烈的渴望,這無疑是正向的、積極的一種心聲。


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認真,我就忍不住發火,甚至打罵,接著後悔自責”,這似乎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開始耐心-孩子負面行為-屢教不改-媽媽失去耐心-發火-自責”,因為前面提到了你渴望成為“好媽媽”的定義,這個模式似乎一下子打碎了你的心理預期,於是愧疚感油然而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適度的愧疚感是ok的,而經常過度的內疚和愧疚感是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的。


時常陷入在自責和愧疚中,既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也對你來說,會影響到自己的積極情緒;對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沒有實際的益處。


這時候我們可以跳出來“好”的定義,來問問自己:我是否一定要成為一個“好”媽媽?“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會有負面、消極的情緒,會有難以自控的時刻,會在孩子面前怒吼,這樣我就不是一個“好”媽媽嗎?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思維往往會陷入一種“二元對抗論”,而自己意識不到被其控制。


“好”和“壞”、“對”和“錯”、“公平”和“不公平”,當我們評判一件事物的時候,經常會做出簡單的劃分。


思維大師愛德華.德博諾博士用一個經典的比喻,叫做“刀刃區分”,講的就是我們容易被“語言”所羈絆,在腦海中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也就是當你在自責我可能不是一個“好”媽媽的時候,潛意識在告訴你說,這種行為,可能你是一個“不夠好”的媽媽。


而實際上,我們的生活裡,遠遠比有限的“語言”,要豐富的多。


除了“好”與“不好”,你可以成為一個“成長型媽媽”,也就是先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原諒和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場合下一些失控的行為。這時候再重新梳理,定義出新的問題核心,指向積極的思維層面。


首先,你認為的“孩子拖拉,不上心,不認真”,這是給孩子的行為“定性”,也反映出你在思考問題時比較簡單,看到了孩子的負面行為後,先貼了一個標籤,這類似於你給自己的“好媽媽”簡單定義模式。


這種模式也是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去幫助到孩子。


他是在某個學科吃力,還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是因為作業的重複度高比較枯燥,還是因為手指精細動作處在發育中,他容易感到疲憊,還是因為外在有一些干擾因素,還是因為一回到家就要寫作業,他的旺盛精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釋放;


以上我只是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簡單舉例。需要媽媽仔細用心去觀察,才能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即使有狂風暴雨襲來,媽媽的內心有十足定力的風帆,可以鎮定自若地督導船隻的航向。


在給孩子的教育中,媽媽可以適度瞭解教育和發展心理學,瞭解孩子在發育的每個階段,思維特點是什麼,發育特點是什麼,心裡有了知識儲備,再用心去看見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深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的媽媽。


打罵像一針特效藥,可能當下會發揮效果,孩子被震懾了,乖乖寫作業了,但長期效果而言,是容易讓孩子逃避或反抗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有所改變,親子關係和自我的情緒,也會得到改善。


接下來,是你和老公的親密關係溝通模式。


當老公“經常冷嘲熱諷,說我對孩子關注多過他”,你感受到的是一種負面的氛圍,他在“冷嘲熱諷”,而實際上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一種“渴求你的關注和愛”。只是限制於他的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估計是用比較負面的方式,導致你認為他“冷嘲熱諷”。


這可能是一個信號,提醒你需要去看見他在意你,在意你有沒有把他放在心裡。


你提到“跟丈夫沒啥聊”,可以再追問,這是確定的事實嗎?在親密關係裡,很重要的前提是,和對方有共同語言。


可惜在我們的文化氛圍裡,很多夫妻容易漸漸陷入柴米油鹽,孩子,瑣事,工作,卻忽略了彼此的關愛。


親密關係有多重要呢?這比一味地去盯著孩子缺陷不放更重要,因為對孩子來說,他不是從爸爸媽媽每天的說教教育學習的,他是從自己眼睛觀察爸爸媽媽是如何相處來學習溝通、學習與人相處、學習如何表達愛的。


所以,你老公有一點建議是科學的,

你可以適度把注意力來轉移到如何改善和更好地經營你們的夫妻關係上。這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一旦你和老公的親密關係更穩固,更和諧,孩子自然也會更幸福。


有一本書叫做《愛的五種語言》,它給了我們很多愛的方法論。表達愛是有方法的。


第一是肯定的言辭,可以回憶你們的溝通模式是積極的、消極的、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第二是精心的時刻,有沒有營造一些屬於二人的儀式感,比如去看電影,結婚紀念日;

第三是禮物的饋贈,有沒有提前準備為對方一些美好的小禮物,不在意錢財,而在於心意;

第四是服務的行為,平時的做飯、備好一杯水,這些細節都是溫暖的互動;

第五是身體的接觸,有沒有表達愛意的時刻,去牽手和擁抱。


這些可以操作的,很實際的方法論,你可以參考,也可以記錄下自己的一天,有哪些美好的時刻,有哪些值得感謝的時刻,有哪些好事情,讓你很有愉快感?


當我們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負面信息的時候,就容易被放大;


當我們有意識去調整注意力的時候,有可能看到不同的視角。


可以嘗試寫下孩子的三個優點,老公的三個優點,自己的三個優點。


嘗試用新的方式去積極介紹他們,介紹你自己。


這是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簡單有效的行為辦法。


認知改變了,世界也會不同。


最後一條是你提到的是老公會經常打罵孩子。


這個客觀事實,尤其在中國的國情中很難改變。


尤其是新時代,網絡特別便捷。一方面媽媽們學習了先進的教育模式,認識到打罵孩子的壞處,一方面可能是和其他人有養育觀念衝突,導致心特別累。


這也是一種執念,認為我的是對的,對方的是錯的。


實際上,我們很難一下子去改變成年人的思維模式 。


這時候重新來定義“教育”,雖然原生家庭特別重要,但孩子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完全被大人塑造。


如果孩子和爸爸、媽媽的親子關係很順暢,即使偶爾育兒觀念不同,也不會太影響他的安全感和被愛的感受。


還是回到第二個話題,好的親密關係,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啟發。祝家庭幸福。


作者:Melody曾婷,9歲女孩媽媽,中科院心理所應用心理教練,致力於女性成長思維的傳播,提升國內女性心智。威斯敏斯特大學傳播系碩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統思維訓練認證高級講師;三次在TEDx演講平臺發表“女性成長思維”主題演講;文章發佈於2000+在線平臺,如人民日報夜讀、讀者、作家導刊、家庭、中國教育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